蚕豆萎蔫病broad bean vasicular wilt由尖镰孢和燕麦镰孢引起为害蚕豆根和茎部维管束,导致全株萎蔫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该病于1924年在日本首次记载,中国俞大绂、方中达1944年和1948年报道燕麦镰孢蚕豆萎蔫型和尖镰孢蚕豆专化型。 分布和为害 该病在中国、日本、加拿大、前苏联、埃及、伊拉克、苏丹、意大利、波兰等国均有发生,其中以苏丹、埃及和中国云南省为害较重。 本病主要发生在开花、结荚期。病菌侵染根系和茎基部,根部产生黑褐色病斑,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的下陷腐坏,主根上端和茎基部的维管束变褐至黑褐色,并向上扩展,尤以尖镰孢引致的病株,其后期维管束中的菌丝体可占据茎秆高度的三分之二,病株矮小,上部叶片多呈僵直,叶尖、叶缘产生黑色病斑,下部叶片往往先出现枯萎和脱落,叶芽也自下而上黄枯,轻病株在夜间雨露后,生长虽可恢复,但结荚少而小,重病株失水后,在短期内造成全株萎蔫。1981年中国云南省局部地区,因蚕虫萎蔫病爆发流行,曾造成毁灭性为害,苏丹也有类似情况。 病因 病原菌有尖孢镰孢蚕豆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 Schlecht f. sp. fabae Yu et Fang)和燕麦镰孢蚕豆专化型〔Fusarium avenaceum (Fr.)Sacc. var. fabae Yu〕,两者均属半知菌亚门、瘤座孢目。前者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24~25℃,多数菌株呈绿紫色至深紫色,有些菌株能产生圆至椭圆形的灰白色至绿紫色菌核,直径约1毫米。小型分生孢子产生数量多,卵圆、长圆或不规则椭圆形,多为单胞,偶有一隔膜,大小为5~15×2~4(微米),着生短瓶梗上,聚成假头状,瓶梗的长宽为8~14×2.5~3(微米); 大型分生孢子在培养基上较少产生,大小为25~40×3~4.5 (微米),通常不产生粘分生孢子团; 厚垣孢子球形至扁球形,灰色,外壁光滑或稍皱,单生、双生或短串生,大小为6.6~9.1×5.8~8.0(微米)。病菌专化性强,自然条件下只侵染蚕豆,人工接种能侵染菜豆、豇豆、豌豆、燕麦、小麦和玉米等作物。后者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适温为24~26℃,菌丝疏松、淡紫红色,小型分生孢子无或稀少,大型分生孢子在子座上产生,细长,略弯曲,有3~7个隔膜,多数为5个,大小为41.4~6.30×3.5~4.2 (微米),在瓶梗产生的分生孢子长而窄,4~7隔,芽殖产的仅1~3隔,不产生厚垣孢子。病菌除对蚕豆能致萎蔫和枯萎外,人工接种巢豆也能引起发病,接种豌豆虽表现萎蔫,但不枯死。 该病的发生,除感病品种外,酸性土、高温、土壤缺水或过度潮湿、土壤板结、营养缺乏、昆虫或线虫的伤害,病毒或其它真菌病原物侵染等均会诱发和加重病情。苏丹的一些气候干燥地区,曾由于高温、缺水,中国云南在苗期灌水过多和后期的春季干旱常引致该病流行成灾。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自蚕豆根系或伤口侵入,菌丝沿茎的木质部向上扩展,导致植株死亡。病菌主要在田间的病残体上存活,以菌丝体营腐生,尖镰孢还可以厚垣孢子休眠,病菌在旱地土壤内至少可存活三年,成为翌年的主要侵染源。蚕豆种子的表面和种皮均可带菌,是苗期的初侵染源之一,连作蚕豆,由于病菌在土壤中积累,病害发生早而重。病菌可通过田间流水,农事操作传播。地面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以上,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即成为初侵染和再侵染菌源。 病害控制 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❶轮作。水田轮种2年以上的非豆科作物,旱地轮种4年以上非豆科作物,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❷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中国云南筛选出弥渡中粒豆等4个对燕麦镰孢具抗性的品种,埃及报道Fan 402对尖镰孢的侵染比其它品种或品系有明显减轻发病的作用。 ❸适当推迟播种,采取旱季灌水。 ❹田间卫生。及时拔除病株,以减少菌源的积累。 ❺采取无病田留种和温汤浸种或药剂拌种等种子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