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蚕豆病毒病broad bean virus diseases由病毒、类病毒和类菌原体引起的一类系统性侵染病害。加拿大学者狄克逊(B.T.Dickson)于 1921年首先描述了蚕豆花叶病,迄今已报道的蚕豆病毒病约有50余种。中国发生的约10种。1985年以后确证芜菁花叶病毒(TUMV)、大豆花叶病毒(SMV)能侵染蚕豆。蚕豆染色病毒病于1985年首次在中国成都、武汉、杭州等地的国际引种园中发现。 种类和分布 蚕豆病毒病种类很多,其中蚕豆黄化卷叶病在中国各豆区均有发生,为害严重。西北春播豆区则以蚕豆卷叶病和菜豆黄化花叶病占优势。引起蚕豆病毒病的主要病毒分属下列组群: 苜蓿花叶病毒组 有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最先是在苏丹的蚕豆上发现,病毒粒体球状至杆菌状,有5种类型。基因组为ssRNA。可由汁液传播,或由豆蚜或豌豆蚜以非持久方式传病。引起花叶、茎叶坏死或枯萎等症状。 雀麦花叶病毒组 有蚕豆花叶病毒(Broad bean mosaic virus,BBMV),最早在英国的蚕豆上发现,病毒粒子球状,直径为26纳米,基因组为ssRNA。失毒温度为95℃,15℃时体外存活期达20天。可由汁液传播,也可由豆小象甲(Sitona lineatus)和长吻象甲(Apion vorax)传播,传毒率分别为5%~11%和20%。此外也可通过种子传播。蚕豆受侵染后产生黄色斑驳、坏死或皱缩,有时与菜豆黄花叶病的症状相似。 豇豆花叶病毒组 有蚕豆真花叶病毒(Broad bean true mosaic virus,BBTMV)和蚕豆染色病毒(Broad bean stain virus,BBSV)。病毒粒子为球状,直径均为28纳米,基因组为ssRNA。经汁液和种子传病,种子传毒率因品种而异,一般为10%~18%。也可由豆小象甲和长吻小象甲传毒。受害植株叶片产生褪色斑驳或轻度花叶,上部叶片常表现局部畸形,重病株矮化,甚至发生梢枯。BBSV最早发生在英国,BBTMV最先发现于德国。BBSV为三分体基因组,钝化温度为60~65℃。18℃时体外存活期为10~17天,-15℃时为一年。而BBTMV的基因组为两分体,钝化温度为65~75℃,室温下体外存活期不到7天,-20℃时为三年以上。两种病毒有一定的血清学亲缘关系,可用叶绿体凝集反应加以区别。 黄瓜花叶病毒组 有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 virus,CMV),粒子球状,直径为30纳米,基因组为ssRNA。伊朗首先鉴定出CMV为害蚕豆。受害植株表现红褐色坏死斑或环斑,有的品种可表现系统花叶或线形叶,病毒可通过汁液传播,也可由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 蚕豆(萎蔫)病毒组 有蚕豆萎蔫病毒(Broadbean wilt virus,BBWV),粒子球状,直径为25纳米,三分体基因组,ssRNA,汁液传染,也可由多种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寄主范围很广。澳大利亚首先发现BBWV为害蚕豆,在世界各地广泛发生。苗期受害,表现严重花叶,植株矮缩,不能拔节和开花; 花期受害,仅顶部叶片表现花叶和皱缩,或花色变为紫红,不同地区的BBWV有株系或血清型的分化,迄今已知有三个血清型。 黄症病毒组 有豌豆卷叶病毒(Pea Ieaf rollvirus,PeLRV),亦称菜豆卷叶病毒(BLRV)或豆类黄化卷叶病毒(Legumes yellow virus,LYV),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7纳米,基因组为ssRNA。由蚜虫以非持久方式传播,汁液接触不能传染。典型的卷叶病症状是小叶发黄,向上纵卷,系统侵染的植株很少开花结荚,花期侵染仅上部叶片纵卷并发黄,下位叶仍保持正常叶形。 马铃薯Y病毒组 包括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yellow mosaic virus,BYMV),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和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等。病毒粒子线形,大小为750×15(纳米),基因组为ssRNA。汁液接触传染,也可由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德国博英(Boing)于1927年首次报道蚕豆BYMV,中国于1985年首次报道蚕豆TuMV和SMV。蚕豆受侵染后,叶片表现轻度花叶至严重的褪色变黄,少数为黄脉或不规则形的斑驳,新叶受害7~10天后,表现为脉明或黄脉,植株略矮,小叶变狭,向上卷曲,有时可提早枯萎。病叶表皮细胞中有结晶状内含体和X体。 豌豆耳突花叶病毒组 有豌豆耳突花叶病毒(Pea enation mosaic virus,PEMV)又称菜豆黄脉病毒,病毒粒子球状,直径为28纳米,双分体基因组,ssRNA,汁液接触传染,也可由蚜虫以非持久方式传播。美国首先报道PEMV侵害蚕豆,欧洲也普遍,常发生于气温较低的早春,气温升高后相对减轻。仅在少数品种的叶脉上产生耳突症状。受害植株的叶片上表现有半透明的条状斑,叶脉色淡或透明,可作为诊断特征。 此外,中国已报道的还有蚕豆叶脉肿齿病,蚕豆赤块斑病、蚕豆花叶病等。 蚕豆病毒病的发生和为害受多种因素制约,在虫传病毒中,多数可通过种子传播,种子带毒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下一生长季节的发病率和为害程度。介体昆虫发生量和发生期,及其带毒率和带毒量都直接影响虫传病害发生的早迟和轻重,而介体昆虫的消长又与气象因子有密切关系。 病害控制 针对不同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可分别采取种子处理,田间治虫的措施以控制其发生为害。藉种子传带的病毒,如BBTMV、BBSV等,须采取严格检疫措施,杜绝其扩散; 由甲虫传播的病毒病,可在田间采取毒饵诱杀,土壤处理或喷洒药剂等方法加以杀灭; 对多数蚜传病毒,可选栽抗病品种,或采取治蚜防病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