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赤斑病broad bean chocolate spot由蚕豆葡萄孢菌引起,为害蚕豆地上部的 一种重要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该病于1929年在西班牙首次记载,其发生遍及世界蚕豆产区,以英国、地中海沿岸和中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害严重。1935年和1944年在英国曾严重流行; 中国浙江省在20世纪50~60年代曾多次发生流行。一般减产10%~20%,高的可达50%,致使蚕豆产量不稳和种植面积减少。 叶部受害后,开始为赤色细小斑点,随着病斑扩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斑点,直径约2~5毫米,边缘褐色,中央部分逐渐陷落呈棕褐色,病斑可愈合成较大病斑。感病品种遇长期阴湿气候,产生急性型病斑,连接成不规则形铁灰色斑块,表面密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最后使全叶呈灰黑色枯死; 叶柄和茎部的病斑,初期与叶片相似,但以后扩展成大小和长短不等的条斑,边缘赤褐色,最后病斑的表皮破裂; 花冠感病后呈黑褐色花腐; 幼荚受害产生赤褐色小斑,病菌可贯穿荚壁侵入种皮,引起种子带菌。 病因 病原物为蚕豆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fabae Lu et T.H.Wu),属子囊菌,柔膜菌目,仅在特定的人工培养条件下诱发产生,自然界和通常培养中仅发现其无性态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 Sard),属半知菌,丝孢目。分生孢子梗有隔膜,梗的顶端伸出若干侧生枝,侧生枝再分出小分枝,小分枝伸出小梗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近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1~29×8~29(微米),多数为12~25×11~26(微米)。分生孢子常聚生成束,呈灰色。在蚕豆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丝呈绒毛状,污白色,可形成菌核,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一菌核能合成 一个大壳状体。不同菌株所产生菌核的大小和数量亦有较大差异,同一菌株,在含糖量较多的培养基上形成的菌核,体积较大,数量较多。菌核能萌发产生菌丝或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培养基上,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26℃,6℃和36℃生长受到抑制。萌发的菌核和分生孢子都能产生具有发芽能力的、无色透明、球形或卵圆形的小型孢子。 蚕豆赤斑病菌寄主专化性强,不能侵染非豆科植物,中国只发现侵染蚕豆、豌豆、紫色豌豆和巢豆,而对后三者的侵染力较弱。该菌属异核体,不同的菌系,在致病力和产生菌核或分生孢子的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存在有菌核型、菌丝型和分生孢子型的不同菌系。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分离来自叙利亚的12个代表菌株,在7个具有代表性蚕豆种质纯系上进行接种测定,可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 种植感病品种和有利于发病的气候条件,是该病流行的主要因素。该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4℃,以20℃左右为最适宜。在适温和相对温度达98%时,分生孢子才能大量萌发。病害发生发展的最适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为85%~90%,在高湿条件下气温20℃时,病菌仅需8~12小时就能侵染,5℃时则需3~4天。中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田间形成发病中心和病情的扩展,正处于雨季和寄主开花结荚期,这一期间的阴雨天越多,持续期长,则发病重,尤以4月份的降雨和相对湿度,与该病流行的关系密切。酸性土、低洼积水、过度密植和矿物营养缺乏的田块均发病重。蚕豆植株生育期的长短也与发病轻重有关,播种后4个星期的植株比2个星期或3个星期的感病,生育后期植株的下部叶片,尤其是衰老的叶片,比植株上部幼嫩叶片明显感病。受菜豆卷叶病毒病和菜豆黄花叶病毒病侵染的植株,更易受赤斑病的侵染。抗病性强的品种,不产生急性型病斑,多产生慢性型小斑,使病害的发展明显受到抑制。在适宜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潜育期约7~10天。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需在寄主表面具有水膜,入侵寄主后,先分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与表皮细胞内的酶起作用,从而使寄主细胞变色和死亡。蚕豆收获时,茎秆内外壁的菌核落在田间或堆积场所,经越夏后于冬季萌发,一般萌发盛期在翌年2月至3月,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3月至4月,病斑上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成为再侵染源。 病害控制 选用抗(耐)病品种,并结合栽培和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❶选用抗病品种。目前中国已筛选出黄岩小粒种、建德小青豆、平湖皂荚种、常德蚕豆等中抗的地方品种,在当地应用。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收集世界各地的1730份蚕豆种质资源,筛选出BPL710、BPL1179-1(以上均来自哥伦比亚)、BPL1196(来自西班牙)等纯系材料,在叙利亚、埃及、英国和荷兰等国均表现良好的抗性,ILB2282、ILB3025、ILB3026等14份品系(均来自哥伦比亚)是近年鉴定出对赤斑病表现抗和高抗的品系。由于蚕豆属常异花授粉作物,长期的自然选择对生态条件要求严格,一个地方品种对不同生态环境类型表现的适应性相当局限,因而使一些抗性材料的广泛利用受到限制,已筛选出的抗性品种(系)仅可作亲本利用。 ❷避免连作。以蚕豆为冬季作物的地区,宜实行与大小麦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源和压低早期病情。 ❸栽培防病。适期播种、适当深播,培土防倒和雨季清沟排渍,能增强幼苗的抗寒能力,促进根系发育和降低田问湿度。增施钾肥可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在土壤酸度偏高的地区,酌施适量石灰,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健壮,从而减轻发病。 ❹药剂防治。在病害流行年份,于盛花期和结荚初期分别应用苯莱特、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等药剂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 蚕豆赤斑病faba bean chocolate spot蚕豆最重要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蚕豆葡萄孢菌(Botry-tis fabae Sard),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蚕豆葡萄孢核盘菌(Botriotinia fabae Lu et Wu)。病菌侵害叶片和茎秆。下部叶首先受害,初生赤色小斑点,扩大后为2~4 mm的圆斑,深褐色或铁锈色,中央微凹陷。病斑特征因不同品种而异。抗病品种的病斑小,不扩大,不产生孢子,称为慢性型病斑;感病品种的病斑迅速扩大,相互连结成不规则浅灰色大型病斑,上密生霉层,病叶很快凋落,称为急性型病斑。茎秆上的病斑扩大后多呈赤褐色条斑或大型的斑块,表皮破裂,茎秆裂开。病死的茎秆上,有时在豆荚上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0.5~4 mm的菌核,初为白色,渐变暗黑色。潮湿时,从菌核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形成子囊盘。病菌以菌核在病残体上越冬,孢子经风雨传播,高湿有利于发病,黏重土,排水不良,连作田块发病重。在自然条件下,该菌只侵染蚕豆。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可采用选栽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适时播种、结合喷药保护等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