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栽培史history of broad bean cultiva-tion蚕豆(Vicia faba L.)亦称佛豆,有时也同豌豆一起称胡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豆类作物之一。《齐民要术》引《本草经》说张骞使外国,得胡豆。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张骞带回的胡豆是蚕豆。并说蜀人呼蚕豆“为胡豆,而绿豆不复名胡豆矣”。按照李时珍的说法,蚕豆自汉代便已传入中国了。曾有报道说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蚕豆,但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疑问,关于新石器时期已有蚕豆的说法,仍难以置信。 蚕豆最早的明确记载是北宋的《益部方物略记》和《图经本草》,前者所载四川物产“佛豆”中说:“豆粒甚大而坚,农夫不甚种,唯圃中莳以为利”,后者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蚕豆的形状。 蚕豆在宋代的著作中极少提到,王祯《农书》更把蚕豆和豌豆混为一谈,可见蚕豆在宋元时,种植得还不太普遍。明代的情况有所不同,《救荒本草》就说“蚕豆今处处有之”。《天工开物》还说“襄汉上流,此豆甚多而贱,果腹之功,不啻黍稷”。清代《多稼集》说江浙一带因“蚕豆得春花之最早,立夏荐新”,是“七熟之一”而“人喜嗜之”,故普遍种植。《植物名实图考》还指出云南“山泽之农,以其豆大而肥,易以果腹”,故“种植极广”,甚至“米谷视其丰歉以定价”。清《味退居随笔》提到蚕豆“闽人最嗜之,视同珍果,宴客必具,行销各省,此为最夥”。明清时期北方也有不少地方种植,如清代《救荒简易书》就谈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均有种植。 由于蚕豆成熟早,故《农政全书》等指出“极救农家之急”,且“蝗所不食、藏之数年出亦不蛀,诚备荒佳种”。清代《齐民四术》也说“不择地,可保岁,宜多种”。 蚕豆的栽培技术较简单,正如清代《致富全书》说“种法同豌豆”。不过古代蚕豆也常与其他作物轮作换茬和间作,《农政全书》就记载了蚕豆可与棉花换茬。《三农纪》则介绍它与水稻轮种的方法。《天工开物》说浙江常于“桑树之下,遍繁种之”,《农政全书》及《齐民四术》都说南方常在麦沟及麦田种植。另外蚕豆比较怕寒,明代《汝南圃史》谈到北方种蚕豆,当“十二月土冻,用干草薄盖立春撤去”。《农政全书》也说南方蚕豆“亦忌水畏寒,腊水宜用灰粪盖之”,说明古人十分注意蚕豆越冬的防寒工作。 蚕豆在古代的用途较多,除食用外,清代《齐民四术》及《多稼集》等还说蚕豆可“作甜酱”,且“甚鲜美”。清代《滇南见闻录》还介绍了云南将蚕豆叶晒干后加工成粉的方法,“以之养猪,猪极肥美,多则粜卖,名为荳叶粉”。蚕豆也有药用价值,《群芳谱》说它能“解酒毒”。蚕豆还是重要的绿肥,《农政全书》指出蚕豆作绿肥能使棉大幅度增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