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海东地区农村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条件在省内相对较好。109国道穿境而过,兰青铁路横贯全区六县,行署所在地平安县兴建的大型铁路转运站已投入运营。省内最大的飞机场——西宁曹家堡机场,距行署所在地仅7.5公里。全区150个乡镇及2 114个村通了公路,通车里程4 250公里,其中省道432公里,县道1 162公里,乡道2 548公里。农村电网覆盖8县,农村用电量9 287万千瓦时,自来水受益村1 254个。全区通讯网络已实现市话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并进入全国公用数据网,电报自动转换进入全国电报自动网,市话交换机容量46 080门,装机容量36 064门,农话交换机容量9 696门,装机容量4 880门,所有乡镇所在地和215个村通了电话。同时,开通了126、127无线寻呼业务和139数字移动电话,实现了全国自动漫游。全区有普通教育学校2 130所,教职工2.14万人,在校学生31.9万人。其中农村中学156所,在校学生7.38万人;农职业中学15所,在校学生7 775人;设置初中“3+ 1”班51个,有学生1 994人;小学1 908所,学生21.36万人。农村儿童入学率达81.67%。全区有群众艺术馆9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8个,文化俱乐部、文化室74个,群众业余演出队337个。农村医疗卫生机构200个,床位3 107张,医护人员3766人,其中,农村卫生院146所,床位数1 101张,医护人员1 031人,村级医疗点1 959个,乡村医生及卫生人员2 959人。地、县、乡、村四级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健全。 海东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境内由大致相互平行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和山间谷地组成,有达板山脉、大通河河谷、湟水河谷、拉脊山脉、黄河河谷、大力加山脉等。海拔高度在1 650~4636米之间,平均海拔2200米。黄河湟水谷地和南北山地为本区的主要农耕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变化。 (1)河谷地区。以黄河、湟水河和大通河谷为中心,包括其各支流的两岸河谷阶地和部分山坡地,海拔在1700~2 600米之间,土地面积2 370.5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13.94%。其中耕地有6.4万公顷,占全地区耕地面积的16.15%,多属灌溉农田。坡度在5度以下的二、三级阶地,有人工林分布。本区是全地区主要的粮、油、果、蔬产区。 (2)低山和丘陵区(俗称浅山)。分布于河谷两侧梁状的丘陵和低山,海拔2 000~2 700米。总面积6231.1平方公里,占全地区土地面积的36.63%。其中耕地14.95万公顷,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50.02%;林地0.63万公顷,占全区林地面积的4.3%;牧地27.16万公顷,占全区牧地的36.09%。 (3)中高山区。分布在低山丘陵上缘,海拔2 800~3 500米。总面积3 115.73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8.32%。其中耕地9.85万公顷,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7.88%;林地19.15万公顷,占全区林地面积的38.47%;牧地面积0.47万公顷,占全区牧地面积的6.24%。 (4)高山区。位于山体最上部,海拔4 000米以上,山高坡陡,坡度常大于60度,出现粗骨性坡积母质和高山草甸灌丛植被。总面积5709.8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3.57%, 只有少数地区可作夏季牧场。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三、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1)农村劳动力。全州有乡村劳动力总数为51 789人,劳动年龄内人数为49 608人,其中:劳动年龄内上学的人数2 573人,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775人,不足或超过劳动年龄而实际参加劳动的2 181人。乡村实有劳动力总计48 819人,其中:男劳动力25 178人,女劳动力23641人。劳动力结构按照行业部门分:第一产业劳动力总计4609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4.4%,其中:种植业28 439人,牧业17 148人,林业及渔业有512人;第二产业劳动力总计65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4%,其中:工业劳动力566人,建筑业劳动力92人;第三产业劳动力总计206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其中:交运仓储、邮电通讯劳动力376人,批零贸易业、餐饮业劳动力575人,其他非农行业劳动力1 111人。 根据海西州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全州从业人员中,文盲半文盲占从业总人数的32.5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从业总人数的44.9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从业总人数的19.6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从业总人数的2.53%,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从业总人数的0.31%。 (2)农业资金投入。50年代初,海西州牧业总量小,农业很少。从1953—1997年共投入农业资金17435万元,约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8%~10%。在投资大农业的资金中,农业占35%,林业占6%,牧业占16%,水利占40%,气象占3%。从国家、地方、集体、个人整个投资格局分析,国家占大头,地方占中头,集体个人占小头。从各年份分析,近年由于国家和地方加强农业和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加大了对农业的投资。1997年海西全地区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059.4万元,农业投资额3774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为1 212万元,支农投资506万元。 (3)农用物资投入。随着新技术应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化肥、农药、农膜、农用电、燃料等物资投入不断增加。农用物资投入的增加促进了“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1997年农林牧渔业生产共投入种子10626吨、种蛋10吨、种苗54万株;化肥(折纯量,下同)3 853吨,其中氮肥2 286吨,磷肥1 080吨,复合肥487吨;饼肥及饲料用饼576吨;燃料共9345.78吨,其中:柴油3904.52吨,机油181.6吨,汽油590.36吨,煤5669.3吨;农药50吨,农膜0.5吨;农用电548万千瓦小时;饲料用粮10 956吨,糠麸1 826吨,以及其他各项物质投入。 (4)农业机械。海西州绿洲农业区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开阔,宜于机械耕作。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各国有农牧场农业机械数量较多,品种齐全,而农村牧区以小型、户营为主。1997年全州拥有农机总动力14.17万千瓦,有拖拉机混合台8 229台,配套农机具8 547台套,农用载重汽车307辆,农田排灌机械189台套; 联合收割机27台, 机动收割机11台, 牧草收割机10台, 剪毛机142把。 1997年全州机耕地面积1.99万公顷, 占耕地面积的64%; 机播面积1.70万公顷, 占总播种面积的83%; 机收面积0.62万公顷, 占总播种面积的30%。 1997年全州有农机管理人员57名,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名, 各类农机操作手9 211名, 农机队伍日渐壮大。 (5)农业综合开发。 海西州农业基础薄弱, 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但土地广袤, 农业综合开发后备资源丰富, 有中低产田3.45万公顷, 低产草地499.56万公顷, 低产水面0.64万公顷, 宜农荒地30.35万公顷, 宜建人工草地4.94万公顷, 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巨大。 1987—1997年的10年中, 国家、 省、 州、 县各级政府投资, 全州上下齐努力, 农业综合开发势头强劲, 开发了一大批项目,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加强了农牧业基础, 增加了发展后劲。 海西州的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 “注重科技, 以市场为导向, 以水利建设为龙头, 农林牧发展并重, 国有农牧场和农村农业资源开发并重, 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相结合, 以深度开发为主, 走高产、优质、 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并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指导思想, 农林牧副渔全面开发, 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近年竣工了一大批开发项目, 德令哈农场、 巴音河农场、 尕海农场、怀头他拉农场、德令哈市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乌兰县 “3557”工程项目, “菜篮子”工程建设项目, 粮油加工为主的加工业项目等, 总投资逾3亿元。 共改造低产田1.5万公顷, 开发宜农荒地0.5万公顷, 新增粮油生产能力4万多吨。 目前香日德巴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在启动, 将开发宜农荒地1.9万公顷, 异地扶贫6.1775万人。还有一大批农业综合开发、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已立项或正在申报。 (6)农田水利。新中国成立以来, 海西州水利建设围绕农牧业的发展, 针对地区水土资源及农牧业生产特点, 采取以蓄水为主, 蓄、 引、提结合, 兴建了一大批灌溉、 防洪、水电和人畜饮水工程。 在柴达木盆地建起了13片绿洲农业区, 其中千公顷以上的9处。共修建干支渠道111条, 总长513.92公里, 退水渠61.7公里, 各类建筑物2 346座, 机电井114眼,提灌站4座, 蓄水工程85座, 蓄水能力29 893.56万立方米。盐碱地改良0.3万公顷, 治河造田0.06万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3.13万公顷。 扩大改善草原利用面积29.03万公顷, 天然草场灌溉面积3.88万公顷, 饲草饲料地灌溉约1万公顷。林地灌溉面积0.05万公顷, 修建草原渠道134条, 506公里, 供水管道86条, 399.71公里, 机电井108眼, 解决或改善人畜饮水7.4万人、 148.7万头 (只)。 到1997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8 757万元。 农田水利建设有效地改善了现有耕地灌溉条件,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改善了部分缺水草场的人畜饮水条件, 使草场能够充分利用, 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 (7)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 全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健全, 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全州有农业科学研究所、 牧业科学研究所3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站)5个, 种子站5个, 农机技术推广站、农机管理站、综合服务站等8个、 畜牧兽医站39个、草原站6个, 县乡基本配齐了农技、兽医、农机三站。 全州农、林、牧、农机各专业共有技术人员360人 (其中农业124人、林业22人、 畜牧业108人、农机24人), 有力地推动了全州的科技兴农、科技兴牧事业。 科研成果、 引进推广的新技术成果等, 增强了全州农牧业的科技含量, 推动了农村牧区的发展。 1997年全州农业总产值达到了18 251万元 (1990年不变价), 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以上,比 “七五”末的24.5%提高了7.5个百分点以上。 近年培育或引进的农作物新品种小麦有: 瀚海304, 柴春236、 柴春018、 柴春901, 新哲9号; 油菜有: 马努、青油14号、 杂交油菜等, 其他有肚里黄 (青稞)、脱毒马铃薯等。 培育、 选育、 引进的家畜品种有: 青海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柴达木绒山羊、改良黄牛、藏系羊以及良种猪、 鸡等。 引进推广的新技术有: 增产菌、旱地龙、 生根粉施用增产技术、种子包衣技术、 温室二氧化碳气肥增施技术、 畜种改良技术、旱地深栽造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和分层条播技术、 化学灭草技术、 温室暖棚应用技术及农产品加工技术等。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1)农村劳动力。 1997年年底, 全州有劳动力92 840人, 其中种植业劳动力达66 648人, 平均每个劳动力占有耕地0.64公顷。 (2)农业资金投入。 1953—1997年, 财政对农业建设和农牧事业发展投入资金2.56亿元, 其中, 基本建设投资1 356万元,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7 026万元, 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2 129万元, 农业综合开发1 360万元。 (3)农用物资投入。 1997年全州农用化肥使用量11 232吨 (实物量), 农药180.58吨, 农用塑料薄膜4.9吨, 其中地膜2.35吨, 地膜覆盖面积38公顷。 (4)农业机械。 1958年门源县成立拖拉机站, 引进4台进口大中型链轨拖拉机和7部配套农具投入农业生产, 揭开了海北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序幕。 同年年底祁连县拖拉机站成立, 引进进口拖拉机3台, 配套农具5部。 1961年海晏县拖拉机站成立, 引进5台大口型拖拉机。 1963年后, 全州各种耕作、 植保、 运输、收获机械相继引进, 到1980年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67万千瓦。 随着农机具品种、 数量的增多,农机作业量逐年增长, 作业范围扩大, 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1997年末, 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12.88万千瓦,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62台, 1.33万千瓦, 小型拖拉机7 418台, 6.67万千瓦; 联合收割机128台, 机动脱粒机71台,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854台, 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5 638台,种子精选机43部,农用汽车353辆,植保喷雾机24台,喷灌机械6套,农用水泵116部。1997年实际机耕面积为3.68万公顷,机播面积3.83万公顷,机械收割面积2.07万公顷。1997年,全州小型拖拉机保有量7 418台,农机总动力达11.3万千瓦。联合收割机21台,收割面积1.07万公顷,农用排灌机109台,1 761千瓦。有机械榨油设备118部,农用汽车323辆,农用运输车200辆,承担全州农村城乡运量的60%。 (5)农田水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州农田水利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截止1997年底,全州共建成各类农田(草原)水利工程设施四大类,其中农田自流灌溉渠道工程200条,提灌工程40处,蓄水工程2处,治河造田1项。农田控制面积2.75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18万公顷;草原控制面积15.11万公顷。 (6)农业科研与推广。1960年初成立海北州农牧科学研究所,下设绵羊改良工作队。1961年,农牧科研所分设为海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和牧业科学研究所。1965年7月州农科所撤销,机构及人员均全部交于门源县,成立门源县农科所。1976年恢复成立海北州农科所。1977年建立了州、县、乡、村四级农科网,即州有农科所,县有农技推广站,乡有农科站,村有农民技术员。1994年海北州农科所随州府迁至海晏县西海镇,下设油菜育种研究室,青稞育种研究室,粮油丰产栽培研究室,种子推广研究室,化验分析室,门源县试验站,新技术开发部,行政办公室。1998年底有职工34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1人。 海北州农业科研起步于60年代初,当时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早播、防冻、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一系列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开展了青稞、油菜的育种工作,培育出了“门农一号”青稞新品种和“门油号”油菜新品种,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这些新品种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成为海北州的主栽品种,由于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和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全州粮油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青稞亩产由60年代的95千克提高到125千克,增长了33.2%;油菜单产由60年代的40千克提高到1997年的97.21千克,增长了1.43倍。特别是“门油号”油菜被广泛引入新疆、内蒙古、甘肃、西藏、四川、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省区。“八五”期间成功地培育出了当时在我国0℃地区第一个低芥酸油菜新品种“北油一号”和“北青号”系列青稞新品种,不但增产显著而且品质优良。特别是于1998年培育出的“北青六号”青稞新品种,由于其品质优良被誉为青海省青稞育种的一个质的飞跃, “北青号”青稞已推广到甘肃、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区),特别是在西藏同类地区已成为主栽品种。海北州在青稞育种上已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在育种的同时,海北州广大科技工作者还进行了丰产栽培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先后开展了密植、早播、药剂灭草、合理施肥、新技术应用等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寒山区小油菜丰产栽培技术规范”、“高寒山东省区青稞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规范”、“小麦亩产千斤栽培要点”等综合性栽培措施。 ☚ 一、农业自然资源 三、农业综合开发 ☛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1)农村劳动力。1997年农村总人口为277 073人, 人均占有耕地0.194公顷, 实有劳动力124 128人, 其中男劳动力63 486人, 女劳动力60 642人。按行业分有种植业劳动力66 685人, 畜牧业劳动力53 953人。人口与耕地呈发展态势。 (2)农村资金投入。 20世纪50年代, 农业总投入为33.00万元, 全部为农林业事业费; 到1964年农业资金总投入为191万元; 1975年资金投入增加至429万元; 1985年农业资金总投入为1 382万元; 1995年, 农业资金总投入翻了将近一番, 达到2556.1万元,其中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资金为1 229.50万元;1997年全州农业总投入为2333.1万元, 农业投入逐年增加。 (3) 农用物资投入。 新中国成立后, 农用物资的投入逐渐加大, 至1997年, 农用物资投入达到53 714吨, 其中化肥19 270吨, 农药使用量53.71吨,农用柴油7 029吨,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13.7吨。 (4)农业机械。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1975年农用机械总动力为22 787千瓦, 大中型拖拉机266(台), 小型拖拉机365台, 收获机械化1台,农产品加工机械272台。 1985年农用机械总动力增至55 365千瓦, 大中型拖拉机375台, 小型拖拉机2 169台, 收获机械24台, 农产品加工机械895台。 1995年农用机械总动力比1985年翻了一番, 达139 203千瓦, 小型拖拉机7 860台, 收获机械113台, 农产品加工机械911台。 随着农业的丰收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农用机械迅猛发展。 1997年, 农用机械总动力202 511千瓦, 大中型拖拉机733台, 小型拖拉机8 756台, 农用载重汽车373辆, 排灌机械动力23 267千瓦, 机耕地面积81 928公顷, 机械播种面积23 267千瓦, 机械收获面积53 845公顷, 亩均动力达0.29千瓦。 (5) 农业综合开发。 1988—1991年全州实施综合开发, 累计开发土地1.38万公顷, 其中开发水浇地6917.67公顷, 恢复撂荒地6 830.27公顷。 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增强了全州农业的发展后劲,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控制, 实现了稳中有增的目标。 农业综合开发共争取资金7 121.95万元, 其中农业开发专项资金3058.45万元, 小农水资金1 044.40万元, 基本建设资金1 149.50万元, 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459.82万元, 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145.00万元,龙羊峡库区安置经费689.85万元, 地方自筹574.93万元。 (6) 农田水利。 截止1997年底, 全州水利建设工程总投资33 369.47万元。 其中: 农田灌溉工程24 182.77万元, 人畜饮水管道工程5430.95万元, 小水电站3 178.19万元, 变电工程92.6万元, 小流域治理工程284.96万元。 建成农田灌溉渠道330条, 干支渠总长1 487公里, 有效灌溉面积11 390公顷; 电力提灌站136座、 206台, 安装电动机15 382千瓦;水轮泵站5处, 安装水轮泵10台, 有效灌溉面积8930公顷; 蓄水工程184座, 其中, 中型水库1座,小Ⅰ型水库1座, 小Ⅱ型水库22座, 涝池160处, 蓄水量1 731.81万立方米, 有效灌溉面积5 213.33公顷。 以上合计有效灌溉面积1.89万公顷, 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69万公顷。 在草原水利方面, 兴修草原灌溉渠道39条, 灌溉草原面积4.4万公顷。兴修牧区和城乡居民人畜饮水管道216条, 总长2 277.3公里, 全州共打井106眼, 其中: 自流井53眼, 机井53眼, 出水量825.40升/秒, 共解决20.87万人, 292.91万头 (只) 牲畜饮水问题。 改善和扩大草原利用面积53.11万公顷,灌溉饲料基地2 640公顷。 全州共建成小水电站24座, 装机36台, 容量8 966千瓦, 发电量3 791.9千瓦小时。 全州水资源总利用率36.36%, 地表水利用率32.14%, 地下水利用率4.22%, 耕地灌溉率47.3%,农牧民人均年用水量5.475立方米, 人畜饮水改善率分别为65%和75%, 水土流失初步治理率1.49%。 (7)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 1997年全州共有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专业技术干部500名, 其中种植业139名, 养殖业314名, 林业47名。 大学本科毕业60名, 大学专科毕业65名, 中专毕业生312名, 中专以下的有63名; 中级职称67人, 初级职称433人,初步形成了初中级专业职称结构的技术网络。种植业方面重点引进和推广了冬小麦丰产栽培技术, 春小麦、油菜、 豆类、 马铃薯等综合丰产栽培技术,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玉米、蚕豆、 马铃薯带状种植技术, 旱作农业综合丰产栽培技术, 节能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 植物生长调节剂、 营养剂综合配套应用技术, 分层施肥播种、旱作沟播、精量半精量播种等机械播种技术。 实施了 “丰收计划”、 “沃土计划”、“节本增效” 等项目。 畜牧业以草原建设为重点, 大搞畜棚建设和围栏建设, 坚持常规畜疫防治,加强牛羊畜种改良, 引进推广了绒山羊, 实施了国家牧区开发示范项目。林业以造林绿化为重点, 推广应用杨树深栽沙地造林技术、 ABT生根粉育苗技术、 容器育苗、杨树伐根嫁接毛白杨、 汇集径流提前整地等技术, 实施了 “三北” 防护林工程、林业生态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治沙工程和黄河母亲河生态治理工程。 ☚ 一、 农业自然资源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1)农村劳动力。1997年全州农村劳动力75 791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47.6%,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33 835人,占总劳动力的44.6%;从事畜牧业的劳动力39 415人,占总劳动力的52%;从事林业的劳动力18人,占总劳动力的0.02%;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劳动力1 666人;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文教卫生等业的劳力875人。在农村总劳动力中,女劳动力为38 945人,主要从事农、牧二大主业,其余行业的劳动力则多为男性。此外,乡村还有一批为数不少的专业宗教活动者,据民族宗教局统计有1 519人。 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汇总,并参考近年劳力变化状况分析,乡村劳力文化素质差,在全州75 791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总劳动力的68%。劳动力经营产业结构单一,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劳力73 268人,占总劳力的96.6%。 (2)农业资金投入。1953年农业总投资为4.2万元,主要投资以畜牧业为主,到1958年增加到30.8万元。1959—1961年三年间农业投资增幅较大,从94.7万元增加到296.11万元。1962年以后有所下降。1975年后,农业投资逐步增加,1978年增加到538.9万元,1997年增加到991万元。 (3)农用物资投入。 化肥:5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使用化肥,1957年全州供应7.5吨,每百亩平均5千克。1968年供应151吨,每百亩平均74.5千克,1978年化肥供应量达6367吨,每百亩平均3518千克。80年代化肥价格有所提高、化肥用量下降。1986年供应化肥1 280吨,每百亩平均685千克。90年代后,化肥放开供应,用量增加,1997年施用尿素、二铵过磷酸钙化肥2 600吨。 农药:50年代供应的农药只有六六六粉一种,到60年代增加到十余种,但因六六六粉、滴滴涕等农药长期广泛使用,残毒含量高,污染环境,1984年停止使用,由低毒高效的农药如氧化乐果、辛硫磷、溴氰等新农药代替。1997全州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的使用量达到22.3吨。 农膜:从1981年开始推广应用,主要用于地膜马铃薯、地膜蔬菜种植等,后发展到蔬菜温室大棚,温暖棚养畜,地膜小麦、油菜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农膜施用量从1981年的591千克增加到1997年的10487千克。 (4)农业机械。1958年青海省首次拨给同仁县优特45型拖拉机2台,并成立同仁县国营拖拉机站。同年尖扎县昂拉获“千斤粮”称号,国务院奖捷克制造热特-25型拖机一台。到1965年全州有农用拖拉机38台,机引犁22部,机引耙12部,机引播种机6部,排灌机械21部,脱粒机9部,双轮双铧犁98部。1974年开始,国家支援农村人民公社的农机具增多。1983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大中型农机具不能发挥作用,农机修理网点减少,而代之兴起的是小型农机具。1997年拥有农用拖拉机120台,手扶拖拉机2 403台,脱粒机1 506台,榨油机250台。 (5)农田水利。黄南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到1997年累计建成各项水利工程设施400多项,其中新建和改建农田灌溉渠道173条,人畜饮水工程137条,建成电灌站69座,修建涝池14座,总库容13.7万立方米。全州有效灌溉控制面积6180公顷,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2.5倍,其中保灌面积4 287公顷,占总耕地面积25.9%。坡改梯田5 133公顷,占山旱地应平整土地的85.5%, 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10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平方公里。 全州已建成雨水集流水窖294户1 294眼, 可解决6849, 56 893头 (只)牲畜饮用水问题。 (6) 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 1997年全州已建成24个农技推广站, 4个种子站, 41个畜牧兽医草原站, 5个农机管理站, 23个林业技术推广站, 3个森防站, 5个经管站。 从业人员达328人, 其中中等专业以上技术人员82人, 占总人数的25%。 依靠服务网络,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林牧技术推广、 研究、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 1997年, 全州实施 “丰收计划”规模达1.03万公顷, 沟播、 分层施肥等旱作农业技术3 667公顷, 良种推广面积达1.12万公顷, 良种化程度达88%。 推广间套复种面积达1 000余公顷, 膜栽培技术、种子包衣、配方施肥、虫草害化学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 一、 农业自然资源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00026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