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太极拳辞典︱未来体育的熠熠之光《精选太极拳辞典》序 未来体育的熠熠之光《精选太极拳辞典》序 编词典从来被视为一件难事, 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曾诙谐地说: “词典不是人编的, 词典是圣人编的。”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讲演中, 他从历史角度分析说: “在近代的文明社会或者说有教养的、 有文化的社会里, 在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里, 不论它是什么制度, 一般来说, 词书是不可缺少的”, “词书是在社会安定的时候, 或者叫做 ‘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的时候才有机会编的。” (以上引语见《辞书和信息》174页, 177页)的确, 中外大词典的编篡历史说明, 大体上是这样的。 从我国清代的《康熙字典》来说, 正是在一个兴旺发达的太平盛世诞生的。如今, 在我国改革开放、 蓬勃发展的中兴新时期, 各种辞书的陆续出版, 是当今学术昌盛的一件盛事。 特别是今天,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大发展、 知识大爆炸的国际环境中, 各种信息的沟通, 各种知识的传播, 强烈地呼唤着各门各类辞书的编篡出版。 语言是信息、 知识的一个载体, 随着国内和国际范围经济、文化沟通交流的日益活跃, 呼唤各种专业用语的辞书。在这种交流的浪潮中, 有一个正在勃兴的体育文化, 那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作为一个古老的体育文化, 如今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它那独特的风采和健身的功能, 使越来越多的国内公众和外国朋友喜爱和享用。 记得1983年我带中国青年足球队去墨西哥参加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时, 曾抽空到墨西哥城的一座公园看墨西哥人练武术的风貌, 他们飘逸、 柔和、 极富韵味的太极拳姿令我感叹。 又一次, 我在巴黎访问时, 法国武术界的朋友告诉我, 在市区卢森堡公园里, 每天都有很多武术爱好者在那里练习打太极拳。 由此我又想到日本, 那里据说全国约有百万人之众习练太极拳, 杨式、陈式、 孙式、 吴式等繁花似锦。 至于70多年前上海精武会就去传播过武术的东南亚, 至今在一些华人、 华族众多的国家, 练太极拳更是成了一种时尚。 可以这样说, 富有魅力的太极拳运动触角, 已经延伸到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方兴未艾,前程似锦。 太极拳的信息正在世界范围传播。 而在中国大陆、 台湾和香港、 澳门, 不论是为了健身, 或是为了祛病, 习练太极拳蔚然成风, 成为社会体育的一大盛景。 还有待我们重视的是, 在太极拳运动遍于国内、 扬于海外的时候, 一个新的信息传来, 又使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这就是人们对太极拳的追求在向深层发展, 即不单是着手于习练太极拳的技术功能, 而且还开始着眼于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探索与太极拳有关的中国古典哲学、 美学、 伦理学以及中医学等。 有一次, 我同法国朋友讨论武术的发展时, 一位熟谙太极拳的朋友说, 练太极拳如果不懂得一点《易经》, 那就太不够味儿了。 此语虽属顺口之言, 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外国太极拳爱好者的深层追求。 这种令我们感到欣慰的事例不少, 给国人的启示是在推广太极拳技术功能的同时, 必须做深层的思考, 即把太极拳作为中国独特的体育文化, 不仅要推广技术功法, 还要传播太极拳的哲理和文化知识, 这是国内外人士对武术规范化、 理论化、 科学化的呼吁, 也是武术技术推广者和武术理论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艰巨而繁重的课题。 武术、 气功的年轻学者余功保同志编著的这本太极拳辞典,使我喜出望外。 因为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太极拳的专业辞典, 可供海内外广大太极拳爱好者、 研究者作为习练、 研究太极拳术的索引, 而且可以从中窥见一些太极拳文化内涵的知识。 我热烈祝贺这本辞典的出版, 愿它使太极拳的信息和知识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我也热切地期望海内外读者对这部辞典提出宝贵的补充和修订意见。 因为作为 “第一” 的新生事物, 总会带有一些刚刚出世的不足, 所好的是功保同志既诸武术、 气功技术, 又具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可称之为年轻的武秀才了。 记得最初和功保同志接触时, 他还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担任着北大武术协会主席。 当时北大武协活动颇为红火, 还举办过武术学术讨论会, 事后我曾撰写一篇短文赞誉“武术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 他自北大毕业后, 曾任教于北京农业大学, 但其间仍未放弃武术、 气功的研究工作, 多次参加国内、 国际武术活动。 两年后, 被调入国家武术研究院, 从此他更加全面系统、 孜孜不倦地研习武术、 气功科学理论与实践, 近年来先后发表出版了一些有关武术、 气功的论文、 著作。 后生可畏又可敬, 功保同志就是这样一位执著致力于武术、 气功科学的研究、 探索人体科学奥秘的年轻学者。 我在主持国家武术院工作时, 以能吸收像功保同志这样几位年轻人感到欣慰和高兴, 因为武术、 气功科学的未来希望正在这样一批能文能武的年轻人身上。 现在功保同志辛勤耕耘的这本太极拳辞书即将推向社会, 我确信这对海内外人士认识太极拳是会有所裨益的。 对于太极拳, 几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说到它是未来体育的一束熠熠新光。 我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太极拳对当今信息社会人们健身祛病有了可贵的效益, 也是适合未来全面信息时代人们自我保健需要的。 当今发达国家已出现社会老龄化问题, 在我们国家一些大城市也已出现老龄化社会现象。 对于老人的自我保健, 太极拳无疑是十分适合的。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高科技社会里, 一方面体力劳动锐减, 一方面 “运动缺乏症”也多了起来。 在人们开展的诸多体育活动当中, “拳打卧牛之地” 的太极拳, 无疑是简便易行、 又富于健身价值的运动。 再如新的科学技术走向家庭之后, 许许多多的家务劳动己被电气化、 自动化的器具所替代, 家庭主妇们如何打发余暇、 进行自我保健? 无疑太极拳是一种理想的适宜活动。 日本朋友告诉我, 在日本习练太极拳的百万众之中, 约占60%的是妇女。 太极拳适于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是不言而喻的了。 这里我还想引用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bitt) 1982年出版的 《大趋势》一书, 他谈及信息社会人们新的生活习惯和自我保健时所提到的数据和观点, 来说明太极拳在信息社会和全面信息时代的价值。 他谈及信息社会到来后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变化时言到: 几乎人口的一半现在都从事着某种锻炼——而1960年只占1/4人口; 人们大幅度减少了脂肪的摄取量——1965年以来黄油消费量下降了28%, 牛奶和奶油下降了21%; 吸烟的人士大幅度下降——1965年以来男子吸烟者下降28%, 女子下降13%; 人们从饮烈性酒精转为葡萄酒——1980年饮用葡萄酒的开始超过了烈性酒; 保健食品商店剧增——1968年是1200家, 1981年超过8300家。 这些不完全的数据说明了一个现象, 即人们在千方百计地进行自我保健,因此不能不改变一些陈旧的生活习惯, 而且保健工作的重点开始从医疗单位向家庭转移了, 于是, 相伴而来的是世俗的健康观念和健康定义也不能不有所更新。 “过去只要无病就是健康, 而现在健康则意味着整个人的身心处于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状态” “全面健康只不过意味着把身心和精神当做一个整体对待” (《大趋势》138页),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的养生观所强调的基点之一。具有健身、 防身、 修身、 娱身和医身功能的太极拳以及中国古典医学、 体育以整体观为出发点, 从实践上也不断证实着这一健康体系的科学性, 可惜奈斯比特先生并没有涉及到古老的中国体育术和体育观。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自然的自强 (包括身、心两方面)之道,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太极拳, 正是使人类身心处于一种积极的健康状态之中, “养乎吾生, 乐乎吾心” 的熔炼的一束未来体育文化之光, 人们会拍手欢迎它进入现代和未来生活中去的。徐才 |
☚ 中国太极拳辞典︱前言 中国女性百科全书 ☛ 000064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