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guó jì huò bì tǐ xìмеждунарóдная валютная систéма (дéнежная систéма)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指西方国家间的货币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各国比较普遍地实行金本位制及金汇兑本位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建立,建立的标志是1944年7月西方各国及其他国家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其中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按照美国的规定,承认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官价,从而使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化。但随着美元贬值,也使美元与黄金的官定比价无法维持,虽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措施,但都没能阻止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美元不再能兑换黄金。从此以后,西方各国先后实行了浮动汇率制。 ☚ 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市场价格 ☛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guoji huobi tixi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兑换、比价、国际收支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供应等各方面所作的安排或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金本位制,形成了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对本国的货币单位都规定有一定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单位含金量之比为两国货币汇率形成的基础,据此各国货币可以相互兑换。1914年后,金币本位制崩溃,一些国家采用金汇兑本位制,另一些国家则实行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已不是稳定的货币制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纸币流通制度,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了,国际金融领域处于混乱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并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是一个由美元占据霸权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一货币体系中,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同美元挂钩,美国政府承担各国中央银行用所持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这一国际货币体系对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然而,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地位的衰落、经济危机的深化,以及美元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终于在70年代彻底崩溃。 ☚ 内向发展战略 国际收支 ☛ 国际货币体系世界货币与各国货币以及各国货币之间的关系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各国货币及汇率制度的确定;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与国际结算原则;以及国际储备资产与国际金融组织等。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各国货币当局或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或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兑换、国际收支等所确定的原则、措施及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各国货币汇率的确定; (2) 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与对国际支付所采取的措施; (3) 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及其供应方式; (4) 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5) 国际金融事业的协调、磋商和有关的管理工作等。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形成了黄金在国际间支付结算的统一的原则,从而形成了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实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这一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同样具有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1929--1933年,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纸币流通制度,形成若干货币集团。集团内部对货币比价、比价波动界限、货币兑换、储备问题等均有规定,并对集团外国际支付实行严格管制。故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再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但由于美元危机日益加深,1973年2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 ☚ 国际货币市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 ☛ 国际货币体系International Monetery System西方国家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通过国际间协议,对货币兑换、国际收支调节等重大问题作出安排,并创立有关组织的总称。主要内容是:(1)用协定形式确定各国间货币比价关系,对汇率波动界限和调整幅度作出具体规定。(2)对各国货币是否具有兑换性以及对国际支付采取何种限制作出规定。(3)对国际储备资产作出规定。(4)对国际收支调节的方式作出规定,以明确顺差国和逆差国各自的责任。(5)就国际金融事务的协调与管理作出安排。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40年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实行金本位制,黄金在国际间的支付原则、结算制度及运动规律等方面都是统一的,形成了稳定的国际金本位制。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冲击,国际金本位制被迫改变为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1929~1933年发生严重的西方货币信用危机,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为纸币本位制所替代,在国际间形成了三个货币集团,即英镑区、法郎区和美元区。各货币集团内部对货币比价、货币汇率波动幅度、货币兑换与国际支付等均制定严格规定。30年代产生的货币集团标志着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1944年7月创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它于1973年3月正式崩溃。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货币体系朝多中心、多元化方向发展。 国际货币体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见“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安排或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主要内容: (1) 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包括汇率波动的界限、调整的幅度等;(2) 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以及对国际支付所采取的措施,如本国货币能否对外自由兑换、是否限制对外支付等;(3) 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以及储备资产的供应方式;(4) 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包括逆差国和顺差国所承担的责任;(5) 国际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和有关的管理工作。 国际货币体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产物。早在19世纪初,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如英国、德国、丹麦、瑞典等就实行了金本位制度。后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的国际往来日益增加,客观上需要有一种货币充当国际货币。黄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自然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并形成了共同遵守的支付原则和方法。这就产生了最早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的运行是以货币的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入为基础的。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金本位制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不断破坏,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最终导致国际金本位制瓦解。在纸币流通制度下,英国、美国和法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建立了相互独立的货币集团,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复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两国为了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出了各自的计划,著名的有“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最后在协商的基础上于1944年7月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下,布雷顿森林体系最初的运行,对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美元地位的下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逐步陷入困境。1971年8月,美元停止兑换黄金。1973年3月,固定汇率制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瓦解,国际金融秩序再次陷入混乱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各成员国积极探寻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新方案。1976年1月,《牙买加协议》达成,该协议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进行了一些修正。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的国际货币体系临时委员会通过了以《牙买加协议》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该修正案于1978年4月生效。这样,国际货币体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般称为“牙买加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安排或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❶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包括汇率确定的原则,波动的界限,调整的幅度等。 ❷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与对国际收支所采取的措施,如本国货币能否对外兑换以及是否限制对外支付等。 ❸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以及储备资产的供应方式。 ❹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包括逆差国和顺差国承担的责任。 ❺国际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和有关的管理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当时,黄金在国际间的支付原则、结算制度与运动规律都是统一的,从而形成了国际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金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这个时期国际货币制度同样具有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各种金本位制均告崩溃,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纸币流通制度,从统一的金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分裂为若干货币集团。集团内部对货币比价、汇率波动界限、货币支付与兑换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对集团外的国际收支实行严格管制。因此,在此期间,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复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称黄金美元本位制或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使这一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随着美元危机的加深,1971年8月美元停止兑换黄金,1973年2月以美元为中心可调整固定汇率制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瓦解。目前,各国正要求进一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在怎样进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问题上,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利害关系不一,各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也不同,因而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目前所运行的多元化储备货币体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和多中心货币挂钩的浮动汇率制,是由各国现实利害冲突、妥协而衍生的一种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国际通货/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体系/英镑本位/黄金输送点/黄金点/铸币平价/黄金平价/滑动平价/美元平价/黄金集团/白银集团/布雷顿森林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本位/怀特计划/国际稳定基金计划/凯恩斯计划/国际清算同盟计划/史密森协定/尤尼它/班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稀缺货币条款/英镑区/卢布集团/法郎区/美元区/美元危机/美元荒/美元泛滥/美元过剩/特里芬难题/黄金总库/黄金双价制/借款总安排/货币互换协定/尼克松新经济政策/黄金货币化/货币黄金/非货币黄金/黄金外流/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金外汇风潮/黄金非货币化/黄金再货币化/牙买加协定/牙买加体系/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自由浮动/清洁浮动/管理浮动/肮脏浮动/单独浮动/联合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蛇形浮动/可调整钉住/蠕动钉住/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最适度货币区/欧洲支付同盟/欧洲货币体系/欧洲记账单位/欧洲计算单位/欧洲货币汇率机制/ERMII/中心汇率体系/汇率目标区/魏尔纳计划/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德洛尔计划/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欧洲联盟/欧盟/欧洲货币联盟/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世界货币秩序/十国集团/巴黎俱乐部/二十国委员会/二十四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临时委员会/阿鲁沙倡议/替换账户/特里芬方案/东京宣言/广场旅馆会议/卢浮宫会议/威尼斯经济宣言/巴黎宣言/七国集团/七国首脑会议/勃兰特委员会/国际货币三元化 (多极化) ☚ 花旗银行、旅行者集团合并案 国际货币 ☛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见“国际货币制度”。 ☚ 国际货币制度 英镑本位 ☛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安排或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❶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包括汇率确定的原则、波动的界限、调整的幅度等。 ❷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与对国际支付所采取的措施。如本国货币能否对外兑换以及是否限制对外支付等。 ❸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以及储备资产的供应方式。 ❹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包括逆差国和顺差国承担的责任。 ❺国际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和有关的管理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当时,黄金在国际间的支付原则、结算制度与运动规律都是统一的,从而形成了国际金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是金块本位与金汇兑本位制,这个时期国际货币制度同样具有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各种金本位制均告崩溃,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纸币流通制度,从统一的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分裂为若干货币集团。集团内部对货币比价、汇率波动界限、货币支付与兑换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对集团外的国际支付实行严格管制。因此,在此期间,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复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亦称黄金美元本位制或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使这一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随着美元危机的加深,1971年8月美元停止兑换黄金,1973年2月以美元为中心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制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瓦解。目前,各国正要求进一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在怎样进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问题上,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利害关系不一,各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也不同,因而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目前所运行的多元化储备货币体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和多中心货币挂钩的浮动汇率制,是由各国现实利害冲突、妥协而衍生的一种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市场 ☛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亦称“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金融制度”。见“国际货币制度” ☚ 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金融制度 ☛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世界各国政府对各国货币间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及确定的原则,以及相应建立的组织机构。国际货币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及汇率波动的界限、调整的方式、维持汇率的措施;(2)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方式及有关各方承担的责任; (3) 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各种储备资产所占的比重等; (4) 各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协调、磋商、合作。 ☚ 国际收支逆差 国际收支调节 ☛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一般指西方国家间的货币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各国比较普遍地实行金本位制及金汇兑本位制。30年代初期,西方各国开始普遍使用纸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建立,建立的标志是1944年7月西方各国及其他国家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其中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按照美国的规定,承认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官价,从而使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化。但随着美元贬值,也使美元与黄金的官定比价无法维持,虽然经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不少措施,但都没能阻止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美元不再能兑换黄金。从此以后,西方各国先后实行了浮动汇率制。 ☚ 国际市场价格 国际金融市场 ☛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指发达国家为适应国际贸易和结算的需要,通过国际间协议,对货币兑换、国际收支调节等重大问题作出安排,并创立有关组织的总称。主要内容为: 对汇率及汇率的波幅与调整作出规定; 对货币的可兑换性作出规定; 对国际储备资产作出规定; 对国际收支调节的方式作出规定; 对国际金融的协调与管理作出安排。国际货币体系在不断变化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发达国家实行金本位制,形成国际金本位制。战后实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30年代大危机后,国际间实行纸币本位制,并且形成了美元区、英镑区、法郎区,标志着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1944年7月创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3年3月完全崩溃。此后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美元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欧洲统一货币与日元日渐重要。 ☚ 货币集团 国际贸易融资 ☛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IMS亦称“国际金融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间发挥其职能作用,以及有关国际货币金融问题所确定的原则、协议、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从19世纪60年代起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先后实行了金本位制。因此,金本位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货币制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吸取了战前政治经济的激烈斗争和货币金融混乱的教训,酝酿经济合作计划。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会员国货币平价;确定固定汇率制。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该货币体系维持到1973年3月,随着西欧共同市场建立“联合浮动集团”,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制而崩溃。 ☚ 中美洲经济一体化银行 金本位制 ☛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安排或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主要内容: (1) 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包括汇率波动的界限、调整的幅度等; (2) 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以及对国际支付所采取的措施,如本国货币能否对外自由兑换、是否限制对外支付等;(3) 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以及储备资产的供应方式; (4) 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包括逆差国和顺差国所承担的责任; (5) 国际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和有关的管理工作。 ☚ 出口退税 国际收支 ☛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为保证国际交往中的货币支付顺畅进行,需要在国际间对这些活动作出某些安排,由此构成国际货币体系。 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要求: (1) 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并使其增长能力和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相适应。(2) 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使各国政府和私人愿意继续持有该国际储备资产,避免发生大规模抛售国际储备货币的危机。(3)具有良好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使各国公平合理地承担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责任。保证国际收支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并使调节付出的代价最小。这样的国际货币体系将会促进世界经济、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稳定发展。 国际储备资产或者说本位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而汇率制度则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因此可以从储备资产的形式和汇率制度的类型两个方面来划分国际货币制度。按国际储备资产分有: (1) 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它是以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或称国际本位货币。(2) 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它同时以黄金和可直接自由兑换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3) 信用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外汇 (如美元) 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按汇率制度划分,可以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就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来看,1870~1914年的金本位制和1946~1972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固定汇率制度,30年代的国际货币体系和1973年至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浮动汇率制度 (钱荣昆,1994)。而浮动汇率制度又分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谓肮脏浮动) 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所谓清洁浮动)。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现实中并未出现过,但关于它的理论分析却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历史。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也在不断演变,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形成于1880年延续到1913年的国际金本位制度; 一战后短暂存在的金汇兑本位制度; 1945~1973年期间以可兑换的美元为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期。下面分别简介国际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当前的浮动汇率制度。 1. 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1880~1913年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下,黄金作为世界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该体系下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一般认为金本位制具有三大特征: (1) 国际金本位制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铸币本位制的基础上,其典型特征是金币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以及黄金自由进出口,这保持了金币数量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并能保持币值稳定,加上黄金的自由进出口可使本币汇率保持稳定,因此,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2)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即所谓的铸币平价。金币的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和自由进出口,保证了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波动维持在由铸币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黄金输送点以内。实践表明,国际金本位制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 (3)金本位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国际收支逆差使黄金外流,导致中央银行黄金储备减少,因此必须紧缩货币供给,从而使物价水平下降,这将会提高本国出口竞争力并抑制进口; 而且汇率下降还会引起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两方面都促进国际收支恢复均衡。国际收支顺差时变动方向与此相反。这就是金本位制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金本位制推动了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但它存在着一些缺陷; 它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并未像理论分析的那样得到了充分发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金本位制度崩溃。 2.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二战即将结束之届,为避免重现战前混乱的世界经济秩序,促进战后经济重建,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发展,44个同盟国家于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金融会议,商讨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此次会议产生了被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国际货币制度。根据会议协议条款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赖以维持的基本运行机构。该体系是在美国经济势力空前强大,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力量明显衰弱的形势下建立的,因此形成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项主要内容是: (1) 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IMF成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它的各项规定构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基本秩序。为调节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IMF对会员国融通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 (2) 规定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规定: 参加基金组织的成员国的货币金平价以黄金和美元来表示。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确定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可用美元向美国按官价兑换黄金。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规定与美元的比价,从而间接与美元挂钩,这就是所谓的 “双挂钩” 体系。各国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但在出现国际收支基本不平衡时,经IMF批准可以进行汇率调整,所以又称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近30年的运行中,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酝酿了一次次的美元危机。它的成就表现在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秩序,加强了各国在经济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加快了战后经济重建,促进了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而一次次的美元危机是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连年巨额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持续恶化的结果。它逐渐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并最终使其崩溃。其根本原因在于该体系存在的几个致命缺陷。首先,该体系存在先天不足,即所谓的 “特里芬难题” (Triffin Dilemma)。众所周知,美国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负有两个责任: 一是要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二是要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但这两个问题即信心和清偿力是矛盾的。简言之,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国际储备必须相应增加,这只能通过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来完成。但美国持续的国际收支赤字将使各国手中持有的美元增多,则会对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缺乏信心。这个矛盾终将使该体系无法维持。IMF发行的特别提款权 (SDRs) 意欲缓和该矛盾,但由于规模太小基本上是于事无补。其次,尽管该体系规定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美元是基准货币,50年代末以后美国连年国际收支赤字,却不便也不愿使美元贬值,而盈余国也不愿因升值而降低出口竞争力,所以在现实中变成了固定汇率制。汇率调整的僵化加剧了国际收支调整的困难,而IMF提供的信贷资金又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因此使国际收支失衡长期持续,最终导致美元危机的总爆发。再次,在该体系下,各国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进而丧失了国内经济目标,损害了国内经济,这违背了各主权国家的意愿,也与该体系设计者的初衷大相径庭。 60年代以后,一浪高过一浪的美元危机使美元的霸权地位严重削弱,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受到越来越剧烈地冲击而变得难以维持。美国及西方各国几经努力却未能扭转局势,最终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度彻底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崩溃。 3. 当前以浮动汇率制度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国际金融形势更加动荡不安,许多国家提出了货币制度改革的新方案。1976年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开会达成 “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IMF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的第二次修正案,从而形成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新格局。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使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IMF会员国可以自由选择汇率制度,既可以是自由浮动的也可以是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但各国汇率政策应受IMF监督,并与IMF协商。IMF还要求各国保持物价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以稳定国内经济并促进国际金融秩序稳定。尽力缩小汇率波动幅度,避免操纵汇率阻止国际收支的调节,以获取不公平的竞争利益。 (2)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取消会员国之间和会员国与IMF之间须用黄金清算债务的义务。允许各国中央银行按市场价格自由交易黄金,这意味着使黄金非货币化。 (3)修正SDRs有关条款,提高SDRs的国际储备地位,使其逐步取代黄金和美元而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储备资产。 (4) IMF以优惠条件向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融通,帮助他们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5)增加会员国的会费,调整各国所占比重。 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具有以下特征: (1) 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西德马克,日元,SDRs和欧洲货币单位 (ECU) 的储备货币地位不断提高,但美元为中心的局面尚未改变。 (2) 浮动汇率制度为主,但也有不同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存在。一般讲,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欧盟国家实行的是联合浮动汇率制度),以保持国内政策的独立性。某些小国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不同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有人将目前这种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局面称为“无体制的体制” 或“混合体制” (3) 现有体制下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国际金融市场和利率机制、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动用国际储备资产来进行。理论分析认为,汇率的自由浮动可以自动消除国际收支失衡,但现实并不如此圆满。IMF通过扩大融资,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发展中国家改善国际收支,但作用有限。简言之,各种调节机制均存在着局限性。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持续的国际收支失衡和发展中国家不断爆发的债务危机,反映了该体系对国际收支调节的乏力。 如何评价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首先,应该肯定它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多元化储备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特里芬难题”,基本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相互牵连的弊端。浮动汇率为主的汇率制度基本上适应了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状况,使各国具有了独立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存和相互补充,基本上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国情不同的现实。其次,还要认识到: 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世界经济动荡多变和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它在储备货币、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些缺陷阻碍了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金融领域的矛盾。 世界各国仍在不断探寻对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方面集中在国际储备资产的确立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两个方面,而其中最基本的是国际储备资产的改革。不过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发展统一的世界货币,恢复固定汇率制度,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是行不通的。 ☚ 内在稳定器 汇率 ☛ 00000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