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人性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人性论

012 中国人性论

中华民族关于人的本质或本性基本观点和学说的总和。中国人性论最早由孔子提出。其后约经过6个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代,在人性论上诸说并存,百家异说;西汉时期,以性有善有恶论为主;东汉迄于隋唐,性三品说占统治地位;两宋之后,性两元论占主要地位,明清时代,性一元论取代两元论;近代出现新的人性论。中国人性论的基本内容有四,即人性的根源,人性的善恶,人性的品级划分,人性为一元抑或两元。在人性的根源问题上,绝大多数学者主张人性乃 “生而自然”的本性,是人之与生俱有的本性,如告子称“生之谓性”,荀子称“性者天之就也”,韩愈谓“与生俱生”,宋儒所谓气质之性,亦有部分学者主张人生源于“天地”,如宋张载、二程、朱熹所称“天地之性”与“本然之性”。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先秦时诸家异说,观点纷呈。孔子仅讲“性相近,习相远”。未明言人性属善属恶;孟子首倡“性善”说,告子则主“人性无善无不善”说,世硕认为“人性有善有恶”,道家庄子主张人性超善恶,荀子力言“性恶”论。西汉以后,单纯的“性善”说或“性恶”说逐渐消亡,多数学者主性有善有恶说,间亦有主“性不可以善恶言”观点者。在此情形下,逐渐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引入“情”观念,出现“性情”思想。西汉董仲舒首主性有善有恶,性为仁,性中之恶为情说。此后学者有主性与情相应,性有善有恶,情亦有善有恶,如刘向、韩愈均持此说;亦有主性与情离,如唐李翱主性善情恶,宋王安石主张性无善恶而情有善恶。理学家则更引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思想。认为“天地之性”是纯善的,而“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在人性的品格划分问题上,先秦学者并未论及,至西汉董仲舒首倡“性三品说”,其后东汉王充亦主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唐韩愈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分为三品,并使之互相对应。宋明时理学家亦接受性三品说,但又引入气禀说,在人性一元或两元问题上,多数学者主张性不可分,人性是一元的,只有两宋时代理学家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等主张性可分,认为有“本然之性”或“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分别,成为性两元论者。中国人性论有其明显的特点:其一是在人性根源上,以人性乃人身固有的“自然本能”论为主,不承认超自然的人类力量、尤其是宗教力量是人性的根源;其二是关于人性的注重之点是人性的善恶。这表现了中国人性论并非专为研究人性而研究人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社会而研究人性。所研究者不在人性的实际内容,而在人类善恶的起源及如何使人类趋向于善。

☚ 中国人格观   中国修身论 ☛
0000352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