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 上】
首 章
集注以‘夭壽不貳’為智之盡,‘修身以俟’為仁之至,是以知行分仁智也。然知者,心之全體也;智者,性之一德也。未發而為知之之理,已發而為知之之事者,是智也;而所以具此知之之理,會發此知之之事者,心之為也。知之者一也,而偏言則為性之智,而專於一德;兼言則為心之知,而該夫四性。以此章論之,則‘知天’、‘不貳’而盡其智者,是知之之理,發為知之之事,而成智之德也。其能具是智而能發是智者,心之知也。心性之分,只在偏言、兼言之間而已。蓋智之有偏言、兼言,如仁焉。語類廣録論知大於智,而因言‘四端,仁智最大’者,意已較然矣!
‘仁言不如仁聲’章
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按:集注於財於心皆引上下俱得者為説,此極有意。但據上文得民之義,則本以上之得而言耳!
‘良能良知’章
無他,達之天下。按:‘無他’,正解需從小注所載朱子説‘無别道理者’是也。集注以其非難曉,故不之釋。若其所謂無不同者,是釋達義至此也。其下所以為仁義云者,又是推衍説耳。或以無不同為釋‘無他’,則誤矣。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章
按:此五等之教,亦據受教有成者言耳,非教之之本期以如此也。集注‘因其所長而教之’與‘小以成小,大以成大’之云,則卻似教之之已如此矣,未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