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东皇太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楚辞《九歌》首篇。屈原作。王逸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楚辞章句》)《汉书·郊祀志》:“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太一”是至高无上之意;“皇”是最为尊贵之神的通称。“东皇太一”即楚人对皇天上帝的称谓。本篇又曾被疑为整个祭神典礼的迎神曲(见闻一多《什么是九歌》),但从本篇内容看,它写的只是众神中的一神,与后面各篇诸神的描写并无联系,故此说还值得商榷。全诗计十五句,以特有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古代祭礼的隆重场面,表达了古代楚地人民虔诚的宗教感情,以及当时人们企图通过敬神、娱神活动而获得安宁幸福生活的愿望。气氛肃穆、热烈而隆重。 ☚ 九歌 云中君 ☛ 《东皇太一》
【注】 《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歌曲。《东皇太一》是《九歌》的首篇。这首诗曾被疑为是整个祭神典礼中的迎神曲 (见《闻一多 〈什么是九歌〉》) ,但从本篇内容来看,它写的只是众神中的一神,被祭祀的神只是“东皇太一”,与后面各篇诸神的描写并无联系,因此迎神曲的说法,似还值得商榷。但是这篇诗确有它的特殊性。这首诗叙写了祭神的场面、盛况,但受祭的神并没有出场,这就与后面多数诗篇不同,后面诸篇 (除 《国殇》、《礼魂》外) ,都有受祭神出场,甚至生动地写了他们的故事,而 《东皇太一》则只有祭祀场面的描写,而无神灵的活动。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 《九歌》中的其他一些篇章,所描写的乃是诸如日、云、山、川等自然神,而 “东皇太一”却是属于凌驾于自然神之上的所谓 “上皇”尊神。自然神产生于万物有灵论,即泛神论,而做为皇天上帝的宇宙大神,却是经过人们头脑进一步抽象化的产物,一般说来,它往往带有地上君主的投影。在人们心目中,它创造一切,统治所有,因此具有无上神威。但从形象来说,它又带有笼统性。古人对这种神往往表现为崇敬有余,而亲切不足。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神秘感和威严感,而不象自然神那样具有生动、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人情味。但 《东皇太一》一诗,却以特有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再现了古代祭礼的隆重场面,表达了古代楚地人民虔诚的宗教感情,以及当时人们企图通过娱神、敬神活动,而获得安宁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东皇太一》篇幅不长,全篇仅十五句,但它极为成功地写出了一场祭礼的盛况,以及在这场祭礼中所特有的严肃而热烈的气氛。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诗中首先写这场典礼是在特选的吉日良辰举行的,正是在这美好的时日,人们集合在一起,以十分敬畏的心情来参加这次祭拜造物主的活动。诗歌开端,即表现了这场祭礼的隆重性。接着写典礼开始。首先出场的是这场典礼的主祭者——一个繁饰盛装的巫师。“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他身携长剑、腰佩美玉,且一举一动之间,好不恭谨、严肃! 我们看他入场时,手抚剑环,唯恐发出声响,完全是一副小心翼翼,恭谨谦和的样子。这一“抚”剑环的动作细节描写,无疑增加了典礼上的肃穆气氛。下句又写这位主祭者腰佩五光十色的美玉,而这些悬佩的美玉,又随着主祭者的进退,不时发出清脆悦耳的“锵鸣”。抚剑环表现了气氛的肃穆: 王石锵鸣,其声细微,非要在十分静谧的环境中不能听到。因此,轻微细小的玉石碰撞声,同样烘托出典礼上的安静、肃穆气氛。同时,佩玉锵鸣,还表示着人物进退合礼,动静有节。《礼记·玉藻》篇说: “君子必佩玉,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因此,佩玉锵鸣,还暗示着这位主祭者彬彬有礼和举止如仪的体式和风度。 “瑶席兮玉瑱” 以下四句,写的是摆在祭坛上的供物。宝物、鲜花、香食、美酒,表现出献祭者们的一片虔诚之心。瑶席、玉瑱,显示祭礼的隆重和典礼的规模。 《周礼·天府》: “凡国之玉瑱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故这里写用“王镇”,表示了典礼的隆重性。又献物中馥郁的香花,精美芬芳的肴酒,既表现奉献者的美意,也显示着受享者“神格”的高洁。 在此之前,典礼一直是在肃穆的气氛中进行的。当奠酒以后,乐歌声突然而起,气氛骤然活跃起来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这三句诗写出了在祭礼上依次奏乐歌唱的热闹情景。首先是鼓师高扬鼓槌有节奏地敲响鼓点儿。伴随鼓点儿而起的是合唱队的歌声: 稀疏的拍节,缓慢的节拍,平缓徐徐的歌声,缭绕在祭堂上空,更给人带来一种肃然起敬的感受。随后则是竽瑟齐鸣,纵声高唱,强烈地表达了对天神的颂赞之情。 随后,祭礼进一步达到了高潮。紧跟着鼓声、吹竽声,弹瑟声和高亢震耳的歌唱声,更为热烈的场面出现了: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一群男女巫师,身着五颜六色的美丽服饰,手持鲜花,翩翩起舞,从而香风四溢,充堂盈室。婆娑的舞姿,令人眼花缭乱,扑鼻的花香,使人心旷神怡。祭礼仍在持续地进行,热闹的气氛也不断高涨: “五音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最后,在五音交汇,繁声四起中,隆重的典礼结束了。人们依稀的感到,天神在安享了祭品和人们普遍虔诚的颂赞之后,已心满意足,从而下界的人们也受到福祐,安康、幸福的生活由此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这首诗从选日择辰开始举行祭典写起,形象地再现了一场具有原始宗教气息的祭礼活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似乎自己也亲临现场,看到了主祭者的服饰动作,闻到了祭坛前供品的馨香,观赏了楚楚动人的乐舞,并随着诗中对祭礼进程的生动描写,而心神摇荡,感情起伏,并最终得到了上天的一次祝福。宗教观念是不可取的,但通过初民的这种活动和信仰,使我们领略到初民们所特有的心态和愿望,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需求。 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①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②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③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④ 扬枹兮拊鼓,(□□□兮□□);⑤ 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⑥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⑦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⑧ 【注释】 ①吉日:吉利的日子。辰良:“良辰”的倒文,为了与“皇”、“琅”叶韵。穆:敬。将:介词,同“以”。愉:通“娱”,此作动词用,使之快乐。上皇:东皇太一。 ②抚:持。珥(er 耳):剑鼻,在剑柄上,此指剑柄。璆锵(qiu qiang 求枪):佩玉相撞发出的声音。琳琅:美玉名。 ③瑶席:席华美如瑶玉。玉瑱(zhen 振):压席的玉器。席铺在神位前面,上面摆着祭品。瑱,同“镇”。盍:(he 何):发语词。将:举。把:持。琼芳:言花草颜色美如琼玉。 ④肴蒸:祭祀用的肉。藉:衬垫。奠:祭献。桂酒:桂花浸泡的酒。椒浆:花椒浸泡的汤水。 ⑤扬:举。枹(fu孚): 鼓槌。 拊: 击。 本篇皆四句一节, 隔句押韵。 疑“拊鼓”下脱一句,这脱漏的一句应叶韵。故译文在此虚垫一句。 ⑥陈:列。竽:笙类的吹奏乐器,有三十六簧。瑟:弹奏乐器,有二十五弦。倡:同“唱”。⑦灵:《九歌》中的“灵”皆指所祀之神。偃蹇(yan jian眼检):王逸注:“舞貌。” ⑧五音: 宫、商、 角、 徵、 羽, 是我国古代音乐的五种音阶。纷: 盛貌。 繁会: 错杂。 君: 指东皇太一。 欣欣: 高兴地。 【译文】 吉日良辰好时光,恭恭敬敬祭上皇;手持长剑玉为柄,身上佩玉璆锵响。瑶席玉器压四角,供奉鲜花散芳香,蕙裹熟牲兰为垫,敬献杜酒花椒汤。举起鼓槌齐敲鼓,(鼓声敲得咚咚响);节拍稀疏而缓慢,吹竽鼓瑟高声唱。东皇舞美服饰好,香气菲菲飘满堂;各种乐调错杂响,太一快乐又安康! 【集评】 唐·范摅:“《九歌》云: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蒸蕙肴对奠桂酒。 今例用之, 谓之蹉对。 如 ‘自朱耶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不惟赤对朱,耶对子,兼狼狈流离,乃兽名对鸟名。”(《云溪友议》) 宋·洪兴祖: (《东皇太一》)[补]曰: “《汉书·郊祀志》云: ‘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 《天文志》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淮南子》曰: ‘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者,太一之居。说者曰:太一,天之尊神,曜魄宝也。’《天文大象赋》注云:‘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宫内,勾陈口中。其神曰曜魄宝,主御群灵,秉万机神图也。其星隐再不见。其占以见则为灾也。又曰:太一一星,次天一南,天帝之臣也。主使十六龙,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占不明反移为灾。’” (《楚辞补注》卷二) 宋·朱熹:“太一,神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汉书》云: ‘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淮南子》曰: ‘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者,太一之居。’此篇言其竭诚尽礼以事神,而愿神之欣悦安宁,以寄人臣尽忠竭力,爱君无己之意,所谓全篇之比也。” (《楚辞集注》卷一) 宋·孙奕: “如 《离骚》、 《东皇太乙歌》 曰: ‘吉日兮辰良。’ 而韩愈《罗池庙记》曰: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其铿锵参差之法,当有所祖述矣。即此而推,则知有所祖述,而得作文之体者在此。”(《履斋示儿编·诗说》) 明·汪瑷:“按 此(《皇太乙》)乃祭天之礼,楚国之典,非民间之俗也。旧说以为楚俗信鬼而好祀,失之远矣。如后祭云、祭日、祭山河、国殇之类,岂可谓民间之俗乎?或曰祭天者,天子之事也,楚王安得而祭之?曰,舞八佾以雍彻、旅泰山,其僭乱之事已纷纷于春秋之际矣,其所从来也久矣。又况战国之世乎!屈子此篇亦但言其享神以诚敬之道,而无暇于他及也。”(《楚辞集解·九歌》) 清·王夫之:“旧说中宫太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则郑康成《礼》注所谓耀魄宝也。然太一在紫微中宫,而此言东皇。恐其说非是。按,《九歌》皆楚俗所祠,不合于祀典,未可以礼证之。太一最贵,故但言陈设之盛,以侥神降,而无婉恋颂美之言。且如此篇,王逸宁得以冤结之意附会之邪?则推之他篇,当无异旨。明矣。”(《楚辞通释·九歌》) 清·蒋骥:“《九歌》所祀之神,太一最贵,故作歌者但致其庄敬,而不敢存慕恋怨忆之心,盖颂体也。亦可知《九歌》之作,非特为君臣而托以鸣冤者矣。朱子以为全篇之比,其说亦拘。”(《山带阁注楚辞·九歌》) 清·陈本礼:“笺《东皇太乙》曰:况此章屈子之用意尤深。盖以姣巫之乐东皇,喻郑袖以惑怀王也。故前不著一语迎神,后不著一语送神。突然而起,划焉而往,爱于《九歌》。第一章中即隐寓此意,以待千百后世明眼以一发其覆也。”(《屈辞精义·九歌》) 【总案】 太一,古代奴隶主或封建统治者所制造出来的天之尊神,其名约起于战国,有至高无上之意,也就是上帝。太一的祠庙在楚东,故称东皇,全称为东皇太一。本篇为群巫的合唱歌舞词,也可看作是整个祭典的开场白。古代的上帝都是抽象的,无名号的,因之诗中没有去写上帝的特点,没有正面对上帝形象作具体描绘,也未进颂美之言,而主要写祭祀的陈设和祭品之美盛,乐舞之丰富多采,上帝服饰之华丽,并表示敬神之虔诚,邀神降临,祝神欣悦康宁,跟《九歌》中所祠诸神不同。本篇极描拟之能事,句子优美,文采斐然,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以清新飘逸见长,一向为人传唱。 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辞赋名篇,《九歌》首篇。战国楚屈原作。《楚辞章句》、《文选》见载。写作背景,详见《九歌》条下。“东皇太一”是楚人信仰中最尊贵的天神,《文选》五臣注说“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天神是抽象、无名号、无相貌的,故本篇对“东皇太一”没有作具体的描写。有人以为本篇是《九歌》的迎神曲,把它和作为尾声或“乱辞”的《礼魂》并列。陈本礼《屈辞精义》说:“《九歌》之乐,有男巫歌者,有巫现并舞而歌者,有一巫唱而众巫和者。”全诗从祭祀开始写起,怎样祭奠,怎样歌舞,一直写到结尾。篇幅不多,却把一场带有原始气息的郊祭歌舞,生动地展现出来。贺贻孙《骚筏》说:“《九歌》中独此章词意庄重,盖尊神之前不敢以亵语进也。”《九歌》许多篇章都写得缠绵悱恻、凄楚哀怨,惟独此篇写得庄严肃穆。通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对祭祀的虔诚、礼敬的描绘,都表达出敬神之心及娱神之意;写作技巧,在《九歌》中别树一格。 ☚ 东征赋 石赋 ☛ 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楚辞神话人物。屈原《九歌》有《东皇太 一》,指天之尊神。《文选》吕向注曰:“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洪兴祖补注:“《汉书·郊祀志》云:‘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说者曰:太一,天之尊神,曜魄宝也。《天文大象赋》注云:‘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宫内,勾陈口中。其神曰曜魄宝,主御群灵,秉万机神图也。’”或曰东方天神,“东方的上帝太一”即“齐国的上帝太一”(周勋初《九歌新考》)。或曰“其神为岁星,乃是一个战神”(孙常叙《〈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或曰东皇太一即伏羲(闻一多《东皇太一考》),或曰太阳神(萧兵《论九歌诸神的原型和二重性》),或曰东皇太一指汤(太乙、大乙、天乙),或曰东皇太一是“天帝太昊(东皇)和伏羲(太一)的混合体”,或曰东皇太一是“管理农业生产的至上神”,或曰星神,是“众星之主”,或曰春神,或曰“东皇太一不是一位具体的神,而是天神、地祗、人鬼的群体象征”。各家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东君 东家之子 ☛ 东皇太一dōng huáng tài yī❶楚人宗教信仰中最高天神。皇,对神灵的尊称,因楚人祀太一于东郊,因此又称东皇太一。《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王逸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 东皇太一《楚辞·九歌》之一。王逸《楚辞章句》:“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汉书·郊祀志》:“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本篇为祀尊贵天神的祭歌,隆重、热烈,表现出神人同乐的盛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