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上计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上计吏shàng jì lì主管上计事务的官吏。刘禹锡《插田歌》: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 上计吏shàng jì lì从地方派往京城缴纳贡物,接洽公事的小吏。刘禹锡《插田歌》:“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上计吏负责郡县政情、收入等具体情况登录、上报之吏。《汉书·朱买臣传》:“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唐亦用以称朝集使。《周礼·天官·小宰》“岁终,则令群吏致事”唐贾公彦疏:“汉之朝集使谓之上计吏,谓上一年计会文书及功状也。”《全唐诗》三五四刘禹锡《插田歌》:“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 上计吏又称朝集使,汉代每岁各郡派往京都汇报考绩情况的官员。《汉制考》说:“汉亡朝集使,谓之上计吏,谓上一年计会文书及功状也。”中央课郡,在岁末举行。郡国课县后,“遣上计、掾史各一人,条上郡内众事,谓之计偕簿。”据《汉书·武帝纪》载:“计者,上计簿使也,郡国每岁遣诣京师上之。”上报是以郡为独立单位,将各县的上计汇总报告中央,这实际上就是接受中央的考课。中央受计,称会课,于岁首在丞相、御史二府进行。丞相接受上计,并配有专人负责审计;御史大夫负责“按察虚实真伪,相辅为用。课其殿最,奏行赏罚。”会课中,朝集使要认真汇报情况,接受中央的询问,不得有谎报欺瞒情况,据《汉书·宣帝纪》载:“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会课完毕,中央按其考课的优劣,奖惩朝集吏优秀者升官留中央,拙劣者废黜。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唐初。 上计吏shàng jì lì官名,也简称计吏。战国时期和秦汉两朝,郡守和王国相每年要把本郡本国的人口、钱粮、赋税、垦田、盗贼、狱讼等计划预先送朝廷,到年终再总结汇报执行情况,这执行情况的汇报本子称为"计薄",汇报称为"上计簿"。起初郡守、王国相亲自带计簿向朝廷汇报,后改为由郡丞、王国长吏为"使者"汇报,这送"计簿"汇报的"使者"称为"上计吏",其主汇报者称为主计吏,随从人员称"上计掾、史",简称"计掾"或"计史"。《后汉书·张堪传》:"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蜀郡计吏樊显进曰......"其后,三国魏晋南北朝等沿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