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漳州市
漳州市位于福建最南部, 是闽南厦漳泉金三角的组成部分,也是1985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经济开放区之一。全市现辖8县1市1区,土地面积12501平方公里,人口432.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5.43万人,占84.5%。
据《漳州府志》记载,唐归德将军陈政驻兵闽南一带时,见到云霄境内有一江水,与上党的“漳河”相似,便把这一江水叫做“漳江”。唐垂拱二年 (公元868年),开漳圣王陈元光(已故陈政将军之子)奏经武则天批准,在泉州、潮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西林,位于漳江之滨,故把州名称为“漳州”。建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漳州依山面海,西北多山,东南临海。全市山地面积8000平方公里,耕地16.60万公顷;漳州最大的河流九龙江,流长1923公里,是福建第二条大江。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有566平方公里,是福建最大平原。漳州市属的龙海、漳浦、云霄、诏安、东山5个县(市) 临海, 海岸线680公里。
漳州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全境地处东经116°53′—118°09′,北纬23°32′—25°1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最高38℃,最低3℃,无霜期达330天,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这里是个天然“大温室”,且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属地球上同纬度中气候最好、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一块宝地,历来是福建粮食、甘蔗、水果、水产、蘑菇、芦笋、花卉的主产区,有许多驰名中外的农业土特产品,素称“花果鱼米之乡”。
漳州自然资源丰富, 蕴藏着许多稀少珍贵的矿产资源,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出产于本市华安县的九龙璧是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硬度最高、色彩独特、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天然美玉, 属珍贵的硅质岩, 总储量10亿吨以上。全市还具有储量很大的硅砂、河砂、矿泉水、地热水、三水型铝土、硅藻质粘土、明矾、高岭土、花岗岩、玄武岩、硅灰石、叶蜡石等矿产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漳州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这里面对台湾,南近港澳,处于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距台湾高雄市只有96海里, 东山港距香港也只有210海里。穿境而过的鹰厦铁路与京沪、广沪铁路相接。横贯全市6个县(市、区)的国道324线南通汕头、广州,北通福州、温州、杭州、上海。国道319线向西北延伸,经龙岩、江西、湖南, 直贯云南昆明。
漳州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居地, 现有台湾居民中35.8%祖籍漳州。目前居住在大陆的台胞4万多人,其中住在漳州的占1/10。漳州也是著名的侨乡之一,漳州籍的华侨、华人有70多万人,分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港、澳5万多人。居住在漳州的归侨、侨眷有50多万人。这里历来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比较活跃。
改革开放以来, 漳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逐年加快,“六五”期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递增9%,“七五”期间年递增9.3%,“八五”期间年递增23.5%。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也起了明显变化,从1990年的38.4:26.4:35.2调整为1995年的28:41:31。
农业是漳州的一大优势, 各级党和政府始终把它摆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大抓农业综合开发,发展高优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八五”期间实现了继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的又一次腾飞。特别是1994年5月份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漳州市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后,漳州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
“八五”期间,漳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改革、发展上有以下七个特点:
(1)粮食总产稳中有增。漳州既是粮食高产区,又是经济作物主产区,由于粮经比价不合理,保粮任务历来十分艰巨。经过几年的实践,漳州已摸索出一条粮丰钱增的路子。
❶冬种放活,改“稻稻麦”的栽培模式为“稻稻菜”,利用冬季种高价值的蔬菜,如黄瓜、荷兰豆、西红柿等,全市每年冬种蔬菜3.33万—4万公顷, 这样既增加收入, 每亩可增收1000多元, 高的3000多元,又通过粮菜轮作,提高单产,两季水稻的产量不比“稻稻麦”三季低,结果从原来的吨粮田变成吨谷田, 从“112”(即1亩地产1吨粮、收入2000元)发展为“113”甚至“114”;
❷利用稻草种蘑菇,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近几年全市每年种菇都稳定在1 200万—1 400万平方米,年产8万—1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不仅每年可以增收4亿—5亿元,稻草的身价也大大提高,每50公斤从2—3元升至30—40元,每亩水稻光稻草二季可收入400元左右,足够化肥开支,而且每年有200多万吨蘑菇土回田,所以地越种越肥。通过这两种办法,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益,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扭转了“七五”期间粮食下滑的局面,“八五”期间,平均年产量146.57万吨,比“七五”期间年均131.2万吨增加15.37万吨。
(2)山海资源开发形成规模。全市山地82万公顷,可供捕养的浅海内陆水域12万公顷,两项合计44万公顷,超过耕地的4.5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业上的第一次大进军就是大念“山海经”,兴起以发展“两水”(水果、水产)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热潮。十年来全市共开发山地45.33万公顷,其中种果9万公顷、种竹2万公顷、造林34.67万公顷,相当于1984年保存面积的1.35倍,使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61.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 440万立方米。竹类5万公顷,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水果面积达到13.51万公顷,为1985年的4倍多,形成了具有亚热带特色的5条果竹带,即沿九龙江两岸1.8万公顷香蕉带,沿324国道两旁3.8万公顷荔枝、龙眼带,沿低山丘陵坡地3万公顷柑桔、蜜柚带,沿高海拔山地4.4万公顷青梅、橄榄杂果带和沿九龙江上游两面山的0.67万公顷麻绿竹带。浅海滩涂围绕建设“海上田园”开发,主攻鱼虾贝藻,全市海淡水养殖面积达到3.67万公顷,比1985年增加2.07万公顷,建成了沿东南海岸2.33万公顷的浅海滩涂养殖带。“八五”期间山海综合开发的主要特点是,科技含量提高,结构逐步优化。1990年至1995年,水果总产从25万吨增加到99.17万吨,净增74万吨,其中来自扩大面积增产的占35.4%,来自单产提高的占64.6%;水产品总量从17万吨增加到50万吨(其中海淡水养殖产量从5.5万吨增加到21万吨),其中来自扩大面积增产的占16.3%,来自单产提高的占83.7%。山海资源的开发在漳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具有开创意义。
❶拓展了农业的活动空间,每年吸纳的劳动力近40万个,占全市总劳力的25%;
❷提高了山海资源的效益,“八五”期间,在农业产值中,来自山海创造的产值从1990年的14.7亿元(占36.1%)增加到1995年的42.67亿元(占53.4%),增长1.9倍。其中占全市总面积65.3%的山地,1984年的产出值只占农业产值的10.6%,1995年上升到28%,按可比价格计算,山地产出值1995年比1984年增加4倍;
❸改变了贫困山区的滞后状态。以1987年为界,前9年(即1978—1987年),山区华安、平和、南靖三县农业产值年均递增4.2%,比全市平均速度6.7%低2.6个百分点,后七年(1987—1994年)山区年均递增率11.3%,比全市平均10.6%高0.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日趋接近全市平均水平,1987年山区三县人均只有382元,为全市平均水平517元的75.8%,1994年山区人均增加到1 376元,上升到全市平均水平1 672元的82.3%;
❹改善了生态环境。目前全市山地绿化程度达70%,覆盖率45.9%,10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小流域303处、14.13万公顷,占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2.6%,使60、70年代水土流失猛增的趋势得到控制。
(3)外向型农业取得实质性突破。
❶漳台合作打开了新局面。利用与台湾气候相同、地缘相近、血缘相亲、语言相通的优势,抓住台湾产业转型换代的时机,积极开展对台农业合作与交流。1989年以来,以“东山县创汇农业试验区”和“西屿岛农业良种引进隔离区”为窗口,在全市建立了12个引进试验、消化基地,2个漳台农业技术交流中心,5个对台贸易专业公司,8个对台农业合作示范区。1995年7月又成功地举办了“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发展研讨会”。漳州已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密集区,全市农业“台资”企业243家,合同台资1.87亿美元,到位资金近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10和1/3;
❷农业引进上了新水平。全市先后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良种800多种(项),经筛选已推广50多种,面积3.33万公顷;引进世行贷款1.28亿元人民币,发展298个项目,建成0.9万公顷创汇农业基地和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引进农业“三资”企业457家,合同外资4.05亿美元,实际到资2亿美元;
❸建设了一批创汇农业基地。全市相继建成8个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创汇农业基地,总面积12万公顷。即以蘑菇为主的食用菌基地,以芦笋、竹笋为主的蔬菜基地,以香蕉、芦柑、荔枝为主的水果基地,以对虾、河鳗、贝蛤为主的水产品基地,以乌龙茶、玫瑰茄为主的饮料基地,以水仙花为主的花卉、香料基地,以瘦肉型猪为主的禽畜基地,以黑荆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1995年全市农副产品的出口供货额已从1984年的1.8亿元增至18亿元。
(4)高优农业硕果累累。涌现了一批高优农业的典型。主要有:
❶龙海市2.13万公顷水田,平均年亩产粮食1 040公斤,其中有1.33万公顷自1990年以来保持亩产“吨谷”,成为全国第一个“吨谷县”。
❷漳州平原蘑菇基地,面积1 600万平方米,年产量13.32万吨,直接出口4 000吨,产量占全国的1/4,面积、产量、出口均居全国第一。诏安县首创在大田推行“稻—稻—菇”模式,实现每亩耕地生产稻谷1吨,谷、菇产值2.5万元,纯收入9 000多元。
❸东山县芦笋基地0.27万公顷,投产0.23万公顷,总产2.9万吨,亩产830公斤,总产、单产全国第一。
❹漳州芦柑经国家工商局注册,连续3年获农业部“金奖”。
❺平和坂仔香蕉取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该镇采用畦沟轮作,一年一换,使香蕉采收期控制在淡季上市,结果质优价高,亩产值超万元,在香蕉种植史上是个创举。现在又利用蕉杆、蕉叶开发出蛋白饲料和食用菌培养基,每亩可以增收800元。
❻龙海“宜春”水仙花年种植200公顷,年产商品花头1500万粒,出口400多万粒,驰名中外。
❼南靖、长泰毛木耳工厂化“墙体式”栽培2亿多袋, 年产干耳5000吨, 创产值8000万元,规模在地(市)级中位居全国第一。
❽南靖县从台湾引进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和先进的竹笋加工工艺, 从一支笋开发出5类13项产品,销往日本,每吨笋丝价格8000美元。推广后全市绿麻竹从0.53万公顷扩大到2万公顷, 为全国最大的竹笋基地。
❾云霄县在蕉园抢种一季早稻亩产达525公斤,然后套种蔬菜、蘑菇,一年每亩创值近2万元,这在全省以至全国均属首创。
(5)乡镇企业大步跟上。“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95年实际完成的各项指标同“七五”期末的1990年相比,总产值341.35亿元(1990年不变价),增长11.8倍;工业产值207.15亿元,增长10.89倍;出口交货值55.93亿元,增长近8.6倍;实现税利18.35亿元,增长5.32倍。总量跃居全省9地(市)的第三位。乡镇工业(含乡以下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5%,上缴税金4.66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近30%。
(6)农村改革逐步深化。
❶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正在形成。近年来出现一种靠市场调节的“稳权活田”的办法,就是在保障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和保持农用性质前提下,有偿流转使用权,谁承包的地长期不变,至于要不要转让,转让的对象、租金、租期双方按自愿互利原则进行协商,这种办法既保证家庭联产承包制的长期稳定, 又能实现使用权的有效流转。全市流转面积达2.2万公顷,加上季节性流转共3.33万公顷,占到总耕地的20%。而且出现东部的种田能手带着技术、资金、市场到地价低、劳力便宜的西部内陆山区去租地发展高优农业,仅龙海市到南靖、长泰、平和等山区县租地种菜的就有10万多人,这些人成为推动山区农业升级的二传手,这与西部山区劳力东去沿海乡镇务工形成优势互补。土地流转推动着适度规模经营,1995年全市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已达69764户,占总农户的8.23%;
❷流通体制改革有新的进展。据调查, 1995年农民出售的农产品93%靠自己上市交易或由小贩登门收购,靠国合商业和工业部门合同定购只有7%。漳州农产品流通主要形式是“小户套大户,大户挂公司(企业)”,就是由大户先同企业签订农产品的供销协议(或合同),然后再按协议要求组织农民生产,与农户建立契约关系。有的企业还以供应种子、肥料、农药等形式预付一部分贷款。这些大户大都是从种植大户中成长起来的,大多数仍然自己种植一部分农作物,既可作为指导契约户的示范户,万一契约户完不成任务也可顶抵缓冲。有些大户还购置汽车、拖拉机,雇请技术人员,为契约户提供系列服务。一般年加工能力万吨左右的厂,挂有十几个大户,每个大户套二三百个小户,多的套五六百户,面积上千亩。这样就以大户为中介,把企业和基地联接起来,形成了“宝塔”形的供销网络。它以自愿互利、平等协商为基础,利益分配比较合理,信用程度比较高,挂靠关系日趋稳定;
❸农村合作基金会已成为一支重要资金力量。全市已创办农村合作基金会365个,1995年底投放余额3亿多元,相当于农行贷款余额的20%,对挖掘农村资金潜力、增加农业投入起了重要作用。
(7)农村“奔小康”步伐正在加快。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明显改善,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64元,比1990年增长1.5倍, 扣除物价因素,“八五”期间年递增8.7%。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10万人降为1995年的4.7万人。1995年人均乡、村集体纯收入分别达到36元和104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2.33倍和1.95倍。1995年农村小康进程已完成85%,其中:东山、龙海、长泰、漳浦4县(市)完成90%以上。在“小康”的16个指标中,已有“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用电户比重”、“行政村通公路比重”、“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重”、“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等8个指标达到小康值。全市农村可望于1997年基本实现小康,2000年全面实现小康。
漳州具备了良好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基础,发展前景广阔。“九五”期间,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在继续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快农村现代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 农民生活全面实现小康水平。到2010年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今后的发展目标是: 2000年农业总产值118亿元,5年平均递增8.9%;2010年农业总产值为220亿元,10年平均递增6.4%。2000年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的比重为55:45。粮食总产2000年达到145万吨;2010年达到155万吨。2000年森林覆盖率从1995年的52.6%提高到56.4%,2010年达到6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达到4300元, 5年平均递增14.7%;2010年达到11000元,10年平均递增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