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固原县
固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黄土高原中部,六盘山东北部。境内海拔在1 450—2 942米,县城海拔为1 753.2米。地势呈西南、东北高,东南、西北低,面积为3 878平方公里,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7.6%。
固原,因古称大原、原州而得名。西周时,太原名见史册,地人版籍。战国时秦设乌氏县,汉设安定郡,北魏设高平镇,北周改原州,宋建镇戎军,元立开城路,明、清称为州,民国又改为县。名称多次改变,行政建制级别多次升降,但延续2 300多年从未间断,明景泰间,以其城系古原州旧地,改名固原,至今已50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在固原县成立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州),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为固原地区领导机关驻地,现辖2镇24乡276行政村,总人口46.7万,其中回族人口19.8万,占42.5%;农业人口41.2万,占88.2%;农业劳动力17.9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3.4%。现有耕地11.87万公顷,人均占有3.81亩,其中水浇地1.74万公顷,人均占有0.56亩。
固原县为多灾地区,自然灾害连年发生,其中以旱灾最为严重,按27年的气象观测,本县干旱发生机率占64%,平均3年两遇,大旱年发生机率占36%,平均3年一遇,按不同地区分,北部干旱地区为5年四遇,中部半干旱地区3年两遇,南部阴湿地区为4年一遇。农谚有“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五年一大旱”的说法。县内冰雹灾害仅次于干旱,危害严重。旱、雹、风、冻、涝俱全,还有地震、寒流、沙暴等灾害,均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农作物生长以及畜牧业发展有着极大的危害和影响。
土壤主要有黑垆土、草甸土、新积土、灰褐土等8种类型,其中黑垆土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4%,土层深厚,成土母质为第四纪黄土,土壤颗粒以粗粉砂为主,属中壤和轻壤土,耕性良好,适宜种植多种作物。畜牧业历史悠久,牛、羊肉久负盛名。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15种,煤炭、石灰岩、石英砂、建材粘土储量丰富。
固原县的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种植业。固原种植业以粮为主,油料次之。1993年,全县8.59万公顷粮食作物,总产11 307.2万公斤,单产87.8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2.1倍和2.0倍,是1978年的1.3倍和1.5倍;其中小麦单产94.1公斤。1.69万公顷油料总产1392.1万公斤,单产54.8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3.8倍和1.7倍,是1978年的3.5倍和2.7倍。
(2)畜牧业。1993年,全县大家畜存栏95 591头,是1949年和1978年的2.87倍和1.83倍;生猪饲养量44 761头,是1949年和1978年的7.7倍和1.3倍;羊存栏90 389只,是1949年和1978年的1.97倍和0.38倍;鸡存栏11.1万只,是1949年和1978年的2.3倍和0.6倍。
(3)林果业。1993年,全县林木面积3.98万公顷,其中经济林3 022公顷,分别是1978年的4.2倍和6.3倍;森林覆盖率8.5%,比1978年增长6.1个百分点。1993年农田防护林网已达2.37万公顷。枸杞生产从无到有,1983年总产仅有3吨,1988年首次突破100吨,1993年达到500吨,比1983年增长了166倍。1993年,全县各类果园面积已达2 014公顷。
(4)渔业。1993年全县养殖面积280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达73吨,是1978年的7.3倍。
(5)乡镇企业。1993年,全县乡镇企业10 822家,是1978年的24.4倍;从业人员2.73万人,是1978年的5.7倍;固定资产原值7 449万元,产值13 901万元(现价),利税2 449万元。
(6)农村商品流通。1993年,全县共有农村综合集贸市场26个,是1978年的2.4倍;农村综合集贸市场成交总额达3 932万元,是1978年的50.2倍。其中,粮油类成交额达630万元,是1978年的61.2倍(当年价)。
(7)农业基本建设。1993年,全县农机总动力11.66万千瓦,是1978年的2.7倍;农村总用电量2 320.7万千瓦时,是1978年的9.4倍;水浇地面积1.74万公顷,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373倍和1.5倍。
(8)科教文卫事业。1993年,全县共有农业科技干部420人,是1978年的2.6倍;农村中学29所,农村小学362所,农村劳动力中64%以上达到了小学文化程度。现有乡村电影放映机构25个,乡镇文化站25个,全县有乡卫生院23个,计划生育率86.01%。
(9)农民生活水平。199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8 306万元(现价),是1949年和1978年的11.9倍和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2元,比1983年增长了2.14倍。农村人均生产生活用房面积9.79平方米,百户有自行车137辆,缝纫机63架,收录机33台,电视机63台。
固原县的经济特点是:
(1)利用区域优势发展商品农业。县委、县政府按照“因地制宜、重点突破、规模经营”的原则和“抓项目兴县,抓基地富民,抓基础脱贫,抓科技兴固”的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建设种植业专业化生产基地,利用区域生产优势发展商品农业。1993年重点开发建立了以六盘山阴湿山区为主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以东部黄土丘陵区为中心的豌豆生产基地,以清水河流域为主的亚麻生产基地,以黑城盐碱区为中心的葵花生产基地,以平银公路沿线两镇一线为主体的蔬菜生产基地和以三营孙家河为中心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等6大专业化生产基地。6大基地完成总面积2.54万公顷,实现粮食总产4 083.29万公斤,油料总产1 890.10万公斤;蔬菜总产3 514.97万公斤;实现总产值9 875.04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5.8%,其中,马铃薯基地完成4 667公顷,总产达8 898.65万公斤,总产值2 669.6万元,年商品量达50%;豌豆基地完成3 567公顷,总产达454.88万公斤,总产值545.86万元,年商品量达50%,年外贸出口68万公斤,创汇81.8万元;亚麻基地完成7 667公顷,籽粒总产948.13万公斤,茎秆2 730.99万公斤,籽秆总产值达2 116.28万元;向日葵基地完成2 900公顷(间套种2 867公顷),生产食用葵花510.9万公斤,总产值735.74万元,商品量达80%;蔬菜基地完成673公顷,实现总产3 514.97万公斤,总产值855.24万元;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完成总面积5 880公顷,粮油总产达2 298.75万公斤,总产值达3 107.79万元。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是:
加强领导,实行科学化管理。
❶建立党政领导联系点制度;
❷建立双轨承包责任制;
❸制定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
❹实行“五到位”服务制度,即技术人员到位、技术服务到位、物资配套到位、联系领导到位、检查评比到位。
增加投入,实行规范化科学种植。
❶增加技术投入,各基地均由县农技推广中心统一制定技术方案,统一组织实施,实行规范化科学种植,并组织77名技术人员深入一线进行科技承包,推广农业新技术20多项,举办培训班156期次,培训32 115人次,并通过广播、墙报、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扩大了技术成果的辐射效应;
❷增加了资金和物资投放。1993年投入基地建设资金达49万元,银行贷款20万元,农业、供销部门匹配优质化肥2 500多实物吨,保证了基地建设的需求。
建立科技示范点,以点带面,辐射推广。
(2)油料生产居自治区首位。油料生产是固原一大优势,种植历史悠久,明代已种有胡麻、麻籽、油菜籽。民国时期,每年约有500吨左右油品输往邻县及陕西等地。新中国成立后,1953—1983年,年均收购油品1 152. 21吨。1984—1990年,年均收购1 552.57吨。1949年,全县播种1.4万公顷,总产5 775吨,单产27.5公斤,1993年为1. 69万公顷。1956年达到19 020吨,总产13 921吨。单产创最高纪录,达到54.8公斤。
(3)枸杞产加销前景看好。枸杞子是驰名中外的保健佳品,味甘平,性滋润,无毒。功能为滋补肝肾、生精、明目、润肺。据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化验测试,固原枸杞子含有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21种营养物质。其中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分别高于河北枸杞子的9. 54%和21.55%。固原枸杞最早于1971年由七营乡农民从中宁县引进试种,后来发展到家家户户都建起茨园,20年过去,枸杞种植已遍布固原北川。近年来,通过引进优良品种、优化栽培技术及得益于固原北川有利的自然条件,枸杞生产发展很快,同时由于枸杞抗旱,耐盐碱,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当地不少农户依靠种枸杞脱贫致富,甚至达到小康生活。1993年,全县种植累计面积507公顷,其中,结果面积达到271公顷,总产50万公斤。目前,全县正向万亩面积、百万公斤产量的目标奋斗,并且正在引进深加工技术,建立龙头企业,带动枸杞基地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
(4)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80年代后期以来,固原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创办乡镇企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主动搞好劳务输出,多渠道促进劳动力转移,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从1987—1993年全县在这一时期转移农村劳动力26.08万人,创收11 906. 94万元,平均每年转移3. 73万人,创收1 700.99万元。其中,1993年转移43 150人,包括县内转移30 472人,区内县外转移9 990人,区外2 688人,比1992年增加1 106人,总收入2 331. 31万元,人均540.28元。以上转移中,县、乡、村有组织转移8 354人,人均收入1 184.70元;自发转移34 796人,人均收入385.60元。在转移的产业分布上,建筑业12 894人,加工业11 486人,运输业9 296人,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转移9 474人。
(5)旅游业逐渐兴起。固原县是宁夏最古老、建制最早的县治,又是关陇通往宁夏、新疆、中亚之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古 “萧关”,古 “原州”之称,现在是固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历史文物和旅游景点较多,在自治区内占有优势。主要旅游景点有六盘山、须弥山石窟、秦长城、李贤墓等历史文物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