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观猎》 - 王维 -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观猎》 - 王维 -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起处须有崚嶒之势,收处须有完固之力,则中二联愈形警策。如摩诘“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倒戟而入,笔势轩昂。“草枯”一联,正写猎字,愈有精神。“忽过”二句,写猎后光景,题分已足。收处作回顾之笔,兜裹全篇,恰与起笔倒入者相照应,最为整密可法。(施补华《岘佣说诗》) 【诗例】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解析】 “章法整密”,对于律诗来说尤为重要。此种手法要求律诗四联在内容上要完整充实,结构上上下要严谨整密,律诗有严格形式要求,要做到在规范中游刃有余,确非易事。章法本是指诗歌组织结构,但诗话作者很明显未限于此。章法整密不仅指四联形式上的排列组合及句法的对仗要求,还包括诗歌主题思想对四联句意的前后系连,以传达完整的内容。一般而言,诗歌创作讲究意象的跳跃变动、语言的锤炼组合、想象的奇特丰富,所以诗歌大多在结构上较为松动,过渡较为突兀。但律诗创作稍异于一般诗歌,倒有些像作文,颇讲究内容的系统完整、结构的严谨细致。往往表现相对稳定的时空内容,前后诗句转换有一定逻辑性,如同行云流水,悄然无痕。 王维《观猎》诗,乃五律杰作。首联“风劲角弓鸣”句,如饥鹰独出,气势逼人。风叫弓鸣,以声夺人,在虎虎生风的氛围中将军昂然出场。“将军猎渭城”乃点题之句,承前启后。中二联写射猎,诗人以精心雕琢的字眼,细致入微的观察写射猎场面,通过“草”、“鹰”、“雪”、“马”的状态反衬将军射猎的紧张、凌厉气势、场景,猎者形象也显得英姿勃发。颈联写猎后还归,渲染大队人马驰骋迅猛的奔腾之势。诗既到此,似意已完结,无法深入。常人到此地步,定有束手无策之窘。但诗人却能宕开一笔,绝处求生,别出心裁地以写景作结。“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紧张的狩猎活动结束了,射猎者才有闲暇,踌躇满志地“回看”。“千里暮云平”句也衬出射猎者从容愉悦的心境。首尾照应,从“风劲角弓鸣”的崚嶒之势到“千里暮云平”的舒缓平静,一张一弛,猛宽相济。特别是尾联创造出空灵幽远之境,令人回味无穷。加上中间二联衔接自如,四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实得五律章法之妙。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律诗是不易作好的。在遵守规律的同时,四联还要围绕主题,一唱三叹,反复咏颂,极尽其意。经历代诗人积累经验,四联不外乎有以下讲究:首联一般起高调,以声夺人,如猛虎下山或如江河大海,有吞纳百川之势;立意上一般有点题或概括主题的功用,为下联铺陈展开开方便之门,如张九龄五律《望月怀远》,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上”、“明月”,意象宏大,以浓墨泼写,气度恢弘,同时又与题中“望”、“月”、“怀”、“远”四字紧扣,毫无赘笔,对景抒情之势已是必然。 律诗颔联、颈联一般是对首联的叙事状物、写景抒情的自然延伸。二者呈平行关系,在意义上联系十分紧密,不可分而论之。如王维《观猎》中二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写“将军猎渭城”的整个过程。再如《望月怀远》中二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是写情人相思的具体状态。这两联是对主题的深化拓展,它们包融的诗歌内容量是较大的,可以说诗歌主题重心即在中二联,在表现方法上一般明白、清晰地陈述,较少作隐晦之语。 尾联是对前三联的总收。结尾难于起首,起首不当。毕竟有后三联为其修补、矫正乃至于提高。而尾联独当一面,对于律诗作得成败与否意义重大。所谓“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尾联有拦洪坝的作用,必须截住上三联汹涌的诗意,故尾联往往以强健的点睛之笔作结。然尾联又不能将上面的诗意“洪流”截得滴水不漏,否则,诗意顿尽,兴味索然,故尾联这座“大坝”要留有余地,让小股诗意如汩汩细流,垂之不尽。所谓诗歌“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尾联才能体现出来。尾联构造立意、遣词造句往往能表现出诗人匠心所在。“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人以此作《望月怀远》诗的尾联,十分独到、成功。此联正是上联相思之结果,至此“怀远”过程便告完结。既不能以虚无缥缈的月光赠于相思之人,唯有徒然还归房中,期望梦中相会。然怀人相思本就是长夜难眠所致,故怀人能否成梦,便是一问;即便成梦,是否亦有“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之叹,又是一问。那种欲思不能、欲说还休的无奈、惆怅之情油然而生。所谓“意尽诗不尽”,“结局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便在于此。 当然,一首律诗作得好,首、颔、颈、尾四联是个整体,必须合起来品味才能知道它的妙处。大致说来,就主题传达而言,四联呈“总——分——分——总”的首尾回环连带的趋向; 就诗歌格调而言,四联表现出“高——低——低——高”的势头。应该说,内容与形式契合得还是很谨严、自然的。当然,诗歌评论不能制造几个简单公式来进行,这种总结不过是为了便于理解、阐发而已,而且这种概括也并不意谓着适用于一切律诗。一首律诗,不管表面看来如何表现得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其内在血脉——诗意的传达必须是自然贯通的。这就要求诗歌一气呵成,要求诗人既要“戴着镣铐”又能“跳舞”,在严格形式束缚下仍能驾轻就熟,游刃而余,达到浑然不知羁绊之累的境地。 《观猎》 - 王维 -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为诗结处总要健举。如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何等气概!(何世璂《然镫记闻》) 【诗例】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解析】 一首好诗,只有好的开头和好的中篇那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好的结尾。刘勰说:“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文心雕龙·章句》)说明诗歌的结尾追媵着诗歌开篇和中篇的思想感情,具有增强诗歌艺术魅力的作用。它是临去那秋波的一转,激发人们的留恋、惆怅、感伤或激奋等等的情怀。这就要求“为诗结处总要健举”,也就是说诗歌的结尾要完固有力、有气概、不同凡响。唐人对于诗歌结尾是很重视的。唐人小说记载,初唐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文学史上号为“沈宋”)以及其他同僚共作应制诗,中宗命昭容上官婉儿评诗。对沈宋所写的二首诗,她认为沈不如宋:“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词气已竭,宋犹健笔。”上官婉儿评诗的着眼点就在尾联的“健”与“竭”上。王维《观猎》便是一首结处健举的完美无疵的好诗。施补华《岘佣说诗》评论此诗道:“起处须有峻嶒之势,收处须有完固之力,则中二联愈形警策。如摩诘‘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倒戟而入,笔势轩昂。‘草枯’一联,正写猎字,愈有精神。‘忽过’二句,写猎后光景,题分已足。收处作回顾之笔,兜裹全篇,恰与起笔倒入者相呼应,最为整密可法。” 诗歌结尾如何才算健举呢?首先,“收处须有完固之力”。即结尾要有力度。刘勰曾指出:“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文心雕龙·附会》)结尾无力,则功亏一篑。元代乔梦符曾用六字来概括作诗之法:“凤头、猪肚、豹尾。”豹尾,即比喻诗歌的尾联要像豹尾一样具有力度。《观猎》一诗,首联点题,颔联写出猎,颈联写猎归,然后用“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来结尾,兜裹全篇。虽然尾联和前面三联相比,显得平和恬静,但由于用了“射雕处”和描写了心理上的激情,同时又用“千里暮云平”写出了壮阔的空间,故读来依然气势磅礴,豪健有力。在力度上决不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来得逊色。其次,结处欲健举,宜作回顾之笔,前后呼应,“首尾相援”(《文心雕龙·附会》)。《观猎》尾联以 “回看射雕处”来“追媵前句之旨”,又以“千里暮云平”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了交代,从而与前面的出猎时“风劲角弓鸣”的紧张壮烈的气氛和“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等句所呈现的千里驰骋之场景紧密呼应,首尾二联因而顾盼生辉。最后,结句要健举,还应当纡徐有韵味,作到言已尽而意无穷,文已尽而情有余。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指出:“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观猎》首联便倒戟而入,渲染和描述了紧张激烈的狩猎场景,气势轩昂,中间二联亦迅猛快捷,快人快语,诚如顾小谢的《唐律消夏录》中所说:“全是形容一快字,耳后风生,鼻端火出,鹰飞兔走,蹄响弓鸣,真有瞬息千里之势。”但诗人在尾联却描绘了一幅安恬的图画,叙写了狂风暴雨之后的那种松弛宁静的情绪与心境。一快疾,一恬静,相映成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此诗便合此道,因而纡徐有韵味。而诗人之方法便是以景结情:“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诗人在这儿并不直说他对狩猎的观感如何,而是用客观景物来抒发情感,在这平和安详的景物中,凝聚着诗人对于狩猎的恣情快意的留恋和回味,蕴藏着诗人那狂热过后的安恬心境。这种技法的运用,正和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不直说愁有多少,而是以一江东流的春水这一意象来象征、比喻和暗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以景结情,以不言而言之,大音稀声,从而具有余音袅袅、临去秋波一转之魅力。“为诗结处总要健举”道出了诗歌结尾的规律性的要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