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歌》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诗,就象一股股凄凉的秋风迎面扑来,置读者于胡地的荒凉萧索之中。这一句给全诗定下了一个“愁”的基调。 诗人满腔郁结着愁思,那就走出营地,解解愁吧,但, “出亦愁”;那就返回营地,消消愁吧,不, “入亦愁”。诗人别具一格地以具体的动作来描绘抽象的愁思。使我们仿佛看到诗人一会儿出,一会儿入,出出入入,入入出出,进出不是,坐立不安,往返回环的都是愁。真是此愁无计可消除! 这仅仅是一个人的愁思吗?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以有力的反问,果断、确凿、坚定地给予了回答。前面的“出亦愁,入亦愁”写出了征人愁的深度,那么“座中”两句便写出了愁的广度。满座的征人,你愁,我愁,他愁,活生生的一幅“断肠人对断肠人,流泪眼望流泪眼”的悲愁图景,这使得愁更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社会性。使诗的意旨更深、更广。 事有因果,要让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诗的前六句,使我们知其愁;以下六句,便揭示了其所以愁。一般来说,应该是前因后果,而作者偏偏来个先果后因,制造出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去究其因,溯本求源。使得结构波澜起伏,以便于表现愁波迭起的艺术效果。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这是寓情于景,以景写愁的诗句。 “修修”,原指鸟尾干枯,不润泽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树木被秋风吹得干枯如鸟尾。这两句写出边塞的风狂、树枯,一片荒凉萧疏的景况,征人之愁已溶入其中。 征人赴边,离家一天天地远了,衣带也一天天地宽缓了。这两句委婉地写出了征人愁的原因,走得越远就越思念,也就越难回,不知何日是归期了;人越愁也就越消瘦,越难回,最后可能还要白骨蔽野,前途更加渺茫。 “胡地”以下四句,颇有一种“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艺术境界。 衣带渐宽“白了头”,为“家”消得人憔悴。但却“心思不能言”,也无法言,身边的“车辚辚,马萧萧”仿佛都从愁肠上碾过,踏过。其结果,自然要“转”得愁肠万断了! 全诗写征人开赴边塞途中思乡之愁,深刻地反映了汉代战乱年代,征人飘流胡地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前六句之首,是触景生情,后六句之首是寓情于景。看上去似乎上下脱节,其实都是以景写愁,用一“愁”字贯穿下来,贯穿全篇。这是典型的“一字立骨”的表现技法。诗人以“愁”这个字和诗意紧密相关,成为勾联全诗线索的关键字眼作为诗的根本,用它“经纬全篇”,使它成为“诗眼”。诗中字字扣紧了这个“愁”字,字字写愁,处处写愁: “秋风”、 “飙风”、 “树木”——这是以景写愁; “出”、 “入”、 “日趋远”——这是以动作写愁; “白头”,“衣带日趋缓”——这是以身体的变化写愁。诗中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绘。字字句句都是为点明一愁字。诗人以一“愁”立骨,使得诗意鲜明而突出。 此诗在写作手法上还值得一提的是,全诗溶三、四、五、七言为一体。前六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多用短句;后面六句,委婉地交代了愁的原因,全用整齐的五言句,使愁思趋于平缓,但更深沉。前六句表现的愁思,急中有缓;后六句表现愁因,缓中有急。全诗音节参差不齐,跳荡不定,这就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征人的愁波迭起,一浪涌向一浪。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清·沈德潜编《古诗源·汉诗·乐府歌辞》 本篇《乐府诗集》未收,张玉谷《古诗赏析》归入《汉杂曲歌辞》。与《悲歌》的题旨相类,这也是一首思乡诗。不过,主人公是流落在边关胡地的客子,塞外风光的映衬,使本诗意境苍茫,别具一番情致。 全诗十二句,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抒写。起句即用“秋风萧萧”的浓重秋色烘染诗人的愁思;接句“出亦愁,入亦愁”一出一入的反复,形象地写出了“愁”绪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这一句设问,不仅表明“愁”的氛围的深广,且以强烈的语气增添了“愁”的浓度;而“令我白头”的感叹,则夸张而又真切地描绘出了诗人为愁所苦的衰颓形态。以上六句直抒“愁”意。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胡地的风急骤狂劲,狂风中的树木枝枯叶落,肃杀萧疏。这既是胡地秋景的写实,又暗寓着对家乡温馨风情的恋念;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离家的路程一天比一天远,身上的衣带也一天比一天宽。衣带宽松是因为身体消瘦,身体消瘦则是乡愁所致。借憔悴的形体表现郁积的愁思,手法曲屈;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结尾这二句诗与《悲歌》完全相同,可能是当时民歌中熟用的套语,然而用得十分贴切。“车轮转”的比喻,把诗人无法排遣、不堪折磨的永无穷期的悲苦,淋漓尽致地表露了出来。这六句诗,可称得上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了。 本诗体式独特,三、四、五、七言句错综杂用,从而形成了缓急相间的节奏,和“苍莽而来,飘风急雨,不可遏抑”(沈德潜《古诗源》)的气势,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谐和一致。 《古歌》古歌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 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此诗继承了《诗经》的表现手法,以“兴”起句,借用高田小麦,终久不穗,引发“男儿他乡,最易憔悴”之理。小麦多植于低田平地,土肥水足,才能禾壮穗实,而现在却种在缺水地瘠的高田,这又怎能“成穗”? “终久”还隐含有长期努力耕耘之意, 可到头来“收获”的是“一年辛苦,两手空空”。男子理应于故土耕耘养家,但却漂泊异乡,只落得个憔悴而已。 这首诗,在汉魏六朝征夫游子怀乡之作如林的诗苑里,堪称奇葩一朵,因为它写得别致新颖、玲珑小巧。 其“巧”之一: 《古诗源》评云: “兴,意若相关若不相关,所以为妙。” “高田种小麦”与“男儿在他乡”,其内容真是相隔十万八千里,似不相关,但其“意”——不穗与憔悴,却又相关,都指不能各得其所,不能正常生存。 其“巧”之二:前后两句是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是用了“比”的手法。 “比”讲究喻巧, “喻巧而理至”。诗中之喻,贴切而新颖,又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仿佛是诗人在高田垅上,遥望故乡,随口而吟,得来全不费功夫。 其“巧”之三:前两句是“兴”,联系到后两句又是“比”。全诗“兴”中有“比”, “比”中有“兴”,二者水乳交融,极为贴切、和谐。 其“巧”之四:身囿他乡,最易憔悴,这话说得非常直截了当,而憔悴之因,却又没点破,显得含而不露,使得诗的内涵既深又广。全诗表现内容的明朗与含蓄浑然一体。 其“巧”之五:前两句与后两句,都是前因后果,两两因果,整齐划一。但前两句的因果构成陈述句,使得语气舒缓有致;而后两句的因果构成的是反问句,令人深思,这不仅写出了人物感情的发展变化,又大大增强了“憔悴”的深度。前后两句,同是先因后果,而句式却又各异其趣。 其“巧”之六:全诗四句二十字,一气呵成,写得流畅、自然、质朴; “穗”、 “悴”的音韵极为和谐;前三句是二、三字一顿的节奏,最后一句是五字一顿,仿佛是徘徊低吟的前三句在为最后一句蓄势,使最后的反问句倾泻而出。 全诗写得如此巧妙,却毫无粉饰雕琢之迹,真是“看似寻常最崎崛,成如容易极艰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