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
葉水心曰:‘師之過、商之不及,皆知者賢者也。其有過不及者,質之偏,學之不能化也。若夫愚不肖,則安取?〔此〕道之不明與不行,豈愚不肖致之哉?’‘今將號於天下曰:“知者過,愚者不及,是以道不行;賢者過,不肖者不及,是以道不明。”然則欲道之行與明,必處知愚賢不肖之間耶?任道者,賢知之責也。安其質而流於偏,故道廢;盡其性而歸於中,故道興。愚不肖何為哉!’全氏祖望曰‘此説是’。余謂:葉氏説驟看似然,而子細理會又卻有不然者。今且以一家言之,子弟中有賢知者,或專尚虚遠,或徒耽文字,而不屑事育之務,則家道誠不明不行矣;又有愚不肖者,或昧惑失理,或安逸隳職,而不成事育之務,則家道亦不明不行矣。欲令葉全二家觀此而更立辨語。又按:所謂愚不肖,豈必指下愚與至惡?下二十八章‘愚而好自用’,備旨云:‘德非聖人,皆愚也。’論語云:‘柴也愚。’此皆例照。且此段只言道不行不明之弊,故並及愚不肖,若於行道明道之任,則當專責賢知。
三山陳氏‘不能行道、不能明道’,恐乖夫子本旨,以章句及饒説觀知可見。
或問:‘如舜之知去聲。而不過,則道之所以行也’,‘回之賢而不過,則道之所以明也’。據此,則章句‘(大)舜,知也;顔淵,仁也’,此知、仁兩字襯貼第四章賢、知而言,非直指性言。
‘鮮能知味’,知字與上文明字不相涉,此只是察字意。以人自不察,故有知愚、賢不肖過不及之弊,語意煞明白。諸家多以‘鮮能知味’貼上文‘不明’説,讀者宜知其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