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秦观《江城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秦观《江城子》《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①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②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③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④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释】 ①西城句:西城,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西郑门一带。少游《淮海集》有《西城宴集》诗,自注云:“元佑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据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八:“金明池在城西郑门外西北。”弄春柔:形容杨柳在阳光下的活泼生机与可人情态。宋·王雱《眼儿媚》:“杨柳丝弄柔。”此句似之。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金明)池之东岸,临水近墙,皆垂杨。……其池之西岸,亦无屋宇,但垂杨蘸水。”与此句景色相合。②系归舟:虚拟之辞,言杨柳曾系归舟。唐·刘禹锡《杨柳枝》:“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管别离。”宋·晏几道《梁州令》:“南楼杨柳多情绪,不系行人住。”宋·杨济翁《蝶恋花》:“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皆谓杨柳可系离别之人或船。③朱桥:指金明池上朱漆桥梁。《东京梦华录》卷七:“西去(池中临水殿)数百步乃仙桥,南北约数百步,桥面三虹,朱漆阑楯。”④飞絮句:南唐·冯延巳《江城子》:“飞絮落花时候近清明。” 【译文】 汴京西城的杨柳在春光中卖弄着温柔,逗起我一腔离忧,眼泪潸潸不住流。想当年啊,情意厚,柳丝儿轻系我的归舟。看今朝,碧野红桥还似旧,心爱的人儿已不见,绿水空自流! 春光冉冉,不为少年留。一腔离恨,悠悠不尽,何日方休?我拖着沉重的脚步登上楼,只见那飞絮蒙蒙、落花阵阵满芳洲。唉,即便是一江春水都是泪,恐怕也流不尽,这许多愁! 【集评】 明·杨慎:“此结语又从坡公结语转出,更进一步。”(杨批《草堂诗馀》)案:坡公结语指苏轼《江城子·别徐州》:“欲寄相思千滴泪,流不到,楚江东。” 明·李攀龙:“眉批:只为人不见,转一番思。种种景,种种情,如怨如诉。○评:碧野朱桥,正是离别之处。飞絮花言其景,春江二句言其情也。”(《草堂诗余隽》卷二) 明·张綖:“词人佳句,多是翻案古人语。如淮海此词‘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可谓警句,虽用李密《数隋檄》语,亦自李后主‘问君都有几多愁,却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变化。名家如此类者,不可枚举。亦一法也。”(明嘉靖鄂州刻《淮海长短句》卷上附注) 清·陈廷焯: “‘飞絮’九字凄咽。以下尽情发泄,却终未道破。”(《词则·大雅集》卷二) 近代·俞陛云:“结尾二句与李后主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徐师川之‘门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皆言愁之极致。”(《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此词似与《风流子》作于同时,即绍圣元年(1094)春三月。时秦观坐党籍,将贬往杭州,行前重游西城之金明池、琼林苑,触景生情,忆起当年游园,不禁悲从中来。所谓“人不见”,盖指元佑七年西城宴集之旧友此时多因党祸迁谪四方,而托于所欢言之。或谓汴京无江,何云“春江都是泪”?此乃比方之辞,正如东坡作《江城子·别徐州》,而犹言“楚江东”,其理相同。 秦观《江城子》《江城子》·秦观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此词写贬谪凄哀之情。绍圣元年春,秦观被贬杭州通判,于是年春离京。词中“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动离忧,泪难收”,皆与其生平事合,所以此词并非一般怀人之作或惜别之词。 上片以忆昔为主,贬谪情怀间或出之。“犹记”两句写词人对往事的回忆、留恋。“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数句词,由昔到今,一唱三叹。 下片集中叙写词人被贬离京的感伤情怀。“韶华”一句,感慨好景不长,时事反复难测。而“恨悠悠,几时休?”一个问句的着意安排,道出了词人的怨恨之深。“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夸张之喻意,突出了词人迁谪伤感之情。 此词乃少游人生和创作上转折时期的作品,其婉曲深沉的特点耐人寻味。 秦观《江城子》《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①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②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小槽春酒滴朱红,莫匆匆,满金钟。③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④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⑤ 【注释】 ①南来句:喻友朋的漂泊。梁·江总《东飞伯劳歌》:“南飞乌鹊北飞鸿。”古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此用其意。②绿鬓朱颜:里发红颜,谓昔时相聚彼此皆年青。③小槽句:珍珠红,当是酒名。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住卷二十一:“江南人家造红酒,色味两绝。李贺《将进酒》云:‘小槽酒滴珍珠红’,盖谓此也。”金钟:酒杯之美称。宋·欧阳修《去思堂会饮》诗:“自惭白发随年少,犹把金钟劝主人。” ④落花流水:喻行踪飘泊。宋·柳永《雪梅香》:“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⑤暮云:唐·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树,江东日暮云。” 【译文】 我们象南飞的燕子北飞的鸿,意外相逢,满面愁容。当年的黑发红颜,如今变做两个白头翁。您莫问别后悠悠岁月如何过,唉,无限事,不说你也懂。且看这小槽酿出的春酒——珍珠红,您不要急匆匆,满满地斟上几盅。喝完了,我们又象落花流水,各奔西东,不知道今后相逢在何处,举目是雾蒙蒙的波浪,日暮的云影一重重。 【集评】 清·陈廷焯:“亦疏落,亦沉郁。”(《词则·大雅集》卷二) 【总案】 此词盖作于元符三年(1100)。是岁正月,哲宗崩,徽宗即位,五月下赦令,迁臣多内徙。苏轼自琼州量移廉州,六月二十五日过雷州,与少游相会。少游出自作《挽词》,苏轼抚其背曰:“某尝忧逝,未尽此理,夫复何言!”词云“重见两衰翁”,当指二人之重逢。时苏轼年六十四,秦观亦五十二,屡窜南荒,容颜易老,故以为喻。词中叙事兼抒情,由目前重逢之喜,忆昔时共处之年少;别后悠悠岁月,则不措一语,而难言之隐,尽在其中。过片故作豪放,而无穷哀感,咄咄逼人矣。末以景语作结,有不尽之意,耐人寻绎。 秦观《江城子》秦观《江城子》秦 观
秦 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小槽春酒滴珠红①。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注释 ①“小槽”句:翻用李贺《将进酒》中的名句“小槽酒滴真珠红”。槽,注酒器。春酒,冬酿春熟之酒。 鉴赏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卒,徽宗即位,五月下赦令,元祐谪臣多内移,苏轼自海南移廉州(今广西合浦),秦观受命复宣德郎,放还衡州。两人相逢于雷州,相别于海康(今广东海康)。苏轼后有《书秦少游挽词后》:“庚辰岁六月二十五日,予与少游相别于海康,意色自若,与平日不少异。但自作挽词一篇,人或怪之。予以谓少游齐生死,一物我,戏出此语,无足怪者。已而北归,至藤州,以八月十二日,卒于光华亭上。呜呼,岂亦自知当然者耶,乃录其诗云。”苏轼时年六十五岁,秦观五十三岁。这首词是两人分别之时秦观的赠别之作。 “南来飞燕北归鸿”一句交代两人此时的境况:苏轼自海南归来,故称“南来飞燕”,秦观北归衡阳,故自称“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二句写得伤感,一个“偶”字充满了飘零之慨。“绿鬓朱颜”是形容年轻时的俊美容貌,秦观很早就从苏轼游,以师友之礼相待,元祐间同供职汴京,正可谓“雄姿英发”。但若干年之后的此次重会,两人都已白发苍苍。“两衰翁”的“衰”字,不仅是指容颜的衰老,更是指年轻时壮志的消逝。“别后悠悠”三句含蓄而深沉,“悠悠”二字是写分别时间之久,也是写相隔距离之远。两人自京城一别,天涯相隔已不知几年,此间发生的多少挫折磨难,自然不须秦观来言说,因为苏轼同样也遭到了新党的迫害,甚至比秦观还要艰难。历经磨难的两人再次相会,自然有无限的感慨涌上心头,但这些感慨是不能说的,也是不须说的,此时的无言胜似千言万语。整个上阕,向我们描绘了秦观与苏轼相见时那种悲喜交加、感慨万千又沉默无语的情景,非常生动。 下阕写两人的对饮与告别。“小槽春酒滴珠红”极写酒味之醇美,色泽之鲜艳,酒器之精致。婉约词人往往通过这样精致的描绘,来表达细腻幽深的感情,很能体现他们的风格。“莫匆匆。满金钟”是劝酒之语,虽然两人只能匆匆会面,不久就会各自踏上征程,但一刻的相会便是如此珍贵,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此情此景,怎能不一醉方休?“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是想象即将到来的分别,以落花随水漂流的意象比喻二人各自身不由己的贬谪迁徙。正是由于这样无奈的命运,此刻的相聚才越加显得珍贵。这一句虽是写分别,实际上仍然可以看作是劝酒时的用语。最末“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三句有无限的感伤。“烟浪远,暮云重”指分隔两人的遥远时空,“烟浪”“暮云”两个意象显得迷离苍茫,衬托出作者悲凉的心境。 整首词的结构很严整,上下阕对应,一写相会,一写离别。作者以大量的景物作为感情的主要寄托,同时又加入了人物的语言、心理来直接抒写感情,两相结合,使得全词感情充沛丰满。本词的气势十分宏大,所选意象大多广阔而苍茫,与秦观的整体词风有所差别。这可能与当时秦观的心情有关,也可能是受苏轼的影响,略略效仿了豪放的词风。(姚苏杰) 集评 清《陈廷焯:“亦疏落,亦沉郁。”(《词则《别调集》卷一) 山水人物图 【明】 尤求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秦观《江城子》秦观《江城子》秦 观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①。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②。 注释 ①西城:指汴京城西,有金明池等名胜。②“便做”句:化用南唐李煜《虞美人》词末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江帆楼阁图 【唐】李思训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是一首惜春、怀旧的词,作于绍圣元年(1094)四月作者正要离京之时。秦观一生有多次离开汴京的经历,但都是在秋冬时节,与词中所写“飞絮落花时候”不符,因此知本词必是写于绍圣元年离京时。当时哲宗亲政,恢复熙宁新法,贬斥元祐党人。作者被贬出京,任杭州通判。本词的惜春与怀旧以及词中隐约透露出的男女恋情,都是作者虚设的寄托。清周济所谓“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这是秦观词中常用的方法。我们当然也可以把这首词当作一首纯粹的怀旧和恋情词来欣赏,但是了解它的写作背景以及秦观的词风之后,我们会发现本词隐含“身世之感”是很明显的。 全词从写景开始。作者经过汴京城西,看到昔日与朋友宴游的场所已经杨柳依依。柳树是古人送别时常用的意象,临别折柳也是古人的习俗。看到这样的景色,自然就勾起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于是禁不住流下眼泪。这三句词用了起兴的手法,以充满离愁别绪的“杨柳弄春柔”起兴,自然地引出内心的忧思。 接下来由“离忧”引出对所离别之地的回忆,睹物而思人、思往事,词意转换非常舒畅。“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的所指非常隐约,既可以是指男女恋情,也可以指与朋友的欢会。但是不管怎样,作者心中那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已经非常强烈了。于是“碧野朱桥”三句从回忆转换回现实,通过现实与回忆的对比,把这种感慨抒发出来:碧绿的原野、美丽的桥梁似乎依然能够记忆当年的快乐,但是当年的人却早已各分东西,只有桥下的流水还无奈地流着。这一句即景写情,非常巧妙地完成了上文抒发感慨的任务,同时“水空流”三字又把自己的漂泊之感寄托了进去。 下阕从上阕“物是人非”进一步深入,抒发年华逝去而壮志难酬的哀伤。开头三句纯是写情,但词意却紧承上阕的景物描写。“不为少年留”“悠悠”“几时休”,这些感受都是从“水空流”的意象引发出来的。“飞絮落花”二句再次转到了对景色的描绘,柳絮纷飞的场景是对上阕首句“杨柳弄春柔”的呼应。作者在这样的环境和心情下登楼远望,看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心中的愁绪自然更加绵长。他脑海中浮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著名词句,此情此景,也只有那句词方能表达自己的感情。秦观耻于照搬,于是别出新意。李后主说愁绪如一江春水东流,秦观却道,那一江春水便都是泪,也流不尽他此时的愁绪,感情更加沉痛。 整首词的结构非常精致,开篇从景物入手,因物起兴,马上引入了词的主题;接着,整个中间部分基本上都是抒情,有即景写情的,也有纯粹抒情的;到了词的最末,又把景和情合二为一,以景设譬,反用前人词句,写出新意。全词两次出现“柳”的意象,两次出现“泪”的意象,两次出现“流水”的意象,且上下阕各占一次,可见其前后照应之严密,作者在构思上非常用心。“柳”“泪”“流水”是古往今来离别诗词最多见的意象,同时也是理解本词的关键。(姚苏杰) 集评 明《卓人月:“前结似谢,后结似苏。(《古今词统》卷一〇) 清《陈廷焯:“‘飞絮’九字凄咽,以下尽情发泄,却终未道破。”(《词则《大雅集》) 链接 双调词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重头。双调词中上、下两段的句式、音韵完全相同者,谓之重头。重,表示重复、重叠的意思,“重头”即意谓下段是上段的重复或重叠。“重头”仅见于“双调”小令词,当然“双调”小令词也有上、下两段不重叠的。“重头”词体的形成与“令曲”的体制有关。除少量“单凋”的“令曲”外,大部分“令曲”都是“双调”,即曲制分上、下两段;有些“令曲”上、下两段的体制不一样,有些“令曲”下段则是上段的重叠,后者俗称“双叠曲”。配合这种“双叠曲”填写的歌词,也就自然形成了“重头”的体式。这种“双叠曲”或“重头词”在下段的“重头”处,往往节奏旋律特别美妙动听,这从北宋词人晏殊《木兰花》一词“重头歌韵响铮琮,人破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中即可得到印证。属于“重头”体式的词有《浪淘沙》《南歌子》《江城子》等。“重头”与“双曳头”语意相近而内涵却不尽相同。“双曳头”指“三叠词”中前两段相同者,而“重头”则指“双调”词中上、下两段相同者;“重头”词所配合的乃是“双调”的“令曲”,为“双调”“令词”中的一种特殊体式,而“双曳头”所配合的多为“三叠”的“长调”,为“长调”“慢词”中的一种特殊体式。(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是一个多有伤离之事的诗人,而一有伤离之事,他又激动得十分深痛,他的诗情与手笔又特具这方面的抒发能力。所以秦观这方面的词也就别有风格。这首《江城子》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一个春天的日子,诗人又来到了他熟悉而又记忆深刻的西城,这时城外的杨柳垂延柔条,在春风中拂弄。这个地方,这棵杨柳,这个春天的季节,在记忆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切了,使人离忧之情顿发于心,以致伤离之泪也长流不止。 秦观是一个从不隐瞒真情的诗人,他直接写出了“动离忧,泪难收”的具体原因: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原来在这个杨柳岸边,他曾与情人分别。那时的情景,他还清楚记得,她依依不舍地阻拦远去,曾把归舟的船缆系于树身之上,当时想必是心中早已认定: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他还是一纵归舟,离开了这里的春天、杨柳、朱桥、绿水,以及深情爱侣。作者重来这杨柳系归舟之处,所见的景物依稀似旧,尤其是分手所在的碧野朱桥,以及桥上的深情话别,有的是眼前可见,有的回味可想的,但却是“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是恨悔当年轻易离开此地,别却情侣,以致才落得个“人不见,水空流”的结果。秦观抱着深沉的离恨,写下了回舟已晚的伤情录。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事是不可追回的,其势有如流水东逝,落花成尘。在这首词中,秦观主要感慨的是两件事:一是连心的情侣不知去向,二是自身在贬逐飘流中老去年华,时不我待。这使作者不能不深沉慨叹: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往昔的情事,逝去的年华,对于经历者来说,都是无休无止的恨端,怀着这种回忆,望山则恨满于山,观水则恨溢于水。伫立于杨柳岸边的诗人秦观,顿觉恨情如江中流水,悠悠难尽,并且不知如何是了。白居易《长恨歌》的结尾断言: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秦观留在《江城子》中的怅恨,以及一切如此的幽愁暗恨,就是在太阳和大地老去了的世纪,也会与人类同在不休的。 怀着无休无止的离恨,诗人也试图得以解脱,他离开了杨柳岸边、碧野朱桥,登上了一座高楼,谁知在这里也摆脱不了那些牵情惹恨之物:扑面的飞絮濛濛,飘飞的落红阵阵,令人依然想到西城杨柳,想到逝去年华,不禁感时、伤事,痛情于“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本词开篇处诗人旧地重游已是“动离忧,泪难收”,到此刻,更是恨意转深,愁涌如潮,放眼春江流水,觉得入目的江流全都是自己的泪水,并且,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后主《虞美人》回忆往昔,写出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今日之秦观,愁胜李煜,江流难尽。 秦观是一位一生不得志的诗人,生活中常以愁为伴,所以词中多写“愁”字: “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 (《满庭芳》)“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这里的“愁如海”的诗句,使同辈诗人黄庭坚为之倾倒,至不敢和;时人有的则从此断定秦观如此心劳情损,必不久于人世,已而果遽死于放还途中的藤州华光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