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秦观《泗州东城晚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秦观《泗州东城晚望》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诗题中的“泗州”,旧城在安徽省盱眙县东北,淮河岸边,现巳沉入洪泽湖中。“晚”的时间,“望”的观照特点,都提示了我们理解本诗的线索。诗中的景象都是扣住“晚”和“望”来描绘的。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臻于诗画交融的妙境。清新恬淡,是一幅淡彩水墨画。 首句“渺渺”二字,扣合“晚”,亦扣合下句的“夕霏”,孤城一座沉浸在暮霭的氛围之中,这又扣合了诗题的“晚”。而一带淮水环绕着孤城一座,水、城相映衬。时当傍晚,所见不甚分明,只描其轮廓和概貌,着色较为浅淡。“渺渺”、略显朦胧,而“白”的点染,透视出某种亮色,用墨毫不板滞、晦涩。“舳舻人语夕霏间”,是对画面的渲染,一条条大船掩映在夕照的余晖之中,船上传来声声人语。本来,孤城被淮水环绕,意境是深远的,但略为显得空疏,于是,“舳舻人语夕霏间”,衬之以人语声声。这样,画面的景象经过点缀后得到充实。舳舻、夕霏,相映生色,色彩感也丰富得多了。而“人语”则使画面富于生气。 随后,诗人视线向远处伸展,纵目眺望,一幅更美的景致出现了:“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诗人的视线越过树林,使画面感显得深远。那树梢头上露出了一抹青色,仿佛是画家的一笔丹青,那该是淮河转弯处的青山吧!措词委婉,语气轻微,色彩淡雅,显示了秦观诗风的特色。淡青的一抹,为整首诗的画面增添了表现内容,充实了画幅的线条和色彩。诗人巧妙地由林梢画及青色,由青色推及淮山。水、山、林木以完整的形象出现,交织在一起。深远而充实,淡雅而丰富,似不经心而处处诗情画意,所在充满。 秦观《泗州东城晚望》秦观《泗州东城晚望》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②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注释】 ①泗州:宋时州名,故城在今江苏盱眙县北的淮河边上。②舳舻:泛指船只。舳:船尾。舻:船头。 【译文】 站在孤立高耸的城墙上眺望,环城的淮水波渺渺,白茫茫。黄昏时节水气蒸腾,船上一片人语响。远处林梢是谁画上了一抹青色?想必是淮河转弯处的山梁。 【集评】 清·王士祯:“宋牧仲中丞行赈邳、徐间,于村舍壁上见二绝句,不题名,真北宋人佳作也。……‘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带经堂诗话》卷九) 清·潘德舆:“张文潜、秦少游并称,而秦之风骨不逮张也。秦之得意句如‘雨砌堕危芳,风轩纳飞絮。’……‘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婉宕有姿矣。”(《养一斋诗话》卷五) 今·程千帆:“眼前环城的水是白的,远处淮河转弯处山上的树则抹上了一层青色,而在它们的上空,则是绚丽的云彩。大自然是,同时,诗人也是多么善于着色的画家,岂止一抹青林如画而已。”(《古诗今选》) 今·王兴康:“秦观以词名世,他的诗风清新婉丽,和词风颇为接近,所以前人有‘诗如词’、‘诗似小词’的评语。就此诗而言, ‘渺渺孤城白水环’之于‘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林梢一抹’之于‘山抹微云’,‘应是淮流转处山’之于‘郴江幸自绕郴山’,相通之处颇为明显。但此诗情调尚属明朗,没有秦观词中常见的那种凄迷的景色和缠绵的愁绪。”(《宋诗鉴赏辞典》第615页) 【总案】 这是一幅淮河晚眺图,色彩青白相间。远处隐约的山峦,飘浮的青霭,构成画的远景(背景),而水边孤城,水上船只,是画面的主体。船中人的笑语又给画面增添了声响效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