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3. 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3. 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13. 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围绕国家财政分配怎样使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充满活力和使企业的经济行为合理化,展开了多角度的讨论。着重讨论的问题有:
(1)如何认识国民经济的基础单位——国营企业的性质问题。对此有如下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存在的“大锅饭”、“投资饥渴症”等弊端主要是国家所有制造成的。他们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只是空想,因此出路只有一条,使企业成为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单位,实行的具体途径就是把国家所有制改为股份制。但如何改为股份制又有如下不同的看法: 把国家所有权转归为企业所有: 国家通过股票形式出让一部分资产; 在原有国家所有权的基础上,利用股票形式扩大社会集资范围,形成混合经济。
另一种观点认为,要改革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健全经济责任制。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社会主义公有制能够创造出大大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所有权是否归于国家,而在于建立和健全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并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引导、制约,促使企业的经济行为合理化。这些手段包括法律的、经济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内。因此把国家所有制改为股份制既不能解决问题,又没有这个必要。对于如何健全经济责任制,有以下不同的看法:国家所有不能动摇,根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它们的责权利关系; 或者,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把国有企业的财产按模拟市场的要求重新估值,然后把国有企业采取招标、投标形式公开承包。
(2) 国家和企业之间利益分配的理论依据何在?
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和企业之间应该遵循“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本来只是企业内部劳动者个人的分配原则,现把它扩大到国家对企业的分配领域,这样做可以把企业的利益和它们的贡献密切联系起来,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然后企业内部再按“按劳分配”原则对职工个人进行分配,以便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就是所谓“两级按劳分配”原则。
另一种观点认为,实行效益和工资挂钩的原则。这一方法,在1984年全国各地都曾试行。这一方法旨在解决职工、企业和国家之间在利益关系上的矛盾。由于实行的具体方法较多,效益的涵义也就不一样,大体有如下几种。一种是工资总额同企业实现利润挂钩,这里效益的涵义就是指实现利润。一种是工资总额同企业的计税利润挂钩,这里效益的涵义就是指计税利润。还一种是工资总额同企业上交税利挂钩,这里的效益就是指企业上交的税利。再一种是工资总额同企业上交的全部税利挂钩,即除包括企业上交所得税、调节税等外还包括产品税。从理论上看,效益和工资总额挂钩的方法可以正确处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但是由于企业的外部条件差异很大,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苦乐不均等弊端。
第三种观点认为,分层次地处理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首先,国家通过各种税收(不包括利润所得税),比如产品税、营业税、资源税等等,使企业的利润水平只反映企业自身努力的结果; 然后,对企业征收利润所得税; 再把企业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税后利润挂钩,把企业领导人的利益和企业的增长利润挂钩。用这样的办法来解决企业税后利润中用于积累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3)关于企业独立的程度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应该成为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单位。企业的生存、发展甚或破产,其责任均由企业自负。国家只负宏观调节的责任。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只能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单位。国家财政参与国有经济的经营管理是不可避免的。比较可行的方式是采取目标管理(比如对成本、利润、产值等的目标管理),然后保留企业交纳所得税以后的利润。这样,既利于企业在大体相同的环境下展开竞争,又有利于区别对待。指望采取单一的税收体制来解决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是不现实的。

☚ 12. 财政赤字有害还是无害   14. 国家与事业单位的分配关系 ☛
000003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