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竊意
【題 解】
孟子竊意作者崔左海(一七三八—一七九九),字伯下,號山堂、草堂、龍巖、尚志、乃庵,堂號古書齋,士林私謚為淵正先生,本貫隋城(今水原)。隋城崔氏本為新羅敬順王之後裔,後改姓為王氏,至王永奎封食邑於隋城,始賜姓崔氏。高麗時期曾有祖上顯達,進入朝鮮時期後在仕宦及學問方面都没有出現過突出的人物,朝鮮中宗以降,世居江原道春川楊花村。淵正先生也出生於此地,幼年以非凡的才氣、度量享譽鄉里。十五歲時即志於聖賢之道,放棄仕宦,拜於渼湖金元行門下,渼湖樂稱得人,謂可‘托求道之重責’。不久,返回元通山設書室古書齋,閉門讀書,培養弟子。後遷居原州、楊根、鰲州等地,遵從栗谷隱屏學規講學授業。晚年憂慮經義上的分歧,編撰五書古今注疏講義合纂,未竟而逝,門人據講義記録補充完編。鈔本現藏於首爾大學奎章閣。著述豐富,多未刊行,散佚不傳者衆,現藏於奎章閣的有論語注疏講義四十卷十册、孟子注疏講義八册、五書諸注竊意十六册、龍巖書院退録二十二卷十一册、龍巖書齋日講記一册、雜録六册、雜識二册等。其中雜識包括深衣制度説、深衣經文解、星湖李氏深衣辨證、算朞圖注解、約算朞術示兒附布算圖、四七新篇、千秉萬秉解、西浦漫筆、語孟子義、論語微等内容,其重要的學術見解在此書中多所表現。學術上繼承栗谷李珥、沙溪金長生、尤庵宋時烈的學統,因門人録遺失不傳,其學術傳承無考。
本書是五書諸注竊意中的孟子部分,共七卷,第三卷滕文公篇、第四卷離婁篇殘缺不全。幸有注釋公孫丑篇之别本,其體例、内容雖不同,但重複之處頗多,可資參考。多數孟子注解常以集注為基礎,對與己見不同之處,或補充或注釋。淵正先生則以新見為注,參考明虚齋蔡清之四書蒙引、次崖林希元之四書存義、清稼書陸隴其之四書講義困勉録等書,亦有明清學者如彦陵張振淵、丘月林、黄甫田、顧蒙麟、李光地、吴引之、湯霍林等人之説。取朱注及宋元性理學者之説極少,所取最多者屬明末清初反抗的學者或被清廷視為大逆不道的學者的學説,如明王肯堂、晚村吕留良、李都梁,其著作多遭没收焚毁,故其文獻價值不可小覰。東儒學説僅星湖李瀷孟子疾書時有引用。總之本書雖脱離了朱子集注,但並無實學的注釋,仍偏重於形而上學之解釋。(許卷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