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经济结构发展现状
安徽省在水产品总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加快了水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全省渔业经济发展不断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水产业捕养结构明显改善 50年代,全省天然捕捞的水产品产量年平均为6.3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77%,养殖产量年平均为1.9万吨,仅占23%;60年代,随着天然水产资源的衰退和养殖生产的发展,天然捕捞的年平均产量降到2.7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46.75%,养殖年平均产量上升为3.08万吨,占53.3%;70年代,天然捕捞产量下降至2.5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36%,而养殖产量则上升到4.4万吨,占64%。80年代以来,全省贯彻以养为主,养殖、增殖、种植、捕捞相结合的渔业生产发展方针,养殖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大中水面渔业资源,天然捕捞产量逐步回升。1991年,全省捕捞量达11万吨,超过1956年9.7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水产品绝对量由1980年的7.28万吨,增加到1992年的30.4万吨,增加的水产品产量中约75%来自养殖业。
精养高产池塘渔业的发展安徽省池塘渔业生产长期徘徊在粗放粗养的低水平阶段。80年代中期以来,先进渔业省份的池塘养殖迅速崛起,成为淡水渔业产量增加的主要来源。全省各地开始引进先进技术,利用荒滩、荒水、低洼、荒圩建设规范化的连片精养鱼池,1984年的面积为4万亩,1992年发展到28万亩,平均亩产量达250公斤。专业鱼池精养面积、产量在养殖渔业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三网”养鱼迅速发展 全省网箱、围网、栏网养鱼发展迅速。1984年,全省网箱养鱼面积不足200亩,1992年,发展到1300亩,平均亩产4000~5000公斤。围、栏网养鱼43万亩,其中面积10亩以下高坝低栏的小围网养鱼面积1000亩,平均亩产1000公斤左右。“三网”养鱼通过对大中型水面实行分割精养的办法,粗精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大中型水域的开发利用和渔业产出率。特别是网箱养殖和小围网养鱼,具有适应性广,投资小,收益高,抗灾能力强,销售灵活,千家万户都能发展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渔业资源的保护 全省大水面渔业资源增殖保护逐步展开。全省大水面普遍实行封湖休渔制度,常年和季节性的禁渔区,现在有80万亩。季节性禁渔期一般为2—3个月。生产性放流增殖工作从70年代开展以来,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放流的鱼种主要以青、草、链、鳙4种家鱼为主,同时还放养蟹苗等。1982年以前,安徽省主要从长江口采运天然蟹苗放养,平均年产成蟹1750吨。1982年后,由于天然蟹苗资源变化较大,转向通过投放幼蟹和人工繁育的蟹苗,提高养殖技术,使全省河蟹放养水面保持在100万亩以上的规模,1990年以来产量稳定在3000吨以上。此外,虾类、银鱼等品种的产量也有所提高,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贸工渔结合,发展创汇渔业 长期以来,安徽省渔业主要局限于捕捞、养殖生产,与渔业相关的第二、三产业很不发达,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各种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和合理的配置。80年代中期以来,以水产品冷藏加工、水产贸易、渔用工业和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二、三产业开始起步,贸工渔一体化的渔业经济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以冷库为依托的水产冷藏加工业已成为国有水产供销企业的支柱,冷藏加工水产品的小包装及方便食品,加工的银鱼、龙虾仁、青虾仁、鳝丝、鳝片、田螺等出口品种日益增多,质量逐步提高,数量不断增加。安徽省加工的冻银鱼出口率达70%,河蟹、珍珠等水产品的出口创汇也已形成批量,成为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