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生态系统
渔业水生经济动植物生长、增殖、索饵、越冬的水域自然环境形成的综合系统。它包括特定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渔业生存和发展的各个因素,其中包括不同层次的生物所组成的生命系统(也包括人类) 及外围物质条件,是渔业生态系统对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反应或反馈的综合表现。影响渔业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有:
❶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水域中的光照、温度、透明度、水流等都属于影响渔业生态系统的物理因素。光照是生命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因子,为生命供应能量,并通过光合作用影响静水水域中的氧气状况。鱼类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不同种类有不同的适应温度,同一种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也有差别。另外,水体的透明度对鱼类生长也有很大影响,因为其与生态学中的补偿深度有密切关系。
❷化学因素。包括水中悬浮物、溶解盐类、溶解气体、pH值、溶解有机质等。海水是一种复杂的盐溶液,其总量占海水盐分的99.9%; 海水中溶解的气体主要有氮、氧、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其中对鱼类产生重要影响的气体是溶解氧,一般溶氧量在3毫克/升时鱼摄食量下降;海洋中的营养元素主要包括碳、氮、磷、硅、氧、铁等,它们与鱼类的生长、繁殖密切相关。
❸生物因素。海水水域中的生物因子包括全部海洋生物的总和。按与鱼类的关系,可分为饵料生物、鱼类和敌害生物三大类。目前,对渔业生态系统影响的生物因子主要是饵料生物,水域中的天然饵料生物主要是浮游生物、细菌、周丛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在保护水土、保护湿地、保护物种等方面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们又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底栖生物是在水域底部生活的生物,有植物,也有动物,它们多以有机碎屑为食物,且可以是一些经济鱼类的食物。
❹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农牧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排污等。在集雨区内,农业人口密度、农牧业生产对水域的肥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施入农田的肥料或牧场牲畜粪便随径流进入水域,增加水域肥力,对水生生物生长起促进作用。工业生产、城市排污等是天然水体中的有毒物质主要来源,也是影响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的主要因素。另外,枯渔滥捕和海上工程及其带来的污染会切断洄游、半洄游性鱼类产卵洄游与索饵洄游的路线,或改变洄游区内的产卵场,致使部分鱼类种群锐减甚至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