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生态经济发展与建设
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发展渔业生产的经济活动。发展渔业生态经济可采取多种方式及措施:
按照生态经济规律调整渔业结构的要求。目前由于捕捞结构的不合理,海洋生物群落和资源发生了衰退性生物演替。一些传统经济,鱼类如幼蟹、文蛤、青蛤等由于残酷捕捞,已造成资源枯竭,而一些小型渔业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残酷捕捞和闲置并存。必须调整渔业捕捞状况,建立合理的生态捕捞结构。
❶为防止传统鱼类衰退性演替继续发展,应由科研部门对渔业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制订资源许可捕捞量,再由渔政部门发放捕鱼许可证,并加强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最高捕捞量。
❷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对尚未利用的渔业资源进行开发,同时要大力发展流动渔业,并使流动渔业向远洋、外海发展,以缓解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保持渔业资源的种群平衡。建立捕养结合的综合型生态渔业结构。
❸为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必须调整渔业产业结构,由自然采捕渔业转向养殖和捕捞相结合的综合性生态渔业。通过在海洋渔业水域进行苗种放流、亲体移植等手段,扩大经济生物种类的分布,增加其种群数量,利用生态群落的生产力增殖资源,以达到渔业增产增收的目的。该项措施投资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好。有计划地开挖滩涂鱼池,充分合理地利用天然饵料资源发展海水养殖业。
改革流通体制,减少流通环节。构建全国骨干流通网络,优化城市流通网络布局,增加商业网点,畅通产品进城下乡双向流通渠道。推广供应链管理,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打造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提高保障能力。支持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质的流通设施,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
加强海域的生态管理,避免和预防海洋环境污染,发展与海洋渔业生产能力相配套的加工体系,扩大产品加工能力,提高渔产品的经济价值,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海水水域是海洋鱼类的生存环境,是渔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必须采取坚决措施,对已产生污染的沿海厂矿企业及石油开采单位,要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综合手段,限期解决排污超标;对新建工矿企业,对其有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可行性论证,避免海洋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