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运用行政、科技、经济等综合手段,用以消除渔业生态污染、治理渔业生态环境的技术。主要技术措施有:
❶水库、池塘过厚淤泥的清底。池塘、库底过厚淤泥中存在的大量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残饵、残渣、鱼类粪便和藻类,这些物质在分解过程中会不断消耗水中溶氧,使水中溶氧不足,大量有机氮还可使氨气向水中不断扩散,导致鱼类发病。应进行淤泥清理,杜绝底泥中有毒物质的繁衍生息(如使用抽污泵或人工采挖等)。
❷大力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保护和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和优化养殖模式进行全面推广。如淡水池塘养鱼技术。此项技术能良好地控制养殖水质,减少养殖污水的排放量和用量,很适合全面推广。生态渔业养殖。全面推广渔-果、渔-药-禽、渔-果-禽-粮型等生态渔业养殖模式,充分利用渔业管护范围内水土资源,进行生态渔业综合立体开发,追求渔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值,提高渔业生产综合效益。
❸加强渔业水域水质监测。经常巡塘观察水质变化情况,全面掌握用水量、投饵量、池水有机物质含量和有毒有害物的含量,若出现异常应及时使用药物调节水质和组织防治; 重视养殖水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和水域环境的监测工作,有条件的县区应定期定点对污染水域采取水样,进行水质理化因子的测定。
❹提高保护意识,尽快根治污染源。为了确保养鱼增产,水产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引起领导重视,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令其治理整顿,利用 (环境保护法) 和 (渔业法) 等法规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利用法律手段对那些排污严重,长期未进行污染治理的工厂企业,杜绝新污染事故再次发生。对新建厂要严格控制排污量,只有依法办理,才能达到改善和治理水域环境的目的。
❺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相结合。一是湖泊大水面不能盲目开发,要保护好水草资源。首先要稳定湖泊水位,净化水体环境。增加一些必要的水利工程,使之调节控制水位,要疏浚入湖出湖通道,对围湖造田的要退耕还湖; 对湖泊排放的污水污物,在净化处理的同时,要控制排放量,以不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为限。其次要有计划地根据水草的繁殖能力有效控制水草捕采量和投入鱼种量。尤其草食性鱼种投入量要合理,要使种群的摄食力小于水草的供饵力。同时,湖泊发展 “三网” 养殖要经过调查论证,核定一个极限面积。对水草资源破坏严重的湖泊,可以采取禁伐期或禁伐区以及培育优质的水草与控制劣质水草,优化水源结构等保护措施,使水草资源保持旺盛的再生力。二是渔业资源要合理利用。建立和建设自然保护区,严格执行禁渔区、禁渔期,以利自然资源繁殖增长。
❻水库渔业要建立中、长期发展规划,保护库区的自然生态。以防改变水环境理、化指标及生物因子,破坏生态平衡。在目前大水面管理困难的情况下,保护发展散养鱼生产为主,辅以网箱养鱼,但都必须依靠科学养殖,合理利用水库自然资源,适当投入滤食性鱼类。
❼发展池塘养殖业应调整养殖结构,改进投饵施肥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全价营养的颗粒饲料养鱼,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有机物污染。同时要提高科学养鱼水平,大力发展生态渔业。有计划地对老池塘进行清淤改造和池塘的水泥块护坡,加强池塘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创造良好的池塘生态环境。
❽加强渔业技术培训,提高全民保护渔业水环境意识。举办渔业技术培训班,为农民送技术、送信息,提高他们保护渔业水环境意识,从而做到健康养殖、科学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