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环境保护fishe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防止、减少或消除渔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措施。渔业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的原因主要的有: ❶化学因素。如工厂、油田所产生的工业废物、污水,城市居民排出的生活废物和污水,随地面水流入渔业水域的化肥、农药,等等。这些废弃的化学物质进入水域后,会导致水质和底质成分的改变,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繁殖和生长,其中某些有毒物质则能直接造成水生动植物的疾病和死亡。 ❷物理因素。包括水域的底形、岸形、水流、光照的改变,以及温度、音响、漂浮物和悬浮物等等。其中对渔业资源影响和危害最突出的是拦河筑坝,围湖造田和向水中排放废热而造成热污染等。保护渔业环境的主要措施包括法律的、行政的和技术的各种措施和手段,以禁止和限止各种废物污水和有毒物质排入水域,对渔业水域环境进行监测,对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破坏和污染渔业环境者实行处罚等。中国为了保护渔业环境,国家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渔业水质标准》等法律、法规和条例。 渔业环境保护 渔业环境保护为防止渔业生物栖息水域遭受污染或破坏,并对已被污染或破坏的渔业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以保持生态平衡,保障渔业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而采取的防护措施。是渔业科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也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环境保护的措施主要有: ❶建立渔业环保机构。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前苏联、法国等,除在各级环保机构内设置水源保护小组或办公室外,还成立了 “水质防污染联络协议会”、“水保护中心”、“水体富营养化调查组”、“酸雨对渔业危害调查组” 等。中国近年来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长江水源保护局、黄河水源保护局等。在渔业系统内设有渔业环境管理和研究机构。 ❷制定有关条例、法规、标准。国家或地方行政区域以法律形式加强对渔业环境的保护。如美国制定了 《水资源保护法》、《联邦防止水污染条例》、《水质净化条例》,前苏联制定了 《内陆水域鱼类保护法》,英国制定了 《河流污染法》 等。中国在1979年颁布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1986年公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1989年又制定了 《渔业水质标准》。对违反条例、法规者,酌情给予经济的或法律的制裁。 ❸建立自然水域保护区,保护珍稀水生动物,如中国广东省的惠东海龟自然保护区以及在长江流域开展对白暨豚、中华鲟及鲥鱼的保护。 ❹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减少废水排放。如英国实行了废水排放许可证制度; 德国制订了 《废水税法》,规定了凡向河流、湖泊等水域排放废水者均要缴税。此外,对生产用水流程进行工艺改革,建立不排放或少排放废水的生产工艺和闭路循环用水系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❺进行渔业环境监测,为防治污染提供依据。监测手段以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为主。美国、英国、德国、前苏联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普遍建立了全国性的水污染监测系统,配以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中国在1985年建立了全国渔业环境监测中心、海区和流域及省市三级监测站网。 ❻加强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实施。渔业水域被污染以后的治理和恢复,是渔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许多国家从渔业和人体健康出发,对渔业水域的污染状况、水体的自净能力,各种有毒物质的安全浓度、最大容许浓度及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等进行全面研究,对渔业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恢复或治理方案。并加强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严格实行达标排放。 ❼采取工程措施。为了减少修建水利工程、围垦农田、水下爆破、石油勘探等对鱼类洄游、繁殖、索饵造成的不良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为了保护鱼类资源,在河流上修建水坝的同时,建造鱼梯、鱼道、升鱼机等过鱼设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渔业环境保护的内容和手段也不断发展。海洋工程、电子计算机、遥感、遥测等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渔业水域的污染,也由单一的治理发展到综合防治,由局部治理到区域规划防治,对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也愈来愈严。由于世界水污染的趋势仍在加剧,有些已治理好的水域也会重新受到污染。因此,渔业环境保护的任务是艰巨的、长期的。 ☚ 渔业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渔业环境调查 ☛ 000008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