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1_065孟子養氣章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1_065孟子養氣章説

【孟子養氣章説】

第一節‘不動心’三字為一篇題目。
第二節出告子與己對説,言不動心有精粗得失之異。
第三節言不動心之有道,蓋言不動心雖有精粗得失之不同,要皆心有所主而後能也。
第四節北宫黝以必勝為主而不動心。
第五節孟施舍以無懼為主而不動心,所守皆血氣之勇。告子之不動心蓋此類也。
第六節言之不動心,蓋皆粗底,而於其中又有精粗之不同也。
第七節曾子以自反常直為主而不動心,所守乃義理之勇。孟子之不動心蓋原於此矣。
第八節之不同在於敵人守己,曾子之不同在於守氣循理。守己約於敵人,循理又約於守氣也。
第九節上既以曾子對言,則告子孟子不動心之不同即此可知。而不達,故又問,而孟子答之,只言告子之病而不言自己之事。蓋既論告子之病,則即此而反之,可知孟子之不動心故也。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能知言也;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能養氣也。孟子之反乎是者,豈不為知言養氣乎?不得於言,勿求於心,直以不可斷之故,更無餘言。不得於心,勿求於氣,雖曰可矣,而實不得為至可,故復言持志又須養氣,以釋上言‘可也’之為未盡也。
第十節言氣壹動志,以明志之不可徒恃,而氣之不可不養也。
第十一節上既言告子之不能知言養氣,則孟子之反是而能知言養氣可知也。而不達,故又問,而孟子答之,先言知言,後言養氣,先知後行也。
第十二節孟子先言知言,而卻先問養氣,留知言在後,問者泝流而及源也。
第十三節‘至大至剛’,言氣之體。
第十四節‘配義與道’,言氣之用。
第十五節‘集義所生’,是言養氣之道。
第十六節‘勿忘勿助’,是言集義之節度。‘至大至剛’一節雖言氣之體,實包下文三節之意。‘配義與道’而無所餒乏者,塞乎天地之用也;‘集義以生’而‘勿忘勿助’者,‘直養無害’之事也。‘直養無害’即曾子之‘自反而縮’也,‘塞乎天地’即曾子之‘千萬人吾往’者也。
第十七節至此又釋知言,則孟子之所以不動心者,其義盡矣,更無可言。其下卻説孔子之聖,以明不動心之極功。之稱孔子以説辭、德行之兼,孟子之稱孔子又以仁智之盡。説辭與智,即所謂知言之至也;德行與仁,即所謂養氣之至也。知言、養氣之至,則‘從心所欲不逾矩’,而不動不須言矣。
此章始闢告子之學,明趨舍也;中言知言、養氣,學問之工也;終言孔子之聖,‘大一統’之義也。
或言浩然之氣,賢者獨得,而愚不肖不與;或言知至意誠後方有浩然之氣,而不可謂生下來便稟得此氣。二説者皆不察乎二夫子之意也。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謂其浩然之氣人皆得之,而我獨能善養,所以能四十而不動心也。蓋言己之善養,以曉人同有此氣者不可不養也。若是他人之所無而孟子獨得之,則孟子必不肯言之。自古聖賢何嘗自誇其氣稟之異衆乎?集注又曰:‘天地之正氣,人得之以生。’此人字亦可只作賢人看乎?集注又曰:‘氣(者),即所謂體之充(也)〔者〕,本自浩然,失養故餒,唯孟子善養之以復其初。’若此氣生下來不能稟得,而必待知至意誠後得之,則安得言‘本自浩然’?安得言善養復初乎?唯其本有是氣,故有失有復也。初無是氣,則失者果何物,而復者又何物耶?蓋浩然者,天地之正氣,盛大而流行者也,得是以生則為人,不得是以生則為禽獸。唯其於正者之中,不能無清濁粹駁之異,故盛大流行之體人無不得,而清濁粹駁之稟人各不同。得其清粹者為聖為賢,故所為常慊於心,而不失其盛大流行之體;得其濁駁者為愚為不肖,故所為常多可媿,而遂失其盛大流行之體。苟能善養,則亦可以復其初矣。譬如水之流行一也,而清濁不同,故清者無所壅閼而無時不流行,濁者有所壅閼而或不能流行矣。然澄其濁而決其壅,則其流行者又未嘗不如初矣。

☚ 11_064孟子經義記聞録   11_066孟子生之謂性章説 ☛
000023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