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丑 上】
‘曾西’,注:‘曾子之孫。’
先君子曰:‘曾西非曾子孫,乃曾子之子曾申之字也。春秋時,子西之名亦申也。’意或然也,以備參考。
以齊王猶反手。
謂孟子時也。語類,問:‘“以齊王猶反手”,不知置周王於何地?’朱子曰:‘孟子時,天命人心已離矣。’
文王何可當也?
諺解從退溪説,以文王不能當殷之意釋之。愚意以為文王之德,後人不能當也。蓋此因上文‘文王不足法’之問而答之也。
志壹動氣,氣壹動志。
皆兼善惡言之。‘氣壹動志’,如‘飲食男女’之類,亦是也。
‘無是餒’,‘不慊於心,餒矣’,小注饒氏曰:‘“無是餒也”,是無氣則道義餒。“行有不慊則餒”,是無道義則氣餒。所指不同。’
饒氏説與集注不同。又大全朱子曰:‘是乃浩然之氣也,餒則形體餒也。如人久不食,則形體飢乏而餒矣。’
善為説辭、善言德行。
説辭,辭命,屬‘知言’。善言德行,屬‘浩然之氣’。
‘昔者竊聞’,注:‘但未廣耳。’
他本‘廣’下有‘大’字。
伯夷、伊尹何如?
問二聖高下何如,欲以微觀孟子‘所安’之意。今人直以‘何如於夫子’解之,未妥。
曰:‘不同道。’
亦舉二聖不同處,微見其病乎偏。而仍言願學孔子之全,則其不安於二子之意見矣。
知皆擴而充之。
退溪解:知而擴充。○按:‘知’字當釋於‘充’之下。栗谷云:‘退溪解恐非,此乃只知之而已,時未擴充也。惟知之,則如火始然,如泉始達。至其下苟能充之,然後始是擴充時也。苟如退溪説,則是既已充之矣,不但如火始然、泉始達也。’○語類曰:‘“知”字只帶擴充説,“知皆擴而充之”與“苟能充之”句相應。’又曰:‘“知皆擴而充之”與“於止知其所止”語意略同。’又曰‘方且是知得如此。至説到“苟能充之”,即説充字。蓋“知”字與“始然、始達”字相應,充字與“保四海”相應。才知得便自不能已,若火始然’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