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热recurrent fever发热的一种热型。体温曲线表现为体温上升持续数日,又转入数日的常温期,尔后又升高,持续数日再转入正常,如此反复交替。与间歇热相比,其特点是发热期和常温期都较长,约5~8天。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系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可分两类,由虱为媒介传播引起者称流行性回归热,由蜱(壁虱)为媒介传播者称地方性(蜱型)回归热。前者人为传染源,四季均可发生;后者鼠类为传染源,鼠类繁殖旺盛季节多发。病原体在血液内繁殖,亦可进入肝、脾、脑、骨髓等组织中隐匿繁殖,可破坏红细胞、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临床表现,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头痛、全身痛、恶心、呕吐、粘膜及皮肤充血及粘膜出血,神经症状等;6~7日后体温骤降,全身症状随之消失,进入间歇期;约6~7日后再度发作(回归),如此反复2~5次后而愈。青霉素对本病有特效。 回归热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人或鼠类为传染源,分虱传和蜱传两种类型。临床特征为急起急退的高热及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半数以上病人肝脾肿大,重症有黄疸和出血倾向,3—13日后体温骤降,进入无热期约5—9日,二期交替出现,反复发作,发热期历时缩短,无热期延长。四环素类抗菌素最有效。预防以灭虱、灭鼠、防蜱为主。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是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分❶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病人为传染源,体虱为媒介; ❷蜱传回归热(地方性“蜱型”回归热),鼠类、病人为传染源,蜱为媒介。临床特点为阵发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重症可出现黄疸与出血倾向。发作期与间歇期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回归。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为特效药物。预防应灭虱、灭鼠、防蜱叮咬。 回归热 回归热回归热是由回归热螺旋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分为流行性与地方性两类。回归热螺旋体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变异,因而有许多变种,但在形态上无法区分。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而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较佳。螺旋体的抗原结构对于其所处的环境有高度适应性; 当患者体内出现对抗螺旋体的抗体时,就会促使其抗原结构发生变异。流行性(虱传)回归热的传播媒介为人虱,主要是体虱,头虱也可作为媒介,阴虱则不能传播。人虱在吸入回归热患者血液后,血液中的螺旋体穿过其肠壁进入血淋巴,经5~7天繁殖后播散至体腔的所有部分,但并不侵入虱体组织,虱粪中亦无螺旋体存在。虱的叮咬或与虱粪的接触均不能使人体受染,只有在虱体被压破而漏出的血淋巴与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时,螺旋体才能通过皮肤(或粘膜)创面侵入人体。受染虱的传染性可保持终生,但不能将螺旋体传代。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本病无明显地区性,在战争条件下易于发生,甚至可发生较大规模的流行。流行多发生于虱类孳生的冬春季,而夏季则仅有散发病例。当本病与流行性斑疹伤寒同时流行时,有时本病患者亦可伴发斑疹伤寒。 地方(蜱传)回归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严格的地区性,主要分布于北非、南亚与中亚细亚等地区,与中国毗邻的印度、阿富汗与苏联的塔吉克等地区均有发现。国内见于新疆喀什等地区。本病的传染源是某些哺乳动物,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媒介为软蜱。在蜱叮咬本病宿主动物后,螺旋体随吸入的血液进入蜱体,以后进入血淋巴与各脏器内繁殖。经3~10天,螺旋体出现于涎腺、基节腺、卵巢与体腔液中。当感染蜱叮咬健康人时,即可通过涎液将螺旋体注入人体。由于螺旋体对卵巢的侵犯,蜱的传染性可以经卵传代。在疫区内的山洞、窑洞、破庙和居民住房中均有软蜱存在。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但疫区内的居民多有程度不等的免疫性。初到疫区的部队在借住民房或因避雨等进入窑洞时,可被蜱叮咬而受染。本病多见于软蜱频繁活动的夏季而少见于严冬。新疆喀什地区的病例多发生于4~8月,在寒冷的季节,当室温达到一定的高度时,蜱也能照常活动和吸血,因此仍可能出现个别散发病例。 流行性和地方性回归热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人在受染后,经过1周左右的潜伏期可突然发生畏寒、寒战,随即发热,体温可迅速升至40℃左右,伴有剧烈的头痛、全身关节痛及肌肉酸痛;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发热多呈弛张型,也可为间歇或持续发热。高热时病员常呈昏睡状,时有谵妄,有持续的寒冷感,即使高热时亦然。肌肉乏力显著,常感眼痛,伴有烧灼感及羞明,结合膜充血,鼻衄时见。心搏和呼吸随体温升高而加速。常有咳嗽,肺部可听到罗音。常有腹痛,多伴有压痛。约半数患者有肝脾肿大,并常伴有压痛。少数可出现黄疸。有些患者可出现颈项强直,部分可伴有阳性克氏征。经过约6天左右的发热期后,由于机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血液中螺旋体可被大量消灭,此时患者大汗淋漓,体温急骤下降,常于数小时内降至常温或常温以下; 在这一过程中常可发生虚脱。大多数病员经一周左右的无热期后可复发,这是因为少数藏于脏器中的螺旋体未被消灭,并由于螺旋体抗原结构的变异而形成变异株; 机体原先产生的免疫力对其失去作用,因此螺旋体又可在大量繁殖后再度侵入血流而引起复发。复发时起病突然,发热等症状重新出现,以后又骤然退热,如此循环往复。未经彻底治愈者可复发多次,每次复发的临床表现均较前一次为轻,表明机体已具备了一定的免疫能力。每次发热期亦较前缩短,而无热期则较前延长。多数虱传回归热患者仅复发一次,部分可复发两次,超过两次者不多见。蜱传者平均复发次数为3次。本病可并发肺炎、肾炎、神经炎及虹膜炎等,其中以并发肺炎最为严重。 回归热的主要诊断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❶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在冬春季节有回归热流行时,有与本病患者密切接触史或带虱和被虱叮咬史的发热患者,均应考虑到有患流行性回归热的可能。气候温暖的季节,在疫区有被蜱叮咬史的发热患者,应考虑地方性回归热,对部队后送的发热者应以疑似病例对待。 ❷血涂片染色镜检,若见到长7 ~20nm、宽0.3~0.4nm、有5 ~10个疏螺旋、呈红色或紫红色的螺旋体,回归热的诊断即可确立。或作血滴暗视野检查,阳性率较高。流行性回归热患者血液中的螺旋体在发热期较易找到,而在无热期则很难查到。地方性回归热患者血液中的螺旋体在无热期也易找到。对确诊或疑为回归热的应及时予以处理。流行性回归热的唯一传染源是该病患者,因此及时隔离和彻底卫生整顿有助于控制本病的传播和流行。地方性回归热患者虽可能成为媒介蜱的感染来源,但人与人之间不发生传播,因而无须隔离。多种抗生素对回归热均能奏效。常用药物为青霉素G,但青霉素G对地方性回归热可能无效,可改用四环素(每日1~2g)或强力霉素(每日200mg)。应用抗生素后,有些回归热患者可出现赫氏反应,表现为寒战、发热、血压降低等。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应予注意。静脉滴注平衡盐液或生理盐水有助于维持血压。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防止赫氏反应无明显作用,一般不宜应用。流行性回归热的预防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同。战时部队对地方性回归热的预防主要在于防蜱叮咬。 ☚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回归热 回归热回归热系回归热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发热期与间歇期交替出现。根据传播媒介不同可分为虱传回归热及蜱传回归热两类。 回归热螺旋体,亦称包柔螺旋体,系螺旋体属中一类。与其他螺旋体不同,易被苯胺染色,革兰染色阴性,用瑞氏或姬姆萨染色,呈红色或紫红色。长7~30μm,宽0.3~0.5μm。螺旋粗大而疏松,有3~10个,排列不规则。螺旋体在发热期出现于周围血液中,用暗视野检查,可见灵活的螺旋体活动。螺旋体在含有血液、腹水或肾组织碎片的培养基中,微需氧条件下,放置37℃培养2~3日后可以生长,但不易传代保存。取患者血液接种小鼠腹腔内,或接种于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较好。螺旋体除含有特异性抗原外,尚与其他微生物有共同抗原,故受染动物血清除有特异性补体结合反应外,亦可与变形杆菌OXK起阳性凝集反应,其阳性效价可⪖1:100,少数病人(5~10%)也可短暂出现华氏及康氏的假阳性反应。本螺旋体易产生变异。不同菌株的抗原性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患者不同发热期中所分离出的菌株抗原性就有差异。对寒冷抵抗力较强,如在凝固血块中,于室温只能生存6日,于0℃可生存100日。对普通消毒剂和热均较敏感。 回归热螺旋体又分虱传回归热螺旋体与蜱传回归热螺旋体两类,此两类的生物学特性相同,但在抗原结构上存在差异,相互间无交叉免疫。这两种螺旋体分别引起虱传回归热与蜱传回归热,它们在临床上的差别不大。一般蜱传回归热症状较轻。 ☚ 钩端螺旋体病 虱传回归热 ☛ 回归热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即“再发热”。除系临床的一种热型外,也是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特点有全身肌肉酸痛伴急起急退的发热、肝脾肿大、黄疸和出血倾血,且上述表现可一次或反复出现。 ☚ 再发热 双峰热 ☛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