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回归教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回归教育huíguījiàoyù把对人的教育分散在人的一生中分次进行,并使教育和劳动相互交替的一种周期循环型的教育模式。 回归教育huíguī jiàoyù指分散在人生各个阶段进行的循环交替的教育。例如:“‘回归教育’已在西方一些国家实行,并受到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的普遍欢迎。它不但满足了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而且适应了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需要。”(《青年知识报》1991.8.21) 回归教育huíɡuījiàoyù把对人的教育分散在人的一生中分次进行,并使教育和劳动相互交替的一种周期循环型的教育模式。 回归教育又称“终身教育”。工作和学习互相交替,反复进行的终身教育制度。这种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已在欧洲出现。1969年5月由瑞典教育部长帕尔梅,在巴黎举行的欧洲教育部长会议上最早提出。他主张一个人一生应成为学习和工作交替的过程,在从事一项工作后,有再受教育的机会,即形成教育——工作(或生产)——教育——工作(或生产)的循环教育模式,以代替传统的连续教育模式。进入70年代后,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教育研究和革新中心发表一系列研究报告,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概念和政策建议。随之,由瑞典、美国最先施行。这种制度的优点是: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有利于青壮年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回归教育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制度。瑞典在1968年的高等教育改革讨论中提出了这一思想。经互会是积极支持的主要国际组织。首先由瑞典、法国、南斯拉夫3国共同研究制定回归教育战略。1970年3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首次会议。1971年,在南斯拉夫召开第2次会议,与会国增加了挪威、德国、荷兰、英国和美国。1973年在美国召开第3次会议。1975年举行的欧洲各国教育部长会议专门讨论了回归教育的实施问题。197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正式文件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概念的基本原理。 回归教育 回归教育Huigui jiaoyu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教育理论及教育制度。它是把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以后的一切都包括在内的教育战略。它以回归的方式,即教育和劳动(也包括业余其它活动和老年生活等)交互进行的方式,把教育分散在个人的一生中。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瑞典教育部长帕尔梅1967年5月在巴黎举行的欧洲教育部长会议上提出的。1973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P)在《回归教育——为终身学习的战略》一书中提出回归教育的目标是要打破连续的传统教育模式。传统的学校教育认为学生中途辍学是不正常的,而回归教育则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离开学校,通过就业、社会活动、旅游等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再返回学校学习便会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效果。提出建立教育——劳动——教育——劳动的循环制度。这种劳动与教育的交替,直到退休。教育还可与老年活动交互进行,直至终生。回归教育理论和制度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同终身教育一样,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进步要求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适应它。同时它可以弥补传统的学校连续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践、学生厌学等缺陷,减轻在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校系统的升学压力。对在职工作人员来说,回归教育能及时对他们进行知识更新和补缺,节约教育开支。回归教育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选择、兴趣、职业、社会经济状况等在人的一生中都能进行的灵活的、有效的教育,它消除了青少年的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过去泾渭分明的界线。70年代西方回归教育的倡导国还有美国、法国、南斯拉夫、荷兰、英国等。 ☚ 视听教育 补偿教育 ☛ 回归教育基础教育后的一切教育。1969年5月,瑞典教育部长帕尔梅首次提出。后成为国际教育思潮。主张把教育分散于人的一生,与劳动交替进行,打破了连续性的学校教育方式。 回归教育 回归教育回归教育,也称教育回归化。是指把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以后的一切教育都包括在内的教育战略。它的基本特征在于,以回归的方式,即教育和劳动(也包括业余的其他活动和老年生活等)交互进行的方式,把教育分散在个人的一生。这种教育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出现。1969年5月,瑞典教育部长帕尔梅在巴黎一次欧洲教育部长会议上首次使用回归教育这一术语。回归教育从教育实践到形成理论形态的主要标志是1973年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的《回归教育——终身教育的战略》一书开始的。80年代以来,回归教育向多元化发展,目标是建立一种教育→劳动→教育→劳动的循环模式。回归教育具有多种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效能,它可以满足在职人员的学习需要,及时做到知识补缺或更新,又可减少结构性失业;可以减少教育投资和升学压力;可提高教育质量、又可促使学校朝着实用方向发展。回归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摆脱教育危机的战略,是围绕劳动力供求而产生的经济战略。这种理论对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终身教育 社区教育 ☛ 回归教育 回归教育亦称“教育回归化”,指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 使成年人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又有第二次、第三次受教育的机会,使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直至终生的一种教育理论。1969年由瑞典教育部长帕尔梅提出。回归教育有二项重要作用,一是提供变革现行教育体制的教育战略,把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延伸至个人的终身;二是为终身教育组织化提供框架结构。回归教育的核心是建立教育——劳动——教育——劳动的循环模式。这样能满足在职人员继续学习的需要,及时做到知识补缺和更新,减少学生大幅度升学所造成的压力,节省教育开支,有助于专业对口,学用一致。回归教育问世后,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如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教育的断续和连续的利弊,教育权利上的平等和不平等,教育经费的投放阶段等。 ☚ 同类意识 早稻田大学坪内博士纪念戏剧博物馆 ☛ 回归教育已经接受过学校正规教育的人,在参加一定时期的工作以后,又回归学校接受再教育。传统教育思想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儿童期、受教育期、劳动期和退休期。回归教育理论则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可能性,不应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分散在整个一生,并且要使教育和劳动相互交替进行,传统的“连贯型”教育模式要改变成“周期循环型”模式。回归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最早产生于瑞典,后流行于欧美和其他国家。1973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属的教育研究中心专门出版了《回归教育——终身教育的战略》一书,其政策主张是:一方面改革脱离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现行教育制度,调整教育的机构和内容,使其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改革劳动制度,为就业人员提供教育假期,并改革职务结构和工资结构,使之适应在职人员的定期进修。目前,这一政策主张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 回归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