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计划经济国家第三次改革浪潮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以来,计划经济国家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成为第三次改革浪潮中最突出的代表。1976年,中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思想的束缚,确立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迅速发展到城市,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东欧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也都比较深入地进行了改革,其中以匈牙利成绩较为显著。但由于世界市场的剧烈波动诱发了经济体制中存在的矛盾,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经济中也出现困难并孕育着“滞胀”、危机。但继续改革或者说重新设想和推进改革被两国政府视为唯一出路。匈牙利1980年推出竞争价格制度,1983年在建筑业实行投标招标办法;试行股份制,鼓励从事第二职业和发展私人经济;公布和实施了企业破产法;1987年全面进行银行信贷制度改革,分离了银行的职能。南斯拉夫由于经济形势严峻,并且认识很不统一,实际改革的步伐相对缓慢,但在进一步放开价格管制、鼓励竞争、实行破产制度方面还是采取了许多措施。原来动作较小的保加利亚也于1978年着手改革试验,1982年开始全面推广新经济体制,在许多方面与第二次浪潮中多数国家的改革内容大致相同,但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突破,如强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全面发展商品货币关系。1985年之后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自治原则,给经济组织以自主决策、自我发展的权力;确定在国营经济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家不再下达指令性指标,国家任务通过对话协商和订货完成;改革价格体制,分离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鼓励按股份制原则组建新的商业银行。而在改革中曲折和动乱频发的波兰,加速了改革的步伐。在局势稍为稳定的时候,波兰当局推出了全面改革的第一阶段措施,波兰理论界酝酿30年之久的彻底改革在国内危机持续、西方经济制裁的条件下迈出了艰难的一步,除了公开明确企业自治与企业自主、自负盈亏并重之外,波兰在经济体制方面的变化与匈牙利接近。苏联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缓慢发展阶段,处于停滞时期。戈尔巴乔夫(Gorbachef,Mikhail Sergeyevich,1931— )当政后,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但思想认识和理论把握出现急躁、矛盾和偏差,既要加速发展,改革措施又不到位、不配套。主持改革的领导人和经济学家一方面要求企业自主、自治,强调经济核算,但同时要求企业的活动建立在国家计划的基础上。这种改革不仅没能增强经济活力,反而加深了地区和部门的分割,使经济形势恶化。戈尔巴乔夫急于另找捷径,于是把改革引向政治体制。 第三次改革浪潮虽然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但各国的改革大都处于新旧体制转换的过渡时期,改革中面临的难题相当多,新旧体制在转换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摩擦和矛盾,改革难度的增加向改革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利益阶层的发育也对改革的走向产生着影响。各国的改革面临着不同的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