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水旱轮作制
广西对春暖迟、秋寒早的双季稻田、用水困难的稻田、或漏水、漏肥的沙漏田采用水旱轮作,效果很好。
(1) 玉米水稻轮作。50年代桂西、桂中的石山地区,曾将水利条件较好的水田改种双季稻,但到了大面积推广时,由于春暖迟,秋寒早,或劳动力不足,赶不上季节;有的不如一季中稻。靖西县经过试验以后,率先实行早玉米晚水稻的轮作制,增产在20%—60%之间。在70年代中期,调整种植制度,不少地县因地制宜推广了这一经验。80年代推广了4万公顷左右。
(2) 花生水稻轮作。桂南、桂东南、桂中沿河、沿海一带的沙土田农民早有花生水稻轮作习惯,在推广单改双中曾被“双季稻”所取代,经济效益不理想。以后在农作物结构调整中,又恢复了花生晚稻轮作制。合浦县、玉林市和南宁市郊区沙土田改制后,每亩稻谷不减或少减,但多得100公斤花生,而产值要增加80%以上。80年代广西推广3万公顷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