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病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病害

1.病害

主要病害有小麦锈病、白秆病、腥黑穗病、青稞条纹病、马铃薯环腐病等。
(1)小麦腥黑穗病。青海农民俗称“灰穗”。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生较重,一般发病率为10%~30%,最高达70%,1951年开始推广赛力散拌种和田间拔除病穗,1952年防治面积3.34万公顷,拔除病穗6.1万千克,1953年拌种面积3.81万公顷。1958年拌种防治面积达20.11万公顷。经过连续9年大面积防治和推广抗病品种,大部分地区发病率降至1%以下,年减少粮食损失约2万吨。80年代初,采用多菌灵、五氯硝基苯等进行拌种防治。此后,发病面积逐年减少,1985年发病面积1.45万公顷,到1997年发病面积降至0.47万公顷,防治0.27万公顷。
(2)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主要有条锈病和秆锈病两种。青海省曾于1954年秆锈病大流行,发病率50%以上,重者达100%。每公顷减产375~900千克。1956年条锈病发生,减少产量10%~40%。1982—1985年条锈病连续流行,1985年全省发生面积11.8万公顷,损失小麦约2.5万吨。防治措施主要靠采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及药剂防治。1984年引进粉锈宁进行试验,1985年推广1.27万公顷,防治效果达85%。进入90年代小麦锈病在局部地区仍有发生。
(3)小麦白秆病。1969年在湟源县春小麦品种欧柔上首次发现。到1976年,湟源县小麦发病面积占播种面积的52.40%,田间发病率20%~100%,损失小麦0.35万吨。互助、大通、湟中、化隆等县也有发生,全省发生面积2.25万公顷。1977年采用托布津、多菌灵、福美砷等药剂拌种,防治效果在80%以上,当年防治4.2万公顷,减少损失1.2万吨。1980年以后逐渐得到控制,1985年全省发生面积仅0.94万公顷。1995年以后呈回升态势,1997年发病面积4.2万公顷。
(4)马铃薯环腐病。1959年从东北调种传入青海省。1965年在西宁郊区造成严重危害,减产56%。1969年全省因该病危害,马铃薯种植面积减少11.5%,总产下降49.5%。1970年民和县因环腐病损失2.73万吨。由于推广整薯播种,药剂拌种,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选无病株留种和80年代中期以后推广马铃薯脱毒技术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该病已基本得到控制。1997年全省发病面积0.89万公顷,防治0.18万公顷。

☚ (一)农作物病虫草鼠害   2.虫害 ☛
000257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