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细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细缊 亦称“氤氲”。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絪本又作氤,缊本又作氲。”唐孔颖达《周易正义》疏:“云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高亨《周易大传注》:“絪缊借为氤氲。” 在中国哲学典籍中,最早提出“絪缊”范畴的是《周易·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后来诸家对“絪缊”的解释略有差异。孔颖达疏:“絪缊,相著附之义”(《周易正义》卷八),程颐《语录》:“絪缊,阴阳之感”(《二程全集》第十五),朱熹《周易本义》:“絪缊,交密之状”,《周易姚氏学》:“絪缊,言其周密相包裹也”,旧《辞海》:“絪缊,天地合气也”,高亨《周易大传注》:“絪缊……,阴阳二气交融也”,新《辞海》:“絪缊,万物由相互作用而变化生长之意”、“在张载和王夫之的哲学中,絪缊词,被用来形容宙宇实体‘气’的运动状态”。 “絪缊”这一古代哲学范畴,随著古代哲学的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涵义。 《周易.系辞下》的“絪缊”指阴阳二气交融甚密之意。张载自然观中的“絪缊”除指阴阳二气交融之外,更指宇宙二端、天地之气运动变化的状态。他在《正蒙·太和》中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 ”(《正蒙·太知》)其中,“絪缊相揉”指二气相互揉擦,已超出交融之意,而“絪缊二端”已有本体之意,所以才有“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结论。在王夫之的哲学中,除其《周易外传》、《周易内传》有对“絪缊”的解释外,仅《张子正蒙注》一书就有30处提到“絪缊”这个范畴。他认为“絪缊”是宇宙的本原或本体,“絪缊,太和未分之本然”,“散而归于太虚,复其絪缊之本体”。这个本体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阴阳未分,二气合,絪缊太和之其体,非目力所及,不可得而见也”。 这个本体又是发展变化的始基,“絪缊不息,为敦化之本”,“太和絪缊之气,屈伸而成万化”。王夫之已经从宇宙本体、自然规律等方面运用“絪缊”这一范畴,远远超过了二气交融或事物运动状态的解释。在王夫之的哲学体系中,“絪缊”很似西方的以太说,或星云说,是一种对宇宙形成较科学的设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