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宗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宗沐 【生卒】:1523—1591 【介绍】: 明学者。 字新甫,号敬所,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授刑部主事,既而久历藩臬,精于吏治。 政治思想以儒家“为政以德”为中心。任山西右布政使时,上疏请缓逋赋,指出:“饥民相聚为盗,招之不可,势必扑杀。小则支库金,大则请内帑。与其发帑以赏杀盗之人,孰若发帑使不为盗?”(《明史·王宗沐传》)任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时,极陈运军之苦,请亟优恤,力修漕政,并恢复海运。 后官至刑部左侍郎,奉敕阅视宣、大、山西诸镇边务。万历九年(1581)以京察拾遗罢官。 死后赠刑部尚书,追谥襄裕。原习程朱体系理学,后师事欧阳德,归入王门心学体系。在本体论方面,认为“心”是宇宙本原,“心本生道,常应乃其体段,而物无自性,待心而后周流。心之所著为物,心有正邪,物无拣择,此阳明先生格物之旨所以异于先儒者。 (《与陈明水》)其宇宙论则表现出佛、道之影响,稍异于王学,认为宇宙始于无而归于无。“有心则阴,而无心则阳;有息则阴,而无息则阳也;有有则阴,而无无则阳也。始于无心,继于不息,极于无无,而天地之德备矣。”(《寿龙溪序》)对心学理论核心——“致良知”的理解是:“所谓良知者,在天为不已之命,而在人为不息之体,即孔氏之仁也。学以求其不息而已。”(《明儒学案》)在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知行观上,重“德性”而轻“见闻”:“道之简易,不待于外袭,而心之本体,不萌于闻见,是孔门之的传,而吾儒之上乘也。然理合内外,事无精粗,所恶于闻见者,以其溺心于斗靡侈观,而不知有融会归一之地。故凡君子之学,不溺于闻见。不离于闻见,而将以反约”(《朱子私抄序》)。对“格物”的见解异于心学正宗而类程朱一派。 在对“格物之格为格之使去之意”的命题进行责难时指出:“无物不有者,道之体也;无物不包涵者,心之体也;以一贯万物者,圣人之学也;遍周法界者,佛之旨也。且格去外物,以求致知,则知无所丽。 ”(《与裘鲁江》)即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物是道、心、知的存在形式,是同一的,以心物对峙的提法是错误的。尽管此时期的心学已日益流于禅学化,但他仍欲辨儒、释、道之分别,称:“佛氏专于内,俗学驰于外,圣人则合内外而一之。”(《明儒学案》)黄宗羲讥其以释氏之见而辨儒、释之分是徒劳无益的。著作有《敬所文集》30卷、《海运志》2卷、《海运详考》1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