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形而上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形而上学xíng ér shàng xué❶ 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1931年《英汉对照百科名汇》:“Metaphysics,形而上学;玄学。”1931年严复《穆勒名学·译名表》:“Metaphysics,按即玄学,亦称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同义】总目录 形而上学玄学 玄学/脑学/论理学/辨学 ☚ 泰一 玄学 ☛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原意是“物理学之后”的意思,指研究超经验、超有形之上的对象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形而上学既可以同唯物主义结合,又可同唯心主义结合,在本质上它同唯心主义有着密切联系。 ☚ 有序和无序 真理 ☛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著。西方哲学史上第1部研究哲学问题名著。讨论的主要是实体。公元前1世纪经吕克昂学园11代传人安德罗尼柯整理而成。共14卷。各卷形成时间可能相差20年。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xing’ershangxue指同辩证法相对立的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是用孤立的、片面的和静止的观点去看世界。 ☚ 辩证法 机械论 ☛ 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代表作。原名为ta meta ta physica(拉丁文meta physica),意译“在物理学之后”。共14卷,集为一册。由公元前1世纪吕克昂学校的继承人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 Rhodius,约前1世纪)整理出版。因他把这些论及事物本性或本质的著作放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故名。其内容大体相当于我国古代所说的“道”。传入我国时,根据《易经·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一句,译成“形而上学”。书中探讨了哲学对象和研究范围(卷2、3、4、6);对一些哲学术语作了释义(卷5);分析批判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思想,特别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卷1、13、14);阐明了他的实体、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的理论以及第一推动力学说(卷7、8、9、12)等。是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重要典籍。 形而上学源出拉丁文metaphysica,意指“在物理学之后”。它的来源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纂者把其中的哲学学说放到了物理学之后,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所谓形而上学指的是研究经验范围以外的问题(神灵、意志、自由等)那部分哲学。中文译为“形而上学”是因中国古代《易·系辞上》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之说。它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其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的矛盾和质变,主张外因论。这种思想在古代已产生。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宣扬的永恒“和谐”,巴门尼德主张唯一不动的“存在”,中国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等,它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前半期的欧洲。当时自然科学发展到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这种做法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把事物看成永恒不变的东西。这种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成了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后因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创立,从而结束了它在哲学中的统治地位。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原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书名,意即在“物理学之后”,专门论述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原因。从13世纪起引伸为哲学术语,指研究感官不可达到的东西即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其研究对象是神、灵魂和意志自由等。从黑格尔开始,赋予形而上学以新义,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互不联系的和永远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没有质变和发展;否认事物本身存在着矛盾,认为事物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外部,在于外力的作用;它只看到单个事物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看不到事物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而上学既可以和唯物主义相联系,也可以和唯心主义相联系,因此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常常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唯心主义的表现也很多,如看问题孤立、片面,把事物看得僵死不变,只看局部不看整体,或者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等。老年人更要注意克服形而上学的消极影响,自觉地用辩证法思想武装自己。 ☚ 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 ☛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1) 指一种研究超经验的对象的哲学。最初是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部书的中译名。这本书是研究事物的本质以及精神、灵魂、意志、自由等这些超感性的东西。当亚里士多德的后继者编纂其著作时,把这部著作编排在研究自然现象等可感事物的著作之后,被命名为《物理学之后》。它的中译,有人也将其译为 “玄学”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所研究的对象与其相近); 近代严复根据中国古代《易经·系辞》 中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的说法,将其译为《形而上学》。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曾用这种方式的学说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现代西方某些主观唯心主者常用 “形而上学” 攻击唯物主义,歪曲和污蔑唯物主义物质观和辩证发展观是感觉经验的虚构。(2) 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专作反辩证法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吸收了黑格尔这一思想,彻底揭露了形而上学的本质。它的基本特征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恒不变的。它认为,如果事物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性是引起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这种观点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以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变的现象,发展到极端就会导致唯心主义。这种思想在古代就产生了,在欧洲特别流行于十五世纪后半叶到十八世纪。参见 “两种宇宙观”。 ☚ 唯物辩证法 机械论 ☛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在欧洲哲学史上有两种涵义:(一)指研究感官所不能达到的、超经验的、超有形体之外(之上)的对象的哲学。“形而上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物理学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生著作很多,他死后,其事业继承人安德洛尼可编纂亚氏全集时,将那些讲具体自然现象的著作归为一类,称作《物理学》;将那些研究事物的抽象性质、神、灵魂、意志自由等的著作列为一类,放在“物理学”后面,称为《物理学之后》或《后物理学》。由于这类著作研究的对象——事物性质、神、灵魂等具有超感觉、超经验的性质,因此,当此书于近代介绍到中国来时,有人就借用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将它译为“玄学”,意即很玄妙的学问。后来,严复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与“物理学之后”意义相近,将它译为“形而上学”。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西方哲学中,特别是在古代,“形而上学”泛指研究超经验、超有形体之上的对象的学说,是哲学的别名。迄今在西方哲学中仍保留这一涵义。(二)从黑格尔开始,形而上学被作为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方法论。但对它的本质的深刻揭露,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5页)。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互不联系的,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动,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在事物的外部,由外力推动。否认质变,否认矛盾,是形而上学的根本特点。因此,它不能解释事物质的多样性和事物变化发展的深刻内在原因,并最后导致承认上帝存在,陷入唯心主义。 ☚ 两面神思维 形式主义 ☛ 形而上学xing er shang xue【哲学】❶metaphysics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形而上学xínɡ ér shànɡ xué与辩证法相对立的非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彼此孤立,永远不变,否认事物的矛盾。metaphysi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