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指示代词 用于名词前,指示全局中的每一个或每一项。 可指示人、事物、时间等。 ❶ 宋皇瑗围郑师,每日迁舍,垒合,郑师哭。子姚救之,大败。(《左传·哀公九年》)——每日迁舍:每天迁移驻地。 垒合:营垒相连合围。 ❷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句义: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询问。 ❸ 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句义:掌管政事之人,〔要让〕每个人都高兴满意,时间也就不够了。 ❹ 吴兴人章苟者,五月中,于田中耕,以饭置菰里,每晚取食,饭亦已尽。如此非一。(《搜神后记·斫雷公》)——菰(gū):茭白。 如此非一:像这种情况不止一次。 ❺ 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杜工部集·蕃剑》)❻ 谢朓每篇堪讽咏,冯唐已老听吹嘘。(《杜工部集·寄岑嘉州》)——堪:可。 讽咏:诵读吟咏。吹嘘:替人说好话,宣扬。 副词 一、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的多次施行或情况的重复出现。义即“每次”。 ❶ 子南之子弃疾为王御士,王每见之必泣。(《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御士:驾车之人。 ❷ 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韩非子·内储说下》)❸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 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微少时:年轻尚未出名时。数(shuò):多次,常常常。 祠:祭祀。 ❹ 蒙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疏。(《三国志·吴书·吕蒙传》)——陈:陈述,汇报。 口占:口头说。笺疏:这里指上奏给皇帝的书信。 ❺ 子每出猎未反,母辄门外望之。 (《述异记·白狗》)——反:返。辄:总是。 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右丞集·九月九日忆山东诸兄弟》)——倍:更加,格外。 ❼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邱。 (《杜工部集·解闷十二首》之二)——辞:别。 故邱:故乡。 ❽ 为爱松声听不足,每逢松树遂忘还。(《全唐诗·皎然:戏题松树》——为:因为。 二、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经常出现。义即“经常”、“常常”、“往往”。“每每”义同。 ❶ 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偟不能去。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史记·刺客列传》)——久之:过了很长时间。 傍偟:即“彷徨”,徘徊。 ❷ 中兴初,郭璞每自为卦,知其凶终。(《搜神后记·郭璞预属》)——每自为卦:常常自己为自己占卜算卦。 ❸ 孤以常才,谬为尊先君所见称,每自恐有累大人水镜之明。 (《晋书·秃发傉檀载记》)——常才:一般的才能。谬:自谦之辞,承蒙。 有累:连累,有害。水镜之明:像水和镜子一样清澈透明,这里指人有识见之明。 ❹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杜工部集·秋兴》)——京华:指当时首都长安。 ❺ 至正丙申间,避地云间,每谈朝廷典故,因及此。(《南村辍耕录·端本堂》)——至正:元顺帝年号,即公元1341年。 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陶渊明集·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