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及其理念论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出身雅典贵族家庭,青年时代就参加苏格拉底集团,跟随苏格拉底8年,是其晚年最得意的门徒。苏格拉底被处死后,逃离雅典。先后到麦加拉、埃及和意大利南部,研究过爱利亚学派和毕达哥拉斯派的哲学。40岁左右回到雅典,在阿卡德米花园开办学校,致力于教学和哲学著述,一直到死。他一生中三次到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邦,企图在那里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均以失败告终。柏拉图一生著作都是以对话体写成的,有30多篇。重要的有《美诺篇》、《会饮篇》、《国家篇》、《斐多篇》、《泰阿泰德篇》、《巴门尼德篇》、《法律篇》、《蒂迈欧篇》等。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具体的个别事物,如桌子、床、美的东西构成“感性世界”;个别事物的理念,如桌子的理念,床的理念,美的东西的理念构成“理念世界”。可见,他所谓理念是由各类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类概念。他认为,具体事物是变动不居的,因此不真实;只有理念才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实体。理念(一般)独立于、先于具体事物(个别),是客观独立的存在,是具体事物的“原型”,而具体事物则是理念的“摹本”。每个具体事物正是由于“公有”这类事物的理念,才成为这种事物。变幻不实的“感性世界”是由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派生的。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理念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割裂了个别和一般,并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柏拉图晚年对其“理念论”做过一些修改。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是分等级的,由低到高的次序是:具体事物理念、数学理念、艺术和道德的理念,最高的理念是善的理念。每一理念构成同类事物追求的目的,一切事物都追求一个共同的目的即善的理念。他说这种理念是创造和维持一切的力量。他宣称,世界是神按照“善”的理念创造出来的。他反对用物质具体形态解释世界生成的自然哲学家,主张惩罚他们。
柏拉图的认识论即唯心主义的“回忆说”,主张真正的知识是对灵魂固有的理念知识的回忆。
柏拉图在政治上,提出建立“理想国”的主张,他所谓“理想国”不过是贵族奴隶主专制制度的理想化。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具体事物的摹本,而具体事物是理念的摹本,所以艺术作品是“摹本的摹本”。真正的美是美的理念,并非艺术作品能描述的。因此柏拉图蔑视艺术。在他的“理想国”里,只有一种艺术即颂神的赞歌。
柏拉图认为,教育应由国家办,目的是培养统治者。他主张从统治阶级的子弟中选取优秀青少年加以教育,初等教育是音乐、体育等,高等教育从数学、天文学入门,最后以辩证法完成。学完哲学以后,他们就可以去统治国家了。
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发展的顶峰,对后来西方唯心主义、经院哲学的影响极大,所以,列宁把唯心主义发展的路线称为“柏拉图路线”。而把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称为“德谟克利特路线”与“柏拉图路线”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