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柏拉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柏拉图前42—前348Plato

柏拉图


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生于雅典大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爱好体操、音乐和文学。十八岁曾应征入伍。公元前407年拜苏格拉底为师。苏格拉底死后,漫游施勒尼、埃及、南意大利、西西里等地,结识毕达哥拉斯派人物,并企图影响叙拉古僭主老狄奥尼索斯实现奴隶主贵族政治。约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办柏拉图学园,主持学园四十年,直到逝世。世称其学派为“学园派”。他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认为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现象世界仅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和摹本,而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故其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论”,对后世西方唯心论的发展影响极大。在政治上,攻击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国家应由三个等级的人组成:第一等级是具有智慧的管理国家的统治者,即哲学家;第二等级是有勇武之德的保卫国家的武士;第三等级是从事生产的供养者,有节制之德。正义是各等级的调和,实现正义是国家的主要职能。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应当由国家来组织,目的主要是培养统治者。并认为青少年受教育的机会应该均等,男女应一律看待。主要著作还有《斐多篇》、《巴门尼德篇》、《智者篇》、《蒂迈欧篇》、《法律篇》等。

柏拉图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苏格拉底之徒,亚里斯多德之师。中年时在雅典开办“学园”,从事讲学和著述。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认为世界有两个: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永恒的、真实的,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虚幻的、无常的,物质是由理念派生的。在政治上,他拥护贵族政治,他理想的“共和国”就是斯巴达。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应当由国家组织,来培养统治者。柏拉图哲学思想对唯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影响极大。列宁把唯心主义发展路线称为“柏拉图路线”。其著作主要有:《理想国》、《法律篇》、《斐多篇》、《智者篇》等。
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Platon

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体育及角力训练,一生热爱体操运动。在体育思想方面,主张以和平方式从事运动,用体操锻炼身体,反对单纯为竞技而获得健康。他猛烈抨击竞技的职业化,尖锐指出职业竞技有碍健康,竞技者沉湎于人为的生活规则中,为增加体重而猛吃猛睡,为夺标而长期只忙于训练,变得无教养,无头脑。他还批评当时市民贪图安逸放弃身体锻炼的行为。他认为理想的教育是用体操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为此草拟一个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计划,在这个计划里,要求7~16岁的少年应接受学校教育。教育内容包括体操与文艺:体操有角力、舞蹈、狩猎、军事项目等;文艺是诵读荷马史诗,学习音乐。认为身体与精神相互影响,道德不良产生于教育不良和身体不健全。提出要为保卫城乡而练就体魄刚健的战士,为造就全面、平衡发展的人而开展健身运动。同时,主张女子应和男子同样受到教育,并进行身体锻炼。

☚ 陆莉   陶奇·卡美廉斯 ☛

柏拉图前427前347Platon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奴隶主贵族政治法律思想家。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 (前469—前399) 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在哲学上主张以 “理念”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在政治上坚持奴隶主贵族立场,坚决反对奴隶主民主政治,并提出了以 《理想国》为代表的治国方案。在法律思想上,早期极为轻视法律的作用,认为治理国家最好的制度是“贤人政治”,即由哲学家允任国王,法只能是抽象的原则,不可能对社会成员作出最适合的规定。晚期著作《法律篇》 中改变了观点,认为人类一定要有法律并遵守法律,承认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著作有:《对话集》、《理想国》、《政治家篇》和《法律篇》。参见 “亚里士多德”、《理想国》、《法律篇》。

柏拉图前427—前347Plato

古希腊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奴隶主贵族思想家,苏格拉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者。原名亚里斯图克勒斯·因额宽、肩阔、胸厚而得绰号“柏拉图”(希腊文“宽阔”)。早年就学于赫拉克利特的弟子克拉提诺斯和阿拉克萨哥拉,20岁时易师苏格拉底。8年后苏格拉底被处死时,他逃出雅典。游历期间研究了数学和毕达戈拉斯哲学。回雅典后在郊外阿卡德里花园办校讲学。该学园一直延续到公元529年。比较集中地反映其伦理思想的著作有《斐多篇》、《菲利布斯篇》、《斐德若篇》、《会饮篇》、《法律篇》、《国家篇》等。柏拉图在唯心主义理念论基础上,把苏格拉底关于善的思想系统化。认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善,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达到“至善”。至善是指在一切具体善之上的最高的绝对的“善的本身”或“善的本体”,即善的理念。他认为,理念世界的各种理念是一个有序的理念等级体系。其中最低层是关于具体事物的理念,上一层是关于数的理念,再上一层是关于艺术和道德的理念,最高一层是关于善的理念。每一层内的若干理念又有由低到高的次序。在道德的理念中,由低到高依次是节制、勇敢、智慧、正义的理念。所以善的理念不仅高于具体事物的知识,而且高于具体道德的知识。它至高无上、绝对无限,所以叫至善。它非人可达而为神所专有,是神创造世界的原型,存在于上帝的头脑中。但较高理念是较低理念追求的目的,至善是全宇宙追求的最高目的。因而至善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人也是有等级的,不同等级人的道德又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因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人的灵魂有最高的理性、其次的意志和再次的情欲之分,它们在人的行为中的职能也不同。社会上有三等人,是神用不同等级的材料构成的:第一等级是极少数最高国家统治者,用黄金造成,职能是管理国家,应以智慧为最高美德;第二等级是军人、武士,用白银造就,职责是保卫国家,应以勇敢为最高美德;第三等级是人数众多的生产者,用铜铁所造,职责是生产社会所需物品,应以节制为最高美德。以上三等级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国家就和谐、正义。他甚至主张在统治者(一、二等级)内部实行“公有共产”制,以维护对广大生产者的统治,实现社会国家的和谐、正义。从而使他的伦理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在道德与利益关系上,他认为快乐与幸福不同:幸福是道德(善);快乐则是肉体感官物欲的满足,不是道德。人生目的是追求善、追求幸福。真正的幸福,是理性悟真返本的精神活动。这种完全排斥物质享受的禁欲主义幸福观,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428或前427年生,曾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7岁进狄奥尼索学校学习,12岁进巴斯特拉体操学校。18岁从体操学校结业,服兵役2年。20~28岁时师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被处死后被迫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40岁回雅典后创办希腊学园,在那里从事学术研究、著述和教学活动达40年,直到去世。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培养了众多学者。前347年病逝。60岁后2赴叙拉古。其著作流传下来的有23篇对话、1篇辩护词、13封信和许多真伪有争议的作品。其哲学基础是理想、意志、灵感3要素及其3种基本道德:贤哲、勇敢、自制。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他的社会政治观点集中体现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

柏拉图Bolatu

(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出身于雅典贵族奴隶主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公元前407年起跟随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9—前399)学习8年,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柏拉图也被迫逃离雅典,曾游历迈加拉、埃及、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等地,走访了几何学家欧几里德,研究了爱利亚派唯心主义哲学和毕达哥拉斯关于数的神秘主义。曾应叙拉古城邦僭主都奥尼西奥斯一世邀请,以其政治理想协助管理城邦,但没有成功。公元前386年在雅典城郊凯菲索区开办“阿加德米学园”(Academy),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学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着重学习柏拉图提出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课程。柏拉图在学园任教长达40年之久,死后,这所学园继续存在至公元529年。柏拉图的著述保存在他的20多篇对话录中,主要有:《申辩篇》、《克利托篇》、《普罗泰戈拉篇》、《法律篇》和《共和国篇》(即“理想国”)等,它集中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政治和教育的理论体系。《理想国》则是他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柏拉图设计了一个实施奴隶制理想社会的教育体制:贵族儿童3~6岁时应送神庙附近的儿童场,由国家指派有修养的保姆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内容为唱歌、游戏、讲故事等;7~16岁,进入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弦琴学校或体操学校),常以学习初步的阅读、书写、计算、音乐为主,也要进行体操、骑马、射箭等体育训练;17~20岁,确定为意志教育阶段,要到青年军事训练团(Ephebia)接受军事教育并继续学习理论知识。学完后大部分就要去从事军人的生涯,只有少部分20~30岁未来的贤哲去接受发展智慧的教育,以便成为哲学家——国家的执政者。柏拉图从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的“理念论”和人分三等的“神造说”出发,强调理性的陶冶和实施不平等的教育,强调不同等级的人安分守己、各行其事,强调国家办理教育以能实现其奴隶制的“理想国”。柏拉图最早指出了教育的重大政治意义。提倡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强调公共学前教育和女子教育,设计了奴隶制等级教育制度,并倡导了“四艺”学科,所有这些对世界教育理论和制度的发展起有较大的影响。

☚ 古代希腊教育   亚里士多德 ☛

柏拉图

柏拉图约前427—前348或约前427前347Bolatu,Plato

古希腊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著名代表。雅典名门贵族后裔,母是梭伦后代。青年时象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得到良好教育,曾从师苏格拉底,思想受其深刻影响。后来到埃及、意大利等地游历考察。返国后于公元前386年在雅典近郊阿卡德米体育场,开办一所学校,边教书,边著书立说约40年。教授哲学、数学、天文学、动植物学等课程。其间两度去西西里,试图在那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未果。去世后葬于自己的学校旁。现存著作30余部,绝大部分以对话体写就。这是西方最早的系统化的思想作品,其哲学观的核心是“理念论”(也有人译作“相”),认为理念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感观世界则是虚幻的。他的政治思想反映在《理想国》一书中,设想哲学家治国,社会不同成员各安其位,国家职能在于实现正义。在《法律篇》中他修正自己的国家观,提出以法治来取代哲学家的政治。

☚ 苏格拉底   亚里斯多德 ☛

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Bolatu,Platon

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出身雅典的名门贵族家庭,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最初对诗艺感兴趣,后来从事哲学研究,并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几次企图在叙拉古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以失败告终。后在雅典城外的阿加德米创办学园,免费授业,吸引了希腊各地很多学者。他著作甚丰,著名的有《美诺篇》、《斐多篇》、《会饮篇》、《费德若篇》、《国家篇》、《巴门尼德篇》、《泰阿泰德篇》、《智者篇》和《蒂迈欧篇》等。他的理论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著作以讨论伦理问题为主,中期着重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建立他的理念论的哲学体系,后期则转向讨论哲学范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事物,不是真实的存在,在这个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是个别事物的来源和根据;个别事物是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和“影子”。在认识论上认为感觉是以个别事物为对象的,因而不可能是真实的知识的泉源;一切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朽灵魂对理念的回忆。提出辩证法就是从低级理念逐步上升到最高理念即善的理念的过程。在美学上,认为艺术作品不过是“摹本的摹本”,纯粹的美是理念,但不能为艺术所表现出来。在政治上,竭力为奴隶制辩护,提出“理想国”的社会蓝图,认为城邦应由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组成,其中统治者作为最高等级和智慧的化身,应该由熟悉哲学的人承担。为了奴隶主阶级的长期利益,统治者之间实行公有制,家庭、婚姻和教育均应由国家来安排,以培养理想的统治者。柏拉图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

柏拉图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约公元前345Bailatu,Platon

古希腊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文艺理论方面,提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模仿说”。
柏拉图以床为例来说明文艺的模仿。他认为床有三种:首先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理念,其次是木匠按这个理念的床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具体的床,最后才是画家按照木匠制作的那个具体的床所画的床。这三种床中只有理念的床是真实的,木匠制造的床是对这一真实的床的模仿,只是这个真实的床的影子,谈不上真实,至于画家画的床,那就是对一个摹本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就更不真实。这样一种“模仿说”认为文艺和真理隔着两层,它否定了客观现实的真实性,也就否定了文艺表现真实、反映真实的可能。根据这样一种认识,柏拉图就贬低文艺的作用,把文艺逐出了他的“理想国”。此外,柏拉图还提出“灵感说”,认为诗人只有在神灵附身,处在迷狂的状态时,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柏拉图的这些理论主要见于他的《文艺对话集》中。

☚ 亚里斯多德   埃斯库罗斯 ☛
柏拉图

柏拉图前427—前347Bailatuplaton

古希腊哲学家。出身于雅典贵族奴隶主家庭。早年学习音乐、诗、绘画和哲学,20~28岁跟随苏格拉底学习。40岁时,在雅典附近的体育馆办“学园”,授徒教学。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的人。认为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的教育在一生中非常重要,主张须由经过挑选的女仆照顾,他们的教育要在奴隶主国家最“优秀”的男女公民监督下进行,3~6岁的儿童要送到村里神庙中的儿童游戏场,进行讲故事、唱歌、游戏等活动,尤其强调游戏的作用,6岁以后则进入奴隶主国家所办的初等学校学习。主要著作有《理想国》、《国家》、《法律篇》等。

☚ 康克清   亚里士多德 ☛
柏拉图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Bailatu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贵族奴隶主家庭出身。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早年学习过音乐、诗、绘画和哲学。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他离开雅典,到处游历。曾三次去意大利南边的西西里岛一带活动,企图影响叙拉古城邦的僭主狄俄尼悉俄斯(Dionysios)父子,实现其理想的奴隶主贵族政治,失败后回到雅典。40岁时他在附近的体育馆里办一个学园“阿加德米”授徒讲学。他曾长期从事哲学活动,仅在这个学园中就讲授哲学达40年之久。他的主要著作有《理想国》、《法律篇》、《申辩篇》、《沙米底期篇》、《美诺篇》、《会饮篇》、《斐德罗斯篇》、《蒂迈欧篇》等。他是最早提出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见解的哲学家。他不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竭力为贵族奴隶主统治下的社会秩序辩护。并提出“哲学王”的理想,把“哲学王”看作天生的统治者、立法者。公开宣扬神秘的理念论和灵魂不灭论。主张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他提出两种世界观:“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人类要实现这两个世界观,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从而促使未来的统治者能够获得真知。他十分重视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首先指出教育具有重大政治意义;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他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就是对儿童的习惯所给予的影响和培养,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集中在村庄附近的神庙里和儿童的场院,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满7岁后儿童开始进入国立初等学校,学习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包括阅读、写字、计算、图画、唱歌,并提倡学习游戏、舞蹈、角力、掷铁饼和投枪、赛跑、射箭、骑马和野营生活等。从20岁到30岁让那些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继续深造,学习哲学、算术、几何、天文学和声乐等科学,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探索宇宙的奥妙。30岁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等,5年后就可以担任统治国家的哲学王、国家的统治者。他的全部教育思想是极度鄙视体力劳动,他认为劳动只能发展丑恶性格,阻碍人们洞察理念世界。他认为教育应由国家来组织,目的主要培养统治者。他很重视教育与哲学直接联系,重视各种学科在培养各种人才的实际作用等等。他提出理智、情感、意志、心灵等心理学问题及其在教育上的运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唯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民主主义与教育   苏格拉底 ☛

柏拉图

柏拉图前427—前347Bolatu, Platon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派的创始人。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斯多德的老师。出生在一个雅典贵族的家庭,从小受到优良的教育。苏格拉底被处死后,他出国远游,到过意大利、埃及。后来又回雅典办柏拉图学院,开设哲学、数学、天文学、植物学等课程,成为西方第一座综合大学。柏拉图是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理念哲学是他的哲学核心, 其基本内容是将理性世界与感觉世界对立起来,认为感性的具体事物不是真实的存在,在感觉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独立的,真实存在的理念世界。这一思想,几乎影响了柏拉图以后的十几个世纪。这种哲学观在他社会政治思想上的表现,就是建立理念的理想王国。他因此而写了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著作《理想国》。柏拉图的著作大多采取对话的形式,经过西方学者的研究、考订,比较能确定的大约有30多篇。柏拉图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传世的哲学家。

☚ 亚里斯多德   郑成功 ☛

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Bolatu

古希腊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他承袭了祖父的名字,叫亚里斯图克勒斯,因为长得额宽、肩阔、胸厚,他的体育老师给起了绰号“柏拉图”(希腊文意“宽阔”)。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和原型是处在物质世界以外的不依赖于时间空间的“理念”,每一具体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理念。理念组成一个等级体系,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一切其他理念的源泉,万物追求的目的。这使柏拉图的伦理学带有神学目的论的色彩。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认为只有理性才具有绝对价值,是至善,沉思美好的理念世界,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把存在分为三种:永恒的、真正的精神性存在即理念;变幻不定的非真实的物质性的存在——感性世界;把前二者结合起来的媒介——世界灵魂。与此相适应,人的灵魂也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激情和意志。理性是主宰,控制和指导其他两部分,它的美德是智慧;意志的美德是勇敢;激情的美德是节制,这三者的平衡统一即正义。一个有德行的人,就在于灵魂的这三部分各司其职,协调一致,过着有理性的生活。唯有过理性的生活,人才有幸福。主张幸福和快乐不同,快乐只是肉体感官和欲望的满足,犹如饿的时候吃东西,疲倦的时候休息一样,快乐是对肉体需要的补充和复原,是恢复到自然状态的过程,它不是目的,不是灵魂生活中的高级要素,而是低级的。人只有发挥理性的职能,克制情欲,摆脱肉体的桎梏,追求至善的理念,才是幸福。柏拉图把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立法者和监护者,即国家的统治者;第二类是军人,即国家的保卫者或辅助者;第三类是农夫、手工业者和商人。认为这三类人是用各种不同的质料造成的,第一类人是用金子做成的;第二类人是用银子做成的;第三类人是用铜和铁做成的。一个人属于哪一种人,他所生的子女就属于哪一种,他特别强调,不能让铜铁做的人掌握国家权力,因为金子做的人赋有最高理性,他们的职能就是管理国家,成为统治者;银子做的人赋有意志的本性,能够勇敢善战、保卫国家,成为国家卫士;铜铁做的人只有情欲的本性,不能管理国家,只能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为统治阶级服务。著作有《理想国》、对话《斐多篇》、《巴门尼德篇》、《泰阿泰德篇》、《智者篇》、《法律篇》等和书信十三封。《理想国》是他所有著作中最重要的阐述政治和伦理思想的代表作。

☚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
柏拉图

柏拉图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是西方文艺美学的创始者。
柏拉图出身于奴隶主贵族家庭。从20岁起,向苏格拉底学习哲学。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继续游学生涯,在西西里结识了僭主狄俄倪西俄斯,很快关系破裂,被卖为奴隶。恢复自由后,回雅典建立了学院,宣讲自己的哲学主张,世称学院派。他最重要的文艺美学著作有《伊安篇》、《理想国》、《斐德若篇》等。
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理念”。他认为现实世界并非真实,在它之外还存在一个 “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仿和“影子”。理念是第一性的、永恒的,人的知识是灵魂对于理念的回忆,而文艺则是理念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毫无真实可言,因此文艺由于其低劣的模仿和伤风败俗的作用而被逐出柏拉图的 “理想国”。“灵感” 一词也来自柏拉图。他认为诗人的创作不是凭技艺,而是神力凭附的灵感创造了诗篇。
尽管在宗教影响减弱的现代,柏拉图的理论不再直接被套用,但作为西方文艺美学的源泉,它的影响极其深远。

柏拉图像

☚ 欧里庇得斯   亚里士多德 ☛

柏拉图

古希腊贵族派政治思想的最大代表人物。论证了所谓“正义”、“美德”的“理想国”。认为理想的国家应由三个等级组成。第一等级是少数统治者,即最优秀、最杰出的人物;第二等级是卫国的军人;第三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责在劳动生产。这三个等级只要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国家就能和谐一致,实现正义。主张在第一、二等级中实行财产和家庭的公有制。把政体分为五种,即贤人政治、荣誉政治、财阀政治、民主政治和暴君政治。认为理想国的贤人政治是最好的政体,其他四种是不良政制。对古典政治学的确立有着重要影响。主要政治著作有《国家篇》(即《理想国》)、《政治家篇》和《法律篇》。参见“哲学”中的“柏拉图”。


柏拉图

见“哲学”中的“柏拉图”。


柏拉图

见“哲学”、“美学”中的“柏拉图”。


柏拉图

古希腊政治法律思想家。主要著作有《理想国》、《政治家》和《法律篇》。早期认为由哲学家统治、三个社会等级(统治者、卫士、各业生产者)各尽其职的国家才合乎正义的理念。晚期认为,可以“次佳”方案——法律统治——实现国家正义。参见“哲学”中的“柏拉图”。


柏拉图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许多天体围绕它作圆周运动的概念。因为圆是最完美的对称形,所以地球是球形的,不同意常人从感性认识出发,把地球看成扁平的。参见“哲学”中的“柏拉图”。


柏拉图

受过良好体育教育。曾获伊斯特摩斯竞技会角力优胜。主张男女都从事体育,“用体操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参见“哲学”中的“柏拉图”。


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最早对美学问题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提出美的理念决定事物之美,现实事物是因为“分有”了“美本身”而美的,即所谓“分有说”。肯定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又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摹仿,故艺术是“摹仿的摹仿”,是不真实的东西。此外,还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的“灵感说”。参见“哲学”中的“柏拉图”和“美学”中的“美在理念说”、“分有说”。


柏拉图前427—前347Platon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学派创始人。从师苏格拉底。约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建了一所“学园”(Academy),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的学校。柏拉图是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真实存在的是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心的绝对永恒不变的概念,他称为“理念”;所有的理念构成一个理念世界;具体的物质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理念划分许多等级,而善的理念则是最高级的理念,以它为本,形成一个阶梯体系。但宇宙的原动力是所谓“巨匠”(demiouraos)。“巨匠”以善的理念为指导,将各种理念的模型加之于原始混沌的“物质”,而构成有秩序的世界。认为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辩证法就是从理念出发,通过揭露理念之间的关系,最后上升到无矛盾的善的理念。政治思想上,设计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理想国制度,强调“哲学王”的作用,以其哲学为工具治理国家。著作采取高度艺术的对话体,主要有《斐多篇》、《巴门尼德篇》、《泰阿泰德篇》、《智者篇》、《蒂迈欧篇》、《法律篇》等和书信13封。参见“伦理学”、“美学”、“教育”、“体育”中的“柏拉图”。


柏拉图前427—前347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和系统的教育体系的人。认为教育是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理念世界”的主要途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未来的国家统治者和保卫者一哲学家和军人。论述了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各阶段的教育。要求3至6岁的儿童送到附设在神庙的儿童游戏场,在女公民的监督下,进行游戏、听故事、唱歌等活动;7岁以后开始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20至30岁,抽象思维能力特殊的学生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等学科,锻炼思考能力,以探索宇宙奥妙。他制定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加上过去智者派的文法、修辞、辩证法到中世纪时发展成为“七艺”。参见“哲学”中的“柏拉图”。


柏拉图

主张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善理念,它是一切具体善的源泉。认为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它们彼此和谐构成人的四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强调人只有让灵魂摆脱肉体的桎梏,才能达到至善,获得幸福。参见“哲学”中的“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出身于贵族奴隶主家庭。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早年学习过音乐、诗、绘画和哲学。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他离开雅典,到处游历。40岁时,他在雅典附近的体育馆里办了一个学园“阿加德米”,收徒讲学。他在 《理想国》 和 《法律篇》两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他希望建立一个由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社会集团各按其本性而尽职的理想社会。教育应为建立和巩固这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服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理想国”中的第一、第二等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他提出儿童3岁前应在家受教育; 3—6岁进入国立儿童院; 7—17岁 进国立初等学校;18—20岁受专门训练; 期满后大部分人经考核终生服役; 少数优异者再学10年,经考核任国家官吏; 其中的更少数特优者再学习辩证法,至35岁成为哲学家。主要著作有:《理想国》、《法律篇》、《沙米底斯篇》、《美诺篇》、《蒂迈欧篇》 等。

☚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公元前428—前347),古代希腊哲学家、文学家。曾师事苏格拉底,讲学40余年,形成一个学派,假托弟子们和苏格拉底对话。他创办柏拉图学院,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
柏拉图写成对话篇40篇,论述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对话同时是希腊文学中最出色的散文,比喻浅近,说理透彻,是古代学术论证的典范作品。其中 《大希庇阿斯》 专门探讨美学问题,《伊安》、《高吉阿斯》、《普罗塔哥拉斯》、《会饮》、《斐德若》、《理想国》、《法律》 等篇也都涉及艺术和创作问题。柏拉图从他的 “理念论” 出发,认为 “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他制造了艺术创作不过是 “影子的影子” 这个公式。在对话集中,柏拉图贬斥荷马和悲剧诗人; 在他的理想国里,没有诗人的地位。柏拉图认为艺术创作要凭灵感,“诗神就象磁石,她首先把灵感传给人们,得到灵感的人们把它辗转传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都是在一条锁链上”。他认为文艺创作和爱情都必显现灵感,因此文艺创作和爱情有一致性。柏拉图的思想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后来西方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在许多西方作家和理论家如朗吉弩斯、普洛提纽斯、但丁、康德、席勒、尼采、维柯、克罗齐、弗洛伊德等人身上,都可以看到他的思想的痕迹。

☚ 伊索   亚里士多德 ☛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最主要的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法律思想家。出身于贵族奴隶主家庭,师从苏格拉底。柏拉图除了写 《苏格拉底的申辩》 外,其他著作多采用他与别人对话的形式。他曾到意大利南部访问后期的比达桑拉斯书院,受到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大约在公元前387年,他在雅典创办学园。他的 《对话集》 曾经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出版。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以正义为出发点并以正义为归宿。他认为,法律是用来维护正义的手段。他说一个完善的人和国家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这些美德又分属国家中不同等级的人: 智慧属于统治者,勇敢属于军人; 节制属于三种不同等级; 正义是按照社会分工,各司其事这样一种圆满的美德,属于每一个人。理性有获得知识的能力,表现为知识和智慧; 志气有发怒的能力,若接受理性支配,便表现为勇敢; 欲望接受理性的支配,则表现为节制。柏拉图把法律看作一种外在的权威,来自外部的力量,它的作用就是禁止人们不得放纵欲望,并要依照聪明的统治者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去做,让那些不能遵照理性行为的人能够约束自己,最终目的是维护个人正义的品德。这种外在权威正是国家权力之所在,也是国家能够维持所谓正义秩序的手段。至于法律的惩罚作用,他认为,那些有不公正行为的人,假如被揭露的话,要受到惩罚,恶行被抑制,正义和节制的美德便得到伸张,法律可以促使这些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由此,他把法律和道德等同起来了。柏拉图一直倡导国家应该由一个有智慧的和有治国知识的哲学家来当国王。他说: “除非哲学家成为国王,……国家就不会解脱灾难,得到安宁”。柏拉图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精神叫做“理念”,“理念” 是一切知识和真理的源泉,而客观外界自然现象的 “感性实体”,只是 “理念” 的 “影子” 和 “模仿”。认为灵魂这种东西是有的,人的灵魂在未转世而进入肉体以前,处于一个超自然的“理念世界” 中,这时,灵魂认识了 “理念世界”。当灵魂进入肉体时,暂时忘记了对 “理念世界” 的认识,但以后又可以把这种认识逐渐回忆起来。因此,人要得到真正的认识,只需唤起自己的不朽灵魂对 “理念世界” 的回忆就是了。柏拉图主张,一个国家统治者的立法过程是一种独特的形式,就象一个画家在绘画时,必须先把画版上的旧迹擦洗干净方可绘画一样。他认为统治者在立法的时候,也必须对原来旧的国家制度和人们品质清洗一番,方能制定新的法律,否则对国家和个人都不能有所作为。对于立法原则,他主张除依照公正的理念制定法律外,还提出治国者的宗旨,不能以一部分公民的幸福为前提,必须以全体公民的幸福为依据,人人可按着本性的特点从事一项职务,这样人民便会团结,有利于国家。柏拉图在《理想国》 第三章中,详细讨论过如何培养法官及法官应如何工作。他认为,法官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设法帮助违法的人用理性控制欲望。所以法官必须对理性有充分的认识,有高度的公正品德,才能帮助别人。同时,还须心地纯洁,头脑清醒,善于分析,能够对诉讼作出公正的审判。选择法官的条件是,从未被罪恶思想腐蚀过,更没有犯过罪。这样才能维持品德高尚。《政治家》 和 《法律篇》 两本著作,是柏拉图晚年的代表作,这两本书中,他开始承认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柏拉图在 《法律篇》 中还认为,政治学不是研究个人的 “善”,而是研究公共的“善”。
为了实现公共的善,单靠教育是不行的,因为人的本性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谋求公共的利益,所以必须有法律,通过法律可以制裁或惩罚人们的不善行为。他还对政体进行分类,开始采用古希腊传统的划分标准: 即一个人的统治,少数人的统治和多数群众的治理三种,不久又按新的标准划分:
❶王国政体。一个统治者,有法律,并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
❷暴君政体。一个统治者用暴力进行统治,无合法的统治权力;
❸贵族政体。有功的少数人进行统治;
❹寡头政体。多数富人进行统治;
❺民主政体。多数人的合法统治;
❻暴民政体。多数人进行统治。柏拉图认为,王国政体和贵族政体较好,民主政体次之,寡头政体与暴君政体最坏。另外还有一个比上述六种政体都好的政府形式,那即是他的理想的王国、由一个非常聪明的哲学王进行统治。但是,柏拉图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理想王国在人世间是不可能有的,只有在天上才能找到。

☚ 墨子   老子 ☛
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

古希腊哲学家,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创立者,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早年师从苏格拉底,曾三赴西西里岛进行其贵族奴隶主的政治理想实验,未果,回到雅典创办柏拉图学园,从事讲学。认为客观感性世界是虚幻不实的,是独立存在的永恒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由于“分有” 了理念才有其存在; 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普遍一般的共相,万物的本质; 人在降生以前,其灵魂已在理念世界接受了一切本质的知识,后来的一切学习都只不过是去掉感官和肉体的蒙蔽而对天赋理念知识的回忆,这就是认识论上的“回忆说”; 认为以个别事物为对象永远也达不到真正的知识,把知识划分为四个等级:想像和信念涉及感官或幻觉,不是真知识,只是意见;理智如数学知识也未完全摆脱感性;理性即“辩证法”纯靠推理来把握理念,是最高的知识。首次从人性论出发建立了系统的社会政治学说,按照人的灵魂结构来类推国家结构,认为心灵有理性、意志、欲望三个因素,国家也应有哲学王(统治者)、武士 (辅助者)、劳动者 (农工商)三个等级; 意志和欲望受理性节制就是美德,武士和劳动者服从哲学王统治就是正义。他还提出在第一、第二等级中实行财产公有、公共婚姻和公共教育的“共产”制,以维护理想国的永世长存。柏拉图是后世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奠基人,也是第一个系统阐述理性主义认识论原则的哲学家,标志着古希腊哲学思维跃进到了一个较高级的阶段,对后来整个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极其巨大深远的影响。其著作甚丰,主要有《国家篇》、《斐多篇》、《美诺篇》等等。

☚ 德谟克里特   亚里士多德 ☛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约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出身于贵族奴隶主家庭。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早年学习过音乐、诗、绘画和哲学。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他离开雅典,到处游历。40岁时,他在雅典附近的体育馆里办了一个学园 “阿加德米”,收徒讲学。
他在 《理想国》和 《法律篇》两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他希望建立一个由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社会集团各按其本性而尽职的理想社会。教育应为建立和巩固这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服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 “理想国” 中的第一、第二等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 “理想国”的统治者。他提出儿童3岁前应在家受教育; 3—6岁进入国立儿童院; 7—17岁进国立初等学校; 18—20岁受专门训练; 期满后大部分人经考核终生服役;少数优异者再学10年,经考核任国家官吏;其中的更少数特优者再学习辩证法,至35岁成为哲学家。主要著作有:《理想国》、《法律篇》、《沙米底斯篇》、《美诺篇》、《蒂迈欧篇》等。

☚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Plato

古希腊哲学家。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终生拥护斯巴达的贵族政体,反对雅典的民主制,曾周游各地到处为贵族政体辩护。公元前 388年回到故乡雅典,创办“阿卡德米亚”哲学学园,在此讲学,直到死去。认为每个人的需要都是多方面的,却只有某方面的才能,因此人们必须分工和互助,分工能增进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分工又是社会分为等级的基础,互助使人们联合成为团体和国家。把社会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执政者、哲学家,第二等级是武士,第三等级是自由民,至于奴隶,只被看做是会说话的工具。认为自由民可以拥有财产和家庭,实行共产共妻共子制度,力图以此消除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维护奴隶制的自然经济,认为农业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承认商业、市场和货币的存在是自然的,鄙视商业,攻击商人唯利是图,主张国家应制定法律限制商人的利润,反对高利贷。主要经济著作有《理想国》、《法律论》等。

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出身于雅典的贵族家庭,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反对雅典民主政治被处死刑,柏拉图被迫逃亡国外。公元前388年他回到雅典,创办了“阿卡德弥亚”哲学学园从事讲学。
柏拉图的著作很多,他的经济学说主要包括在《理想国》和《法律论》二著作中。两部著作都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写成,当时希腊奴隶制的城邦陷入危机,奴隶与奴隶主、自由民与富裕的奴隶主的矛盾日趋尖锐。柏拉图想寻求一个理想的政治制度,消除社会矛盾,克服城邦危机,巩固奴隶主政治,《理想国》一书即他提出的方案。唯心主义哲学是他的理想国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国家应根据“正义原则”组成。这个原则要求每个人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合乎他的天性的职务。他认为每个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但却只有某方面的才能,因此人们必须分工和互助,分工能增进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分工又是社会分为等级的基础。互助使人们联合成为团体和国家。他认为社会分为3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执政者、哲学家,他们富有知识和理性,天生是统治者负责治理国家;第二等级是武士,负责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自由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他们没有参与政治的能力,只能从事生产,为各阶层提供生活资料。至于奴隶,只被看作会说话的工具。他认为自由民可以拥有财产和家庭,第一、二等级不允许有私有财产和家庭,实行共产共妻共子制度,力图以此消除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柏拉图维护奴隶制的自然经济,认为农业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他承认商业、市场和货币的存在是自然的,但他鄙视商业,攻击商人惟利是图,主张国家应制定法律限制商人的利润,反对高利贷。

☚ 色诺芬   亚里士多德 ☛
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Plato

古希腊著名奴隶主阶级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反对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曾逃亡国外。公元前388年回到雅典,创办学园从事讲学。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的学校。他的经济学说,主要见之于他的 《泰阿泰德篇》。著作有 《理想国》、《智者篇》、《蒂迈欧篇》,对话《斐多篇》、《巴门尼德篇》、《法律篇》等和书信13封。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创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 (写成于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一书中。他把国家看作是放大了的个人,并提出了一个理想国家的方案,力图实现奴隶主贵族政治,巩固奴隶主阶级统治。他从使用价值看待分工,以人的天生秉性来解释社会分工。以此为基础,他的理想国中分为三个等级: 执政者 (哲学家)、保卫者 (武士)、供应营养者 (自由民),而奴隶只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而处于三个等级之外。他主张在执政者和保卫者等级内取消私有财产和个人家庭,实行共产共妻共子,以消除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维护奴隶制。柏拉图十分重视农业,强调农业应该成为“理想国”的经济基础。他考察了商品经济的某些现象,肯定了商业的必要性,但又对商人采取鄙视态度。在货币问题上,他意识到了货币可以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反对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

☚ 色诺芬   亚里士多德 ☛

柏拉图

Plato(428-348 BC)(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者,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新~主义Neoplatonism /~主义Platonism /~式爱情Platonic love—(of love or friendship)intimate and affectionate but not sexual

柏拉图

柏拉图约前427—约前347Plato

古希腊哲学家。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生于雅典。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阿卡德米体育馆附近设立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后世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 (1) 在心身关系上主张二元论,认为人性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身体感官所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灵魂中存在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 对知识来源问题的解释,主张人类的知识不是靠经验学习的,而是将灵魂中既有的知识回忆出来。把这一过程称为记忆恢复。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家,几乎无一不受到柏拉图思想的影响。而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同样来自柏拉图将灵魂分为情欲、意志、理智三个层次的启发。

☚ 德谟克里特   亚里士多德 ☛
000006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