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杰
柏杰(Berger,H. 1873~1941),德国精神病学家,脑电图创始人。
柏杰生于科堡。1892年入耶拿大学读了一个学期天文学后,转读医学。1897年任耶拿大学精神科助教。1929年,任耶拿大学精神科教授和主任。1938年退休。
柏杰一生主要研究脑的客观规律活动与主观精神现象两者的关系。早年从事脑血循环的研究,还研究了许多药物,如樟脑、洋地黄毒素、咖啡因及吗啡等对脑血管的影响。1902年,柏杰就曾用李普曼(Lippmann)毛细管电流计,后又用埃德尔门(Edelmann)电流计,从病人的头颅骨缺损处进行了脑电活动的测量,结果不满意。直到1924年,改进了测试方法,用两根白金针刺入病人的头皮下,直抵颅骨作为电极,用真空管放大器将此电极所传出的电流加以放大,再用普通心电图电流计将此电位差记录下来,结果他发现正常人在安静、闭目及清醒时,在顶区和枕区产生了一种有节律的电波,每秒10次,振幅约为50mV(他将此波命名为α波)。后又发现当被试者睁眼视物时,则α波消失,代之约每秒18~20次和振幅20~30mV的电波(称为β波)柏杰认为这两种波型是脑的正常电活动,并命名为脑电图。直到1929年,他才第一次公开发表了关于脑电图的论文。在文章中,他称1924年7月6日为人类脑电图发现日。他共发表了十四篇论文,广泛观察和描记了正常人脑电图以及癫痫、脑瘤和其它精神病变的脑电图。
当他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后,许多生理学家和神经病学家都表示怀疑。直到1934年,英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阿德里安(Adrian,E.D.)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屏闭室,完全排除了外界干扰,并采用了当时最好的示波器和放大器,然后按照柏杰所设计的实验方法,将电极刺入头皮下,进行同样的脑电图描记,成功地证实了柏杰所发现的α波与β波,并提议将这种脑电活动命名为“柏杰氏节律”,柏杰乃终于公认为人类脑电图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