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枫香寄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枫香寄生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 异名 虾蚶草(《本草求原》),百子痰梗(《岭南采药录》),螃蟹夹、栗寄生、寄生包(《四川中药志》),路路通寄生、风饭寄生(《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柿寄生(《云南中草药》),扁枝寄生(《西藏常用中草药》)。 基源 为桑寄生科槲寄生属植物扁枝槲寄生的枝叶。 原植物 扁枝槲寄生Viscum articu[atum Burm.f. 历史 原名枫柳,出于《唐本草》,《纲目》始入寓木类,载:“按斗门方云,即今枫树上寄生也。”清《纲目拾遗》引汪连仕云,吊杀猢狲,一名上树猢狲,又名铁角孙儿,乃枫树上风木藤,至年,结成连珠倪 形态 常绿半寄生小灌木,高20~40cm。茎基部圆柱形,具二棱;小枝扁平,绿色,每一节间呈矩圆状倒披针形或近条形,两面具多条脉。叶退化成鳞片状。花单性,雌雄同株,生于关节上端凹陷处,每簇3朵,中央为雌花,侧生的为雄花,花基部有2片合生成盘状的小苞片;雄花小,花被4裂;雄蕊4,无花丝,花药多室,贴生于花被上;雌花长约1.5mm;花被4裂;裂片三角形;子房下位,花柱短,圆锥形。 果实近卵形,径约4mm,基部具宿存小苞片。 花期5~6月,果期7~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540页.图1080) 生境与分布 常寄生于果树、枫香和栎树上。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东、湖南、湖北、福建、台湾等地。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 【化学】: 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齐墩果酸酯、古柯二醇(Erythrodiol)及肌醇(Inositol)[1]。尚含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圣草酚-7-O-β-D-葡萄糖甙、槲寄生新甙I(Viscumneoside I)和槲寄生新甙V(Viscumneoside V)[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62 [2] 华西药学杂志 1990;5(2):63 【药性】: 性味 辛、苦、温。 ❶ 《生草药性备要》:“辛,平。” 功效 祛风,活血,除湿,止咳,祛痰。 主治 腰肢酸痛,风湿骨痛,劳伤咳嗽,赤白痢疾,崩漏带下,产后血气痛,疮疥。 ❶ 《生草药性备要》:“祛风去湿,洗疮疥、癞风毒烂,酒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炖肉服,30~60g;或浸酒服。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云南中草药》:“治小儿牙疳:扁枝槲寄生全株,研末吹入患处。” 食疗 ❶ 《四川中药志》:“治产后气血痛:螃蟹夹、醪糟炖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