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普查nóng yè pǔ chá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ая пéрепись农业普查census of agriculture在一定的时期内专门组织的一次全面性农业调查。从1930年起, 世界农业普查每10年一次。有的国家, 例如日本是每5年进行一次。农业普查一般有两个目的:第一,搜集变化缓慢的农业结构方面的资料。农业结构分为农用地面积、牲畜头数等组织结构和农业技术、降低成本措施、农业周围经济环境(如肥料、农药的供应,粮食、棉花的收购等项目)等因素结构。前者属于普查范围, 后者属于其他调查范围。在实践中, 根据已有调查情况和当前需要, 结合人力、财力条件, 还可在普查中适当增设项目。第二, 为设计和组织抽样调查提供抽样框。抽样框指以一览表或分布图方式列出的所有农业单位。普查搜集到的每个单位的基本资料,是一个很好的抽样框。由于各国条件不同, 每次世界农业普查要求各国进行的时间也不同。例如1970年普查要求由1966年到1974年底进行,1990年普查要求由1986年到1995年底进行, 并以1990年或接近这一年的某年为对照年, 以便进行国际对比。对照年以前后相连的12个月为准,可以是日历年度, 也可以是农业年度。对照时间还包括某一项目的对照日或对照期。中国以前由报表提供农业基本情况资料,没有进行农业普查。根据1983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 中国将在适当时间进行农业普查。已进行的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和正在进行的土地详查, 为实施农业普查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业普查的范围包括农村和城市郊区。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农业普查的建议, 普查内容主要有八类: 第一类, 农户的姓名与地址; 第二类, 农业单位的经营形式, 包括农户、合作经济和国营农场;第三类,农业人口特征。包括农户成员数,每人姓名、性别、年龄;第四类,劳动人员构成。包括户主、农户每个成员(户主除外)、农户外的其他农业工人;第五类,土地与水利。包括土地片数与面积、轮作、灌溉、排水,每片土地的位置和总面积、占有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第六类,农作物。包括一年生作物名称、年内收获面积,多年生作物名称、种植特点与树龄,年内施用的无机肥料、有机肥料与杀虫剂,作物品种与作物种植情况;第七、第八类,牲畜、牲畜牧养情况。包括游牧或全部放牧、半游牧或半放牧、定居放牧、在农场内放牧的牲畜存活总数,现有畜群和其他家禽、兔、蚕、笼养毛皮兽。项目的口径与计算方法务求一致,以便比较。项目也应与其他农业调查一致(包括与工业调查的有关项目)。在调查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所搜集资料的使用。隔一定时期进行一次普查,可以看出农业结构的变化,把这种变化与农业领域各变量的复杂关系用适当的模式进行优化分析,可以深刻理解农业变化的实质。为此,先要利用统计上的总数、平均数,对农业特点作一般而快速的了解。再利用交叉表(一般用两个标志交叉),以描绘农业各个特点的结合及其分布情况。分组是作好交叉表的先决条件。普查为我们提供了主要分组标志。如农业总面积、作物面积、农户牲畜头数、土地占有情况、农户经营方式、农户的大小、户主年龄和性别、收获耕地占可耕地的比重等。按主要分组标志与其他标志以及主要分组标志之间的关系编制各种可能的交叉表。 由于农户既多又分散,全面计数不易。根据各国经验,对大农场进行普查,对小农户则用抽样调查。例如1970年世界农业普查,南斯拉夫抽24.8%,坦桑尼亚抽0.9%,美国抽50%。这不仅是因为小块土地调查困难,也是最优配置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大小两层农户上的应用,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抽样误差小)。因而农业普查又称“农业抽样普查”。由于普查资料的加工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满足对基本情况的迫切需要,可抽取5%或10%的资料提前加工。另外,为了检查普查的误差,对某些单位进行复查,也要用抽样调查方法。例如复查1%的单位。普查要自上而下设立强有力的组织,培训调查人员,明确要求,统一口径,防止和减少调查误差,以保证农业普查能取得合乎要求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