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es o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用科学方法探索在种植业和林、牧、副、渔各业生产过程及产前、产后所需的机电技术和装备,以及运用这些技术和装备实现机械化作业的规律、技术、措施和经营管理。 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的任务和作用主要是:❶为国家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制定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规划、措施等决策提供技术咨询。 ❷对农业机械产品的研究、设计、改进和生产提供方向和依据,提出不同地区农村在一个时期内对农业机械的品种、系列和数量的需求预测。 ❸为农业经营者发展机械化当好参谋。在机具配备、运用技术、经营方法、效益分析等方面提供科学知识和实用方法。 ❹为在农业机械产品的制造和维修中,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范围和内容 主要包括:❶农业机械化同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的相互关系;全国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区划和机器系统;不同地区和农业生产单元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途径、步骤和方案。 ❷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同机电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作业工艺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动力。 ❸农业机械基本理论和结构原理;农业机械制造工艺和材料。 ❹农业机械化的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地位、作用和发展预测。 ❺农业机械的运用和维护技术;维修体制和作业组织;修理工艺和设备;保养和保管技术;人机工程学;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技术。 ❻多种能源在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应用和节能技术;油料的管理和贮存技术。 ❼农业机械的经营形式和规模;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农业机械化法规和政策。 ❽农业机械试验和质量评定的标准、方法;测试技术和检测设备。 ❾农业机械化的情报信息和预测技术。 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对象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科学研究既涉及到生物学、作物栽培学、畜禽饲养学等各种生物学科和技术;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等基础学科;涉及机械学、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学、电工学、电子学、热能工程、水利工程、人机工程、计算机等工程技术类学科;还涉及到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管理工程、系统工程等社会科学和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发展概况 根据农业生产实践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创制和使用手工农具和畜力农具的科学研究工作已有悠久的历史。19世纪50年代,美国首先开始进行农用牵引动力机械的研究。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农业用拖拉机于1906年投入小批生产。苏联学者格里亚契金在1896~1935年间,对多种农机具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他提出的“农作力学(Земледелъская Механика)”为一些农机具的研究设计提供了科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农业机械化在许多国家开始加速发展。粮食生产率先实现了机械化。各种经济作物生产、畜禽饲养和农产品加工、贮存、流通等机械化作业项目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随着农业机械使用量的迅速增长,农业机械的运用、投资、成本、效益等问题的研究也深入展开,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在中国,1949年以前从事改良和研究新式人畜力农具的单位和研究人员极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农业机械化的科学研究工作。初期研究的重点是探索在中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途径;试办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机电排灌等作业项目,以便了解机具性能、地区适应性和使用效果;研究、创制和改进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式畜力农具等。1956年以后,全国性和省、地、县各级农业机械(化)、农具研究所相继建立,农业机械的试验选型、改进、创新和农业机械化区划及机器系统的研究逐步在全国展开。重点作业的机械化方法和工艺、农业机械维修技术等研究项目也开始进行。在1964年全国工业新产品授奖大会上,有28项农机新产品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联合颁发的奖励。其中4135和4165型柴油机、东方红-75型拖拉机、四种型号的水轮泵等三项获一等奖;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等10项获二等奖。此外,风力机侧翼配重调速系统、280型内燃水泵等项目获国家发明奖。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遭到严重破坏,但也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有72项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获得大会奖状。还有一些成果获得全国机械工业科学大会颁发的奖状。 1979年以后,农村逐步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农业生产开始向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农业机械化科研机构为此也经过了一个恢复、整顿和改革时期。这一时期在种植和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农业机械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和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体制变革的新形势下,使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按照大力发展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等要求,逐步进入了健康发展的新阶段。1979~1989年间,有约500项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获国家或部级奖励。其中曲柄滑块往复活塞式车用空压机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湖北-12型机耕船、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宽割幅立式割台谷物收割机星轮扶禾器、BZ型综合号播种机、麦稻脱粒分离清选合为一体的立置轴流装置、Z-7型中耕机和用于侧置气门汽油机的旋流燃烧室、内燃机排气阀真空感应堆焊工艺、减少谐波污染与节能的高频设备可控硅调压技术、红碎茶挤揉机芯等项目成果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5万只蛋鸡笼养成套设备与标准鸡舍设计、地面低容量喷雾技术及其推广应用、农家微型水力发电装置、旋耕机工作部件及其与拖拉机配套合理性的研究、LSD-1流化床蔬菜速冻装置、7RZG-50000型横格式育苗蜂窝纸容器制做机、FD2-100WYC和FD1.4—50WYC型风力发电机组、东北松辽平原机械化少耕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等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业机械化区划获国家区划委员会二等奖;引射式平焰烧嘴的研究、微型计算机辅助结构设计MAS程序系统、机夹刀具推广、迪尔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组合式微型联合收割机等项目成果获机械电子工业部或原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准胶连续化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研究、渔用双向牵伸聚乙烯挤出网及其生产工艺等项目成果获原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薯类加工及综合利用调研报告、农机情报总网组织工作和《农业机械》杂志等获原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一等奖。 1965~1988年,全国省以上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所)共完成部管科研项目约2000项。还有大量由地方农机部门下达和由企业委托或合作进行的科研项目。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体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机化科研机构只有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和西安农具研究所。两所在1957年分别改建为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由西安迁到北京)。后者在1962年与农业机械部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研究院(1956年在北京成立农业机械研究所,1960年扩建为研究院)合并,成立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之后,全国逐步建立并形成了部(委)直属和全国性科研院(所)、省地县三级地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工厂企业科研设计机构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体系。 主要承担全国和南方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综合性重大科研任务的部属研究机构有: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承担农业机械化专业性或区域性科研课题的全国性专业科研机构有:机械电子工业部直属洛阳拖拉机研究所、上海内燃机研究所、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和呼和浩特畜牧机械研究所;业务上归口农机工业部门的天津大学所属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农业部所属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牧业机械化研究所、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南方山地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及其5个专业机械鉴定站;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华南热带作物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机械化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林业部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等。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茶叶、棉花、果树、麻类等研究所都设有相应的机械研究室、组。 1985年底,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机械(化)研究院(所)和承担农业机械化科研任务的机械研究院(所)共38个,拥有职工720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占57%。这些院所分别由当地机械工业和农业部门领导,主要承担本地区农业机械化科研和农业机械产品开发任务。有些院所还根据地区特点和条件,分别承担某项专业机械全国性科技开发中心的任务。 全国有1 800多个地、县级农机(化)研究所,职工1.6万人,其中科技人员约占一半,县级研究所主要承担农业机械的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高等院校的一些专业研究所(室)主要对农业机械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进行研究。在东北农学院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设有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修理等研究室;江苏工学院设有排灌机械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和农机测试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包装机械等研究室;吉林工业大学设有辊锻、链传动、农业机械、内燃机、拖拉机、地面车辆系统等研究所和食品工程研究室;武汉工学院设有材料保护研究所和机耕船研究室;内蒙古工学院设有牧业机械研究所等。 大、中型农业机械工厂的产品试验研究室承担着本企业产品的技术开发任务。还相应设有齿轮、齿轮箱、粉末冶金、球墨铸铁、拖拉机电机电器、内燃机基础件、内燃机滤清器、火花塞等专业研究所。 发展前景 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方面,将不断考察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业生产向专业化、现代化、商品化转化过程中对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的新需求,加强项目开发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开发新型、适用的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如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退化草场机械化综合治理技术,多种经营机械化技术和工厂化成套设备,经济发达地区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的机械化技术等;开发高效、节能的新一代农机产品;制定和完善农机报废标准和更新的有关政策措施,促进现有农机产品的更新换代;预测当代新技术革命对农机化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需求;适应农业生产中生物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等的应用,开发新型农机装备;在农机产品和农机化技术中广泛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逐步开发自动化、智能化和农用机电仪一体化的设备等。 在农机化经营管理和技术经济等方面,将研究不同地区实施农机化的方案;研究农村各种专业户、家庭农场和各种经济联合体实施机械化和乡镇企业技术改造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如经营形式、规模效益、经济效益的评估体系等。加速系统工程、价值工程、信息技术等在农机化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和计算机辅助管理工程的开发等,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继续改革和健全农业机械化科研体系,进一步贯彻科学技术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战略方针;扩大推行科技成果转让和技术合同制;建立和发展各种类型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实现产品和技术的联合开发、配套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 各级农业机械化科研单位都将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需要,开辟新的科研领域。部(委)属科研院所将加强综合性和战略性农机化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省、地两级研究所将逐步突出重点,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科学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