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农业机械化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农业机械化nóngyè jīxièhuà在农业生产中以机器设备代替或减轻手工劳动,提高生产效率。例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有些人由于对农业集体化以后还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这条路线认识不足,一度满足于‘小砖井,辘轳把’,锄、镰、锨、镢四大件,因而,全地区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缓慢。”(《人民日报》1975.9.20)“以自力更生为主干出个农业机械化来”(《人民日报》1978.1.8)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以现代机器武装农业,使农业生产达到先进水平。农业机械化在各地区、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步骤、方式、方法,都有所不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某些落后地区应是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相结合、人力畜力相结合。机械化应以小型为主,以适应我国山地、丘陵较多的特点。 ☚ 农业现代化 农业基本建设 ☛ 农业机械化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农业生产由使用原始的人畜力农具逐步发展为使用现代机械动力、农业机械的过程。是农业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机械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的面貌,是使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农业机械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重视。 表1 中国主要农业机械保有量 单位:台、辆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基本情况》,1984。《中国农业年鉴》1985,1987,1989,1991,农业出版社。 表2 中国主要作业的机械化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基本情况》,1984。《中国农业年鉴》1985,1987,1989,1991,农业出版社。 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完全由国家办机械化、由国家和集体共同办机械化和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办机械化的三个阶段。在应用的机具型号方面,原来的大中型机具型号主要是引进和仿制苏联的,小型的主要是引进和仿制日本的,但也结合中国的具体条件,自行研制了一些特有的机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水稻插秧机、水田耕整机、垅作铲䠀机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有一批农机工厂引进西方技术,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挖掘机等机型,作了较大改进。在机械化作业种类和地域分布方面,则以平原地区国营农场麦类作物的耕、耙、播、收等作业的机械化发展最快,排灌、植保等有关抗御自然灾害的作业机械化也发展较快。其他作物和作业的机械化发展较慢,有的还处于试验或小规模使用阶段。山区修筑梯田的机械化也有一定进展。在农村经济搞活以后,最受农民欢迎的是运输与农产品加工的机械化,因为可以显著增加收入。这两项也是遍布农村的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的主要作业项目。适应以农户经营规模为主的小型机具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显著特点;但功效低、不经济,又不能从事深耕等作业,所以并不是很理想的机型。80年代末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发展,由种粮大户或联户和集体经济购买的大中型拖拉机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作用和经验 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重大促进作用表现在:可以极大地提高人的劳动功效,从而保证大面积上的农事作业得以及时进行;可以实施许多人力、畜力无法完成的作业,如深耕、旋耕、深施肥料、联合收获等等,从而为作物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可以提水灌溉、排涝、喷药杀虫、灭草,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抗御自然灾害。农业机械化无论在加强精耕细作、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方面还是在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作物的总产量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机械是实施许多技术措施的重要手段。如作为土地治理工程的组成部分,要使大面积的洼地、盐碱地、沙漠等变为农业的高产地区,没有机械化是不可想象的。作为农副产品加工工程的手段,机械化又能生产出种类繁多的高质量加工产品, 既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又能使农产品的产值大幅度提高,还能使许多原来被认为是废物的物料如作物秸秆、牲畜粪便等等转变为宝贵的肥料或饲料、工业原料。因此通过机械化可以使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机械化与其他措施相结合还能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工厂化和自动化,如蔬菜与花卉的无土栽培、鸡与猪的全封闭式饲养等,不应用机械工程技术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表3 几个国家农业实现机械化的成就
资料来源:荷兰数据引自“荷兰农业概貌”《荷兰农业与食品加工机械和技术》,荷兰王国农渔业部,1988年;其他数据引自《中国农业年鉴》1991,农业出版社。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在近几十年内,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成就,那就是以很少的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生产出丰富的农产品,养活很多人(见表3)。有些国家,土地十分有限,但也建成了发达的农业,在他们那里,普遍的不是食物不足,而是食物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更多的人可以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事业,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已经不仅止于对一个国家农业产生的影响,而且是整个现代文明的一个必要的基础条件。马克思关于“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的论断,已经被这些国家的实践所证实。当然这些成就不是机械化一个因素发展的结果。农业科学技术和有关的各种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都是不可少的,但机械化无疑是关键的因素。 各国农业机械化的实践,可提供以下一些重要经验:❶农业机械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也不同。农业机械化有很强的地区性,不能套用某一种发展模式。 ❷农业机械化是整个工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结果,其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农村经济条件。农民缺乏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经济能力,或农村中剩余劳力很多,都将制约农业机械化的正常发展。当然,没有适用的机械也无从谈机械化。对必须依靠自制机械来武装农业的大国来说,农机制造工业的发展也是农业实现机械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❸技术的进步,是农业机械化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内燃机和橡胶轮胎、动力输出轴、液压悬挂系统等的创造发明使拖拉机最终能够取代一切畜力,实现农田作业的完全或综合机械化;水稻育秧、插秧技术和设备的完善,使水稻生产得以实现机械化;喷灌和滴灌技术的发展,使沙漠地区的改造成为可能等等。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中国为了正确处理从人畜力向机械化的过渡,提出了半机械化的概念,并且指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是从半机械化到机械化。半机械化指的是农业生产工具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重视这个过程,就可以使工具的发展更好地适应当时当地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避免盲目引用不切实际的机械。 ❹农业机械由于种类繁多,需要适应各地的复杂条件,又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使生产者掌握使用机械的自主权,并有选择机械的自由,不可能由国家统一分配。但农业机械既然是重要的生产力,并且要由工业部门制造,进行大批量生产,需要有计划地发展。因此如何使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是农业机械化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多年来对农业机械化管理和经营体制的改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❺农机的销售与技术服务是介于工业与农业之间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农业机械化的实现非常重要。机械装备、零配件以及各种油料和其他物资能否及时供应到农民手中,农民能否正确使用,及时维修并充分发挥机械装备的效率,满足生产的要求,以及机械装备在使用中存在什么问题,农民的意见和要求能否及时反映到工业的设计制造部门,都决定于这一环节。因此世界各大农业机械制造公司都十分重视代销店的组织和工作。 ❻讲求规模效益是世界各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共同趋势。拖拉机功率、农场规模、田块面积等等都在不断扩大,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即使在以小型机具闻名于世的日本,机具的“大型化”趋势,也很明显。为了取得规模效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共同使用机械设备;或成立专业的农机服务公司使用不宜由个体农户购买的大型机械,为农民进行有偿服务;或由国家或集体成立农业开发公司,统一使用机械耕作,而农民则分户承包农田管理工作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国实行的“有统有分”的农业双层经营制度,也为机械化的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❼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是使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农业机械化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也不把实现农业机械化只看成是农民个人的事,而在价格补贴、优惠贷款、或在资助农民进行土地合并计划、减免税收等方面,鼓励农民购买机械和用好机械。至于农业机械化科研、教育则更是许多国家十分重视的工作。除了由农机制造厂商担负产品开发、设计任务外,基础性的研究、教学工作都是在国家建立的科研和教学单位中进行的。 学科内容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以前,按西方国家的学科分类,农业工程由农业动力、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化、农村电气化、水土关系及水土保持、农村建筑等四部分组成,反映了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为农业服务的四个基本的方面。那时的农业动力主要指在农村应用的固定作业动力和在田间移动作业的拖拉机,而农业机械化则主要指种植业的耕、耙、播、收等作业的机械化。5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以及各种工程技术的发展,农业工程所包括的范围有了显著的扩大。如动植物生长环境的人工控制工程,农产品保鲜、贮存、加工工程,食品工程,农场废物处理与农村能源工程,农场规划和经营管理等等都成为农业工程的新的内容,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农业工程基础之一的机械工程的应用随之也更为广泛,发展到多种作物、多种作业的机械化,并且与其他工程技术深入结合,成为综合的农业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电子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都离不开机械的配合,更显示了机械工程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重要性。 就传统的农业机械化所包含的学科内容来说,为了实现机械化,首先必须有适用的农业机械,因此拖拉机和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是重要内容,其中有关制造技术,属于工业范畴;有关机械的性能设计,则与农业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机械作业必须能达到农业技术和经济的要求,而农业也应能提供条件使机械能充分发挥其效能。着重研究机械化与农业技术的关系的可称之为机械化农艺学。研究农业机械在田间的运用技术,包括合理配备动力与作业机具,科学规划机械作业田块、机组作业的组织、运行路线,质量控制、物料供应和机具、油料、配件的管理等,以充分发挥机具的效率,保证作业质量,降低作业成本和安全作业等,属于农业机械运用学。研究农业机械的维护修理,包括整机和零部件的修理工艺、修复工艺、技术规范、修理厂和修理设备的配置、修理制度的制订等,属于农业机械修理学。研究农业机械化在不同地区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规律,从而为制订农业机械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的,属于农业机械化区划。根据区划及农艺要求,研究各种农业机械型号之间的配套关系,贯彻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技术政策,既便于工业部门设计制造,又有利于农业部门使用和维修,从而取得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工作,属于农业机器系统学。研究各种技术措施的效益及实现机械化的总体综合效益等问题的则属于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学。 发展趋势 从当今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看,所有经济发达国家的农、林、牧、副、渔生产,除某些园艺作物(主要是水果、蔬菜)的某些生产环节还需要手工劳动外,绝大部分作业的机械化水平都很高。一些国家的农业机械配备已达到饱和点,新制造的农机产品只是为了国内机具的更新和投向国际市场;有些国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已不再大量生产传统的农业机械,而将传统的农机制造业转移到国外,或依靠进口别国的农业机械,本国则在努力发展应用高新技术的产品,如将计算机用于农场的规划和管理,研究发展农用机器人和温室栽培的高度自动化,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等,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农业工作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至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还比较低。如1980年,在亚洲的农业生产中,畜力的比重仍高达31%,非洲使用人力的比重占84%,拉丁美洲地区的机械动力也只占27%。在这些国家,农产品还不丰富,农村经济还不富裕,在一个时期内,需要普及的还是传统的拖拉机和耕、耙、播、收等农业机械。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建立自己的农业机械工业,依靠国际市场进口所需的农机产品。一些发达国家则针对国际市场,发展农业机械工业,如英国和法国都举办有常年的规模宏大的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随时展出新产品。日本也是农机产品出口国。 农业机械化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农业中以机械动力代替人力和畜力,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地方都使用机器操作的过程。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全部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够节省人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抗灾能力,提高作业质量,推动多种经营的发展,促进增产增收。因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必由之路。中国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其发展步骤一般应从选择性机械化发展到基本机械化,再发展到全面机械化。也就是不同地区、企业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首先选择那些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能减轻农忙时劳动力紧张程度和强度,而又具有适宜的农机具的作业优先机械化;然后再逐步使主要生产部门的主要作业实现机械化;最后再达到各生产部门的各种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还必须注意使机械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现代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以机械动力和电力代替人力和畜力的技术革命。尽管早在1934年新疆就从苏联购进了2台拖拉机,但发展很慢。直到1949年,全疆也只有4台尚不完好的拖拉机。建国后,新疆又从苏联购进大中型拖拉机26台,联合收割机6台,机力农具75架,还在安宁渠试办了全疆第一个地方国营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大大促进了新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955年末,新疆的拖拉机数量就增加到327台。此后,新疆农业机械化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到2002年,全区已有大中型拖拉机6.9万台,小型拖拉机29.1万台,农业机械总动力920.76万千瓦。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4.1%,机播面积占85.24%,机收面积占30.78% 农业机械化指在农业中最广泛地以机器操作代替手工劳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工具的划时代变革。主要内容有:1.农业各部门生产中的各项作业机械化;2.农产品运销机械化;3.加工机械化;4.农业基本建设机械化等。作用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以及有利于缩小三大差别。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使用机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利用资源、抗御自然灾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增加单产与总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以及对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和缩小工农差别,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还是城乡协作、工农联盟的重要物质基础。 ☚ 农业生产专业化 农业生产社会化 ☛ 农业机械化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广泛应用机械设备以代替手工和畜力农具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林牧渔等部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机械化,农产品的储运和加工机械化,以及农业基本建设施工机械化等。农业机械化是节省人力、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农业作业质量、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部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广泛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措施的必要条件。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以机械动力和电力代替人力和畜力进行生产。农业机械化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部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行农业机械化,能够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以当代科技武装农业,使农业生产达到先进水平的过程。我国各地区情况差别较大,要根据不同条件因地制宜。但各地都应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农业机械化在各地区、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步骤、方式、方法,都应有计划地开展。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面积广,原有技术基础薄弱,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应是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相结合、人力畜力相结合。机械化也应以小型为主,以适应我国山地、丘陵较多的特点。在我国当前普遍实行联产承包制的条件下,对农业机械化的宣传上,除应注意调动集体的积极性外,还应注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效益,勤劳致富,同时使农业生产向商业化、现代化转变。 ☚ 农业专业化 农业现代化 ☛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农业中广泛应用机器设备以代替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有: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的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机械化,产品运输和加工机械化,以及农业基本建设施工机械化等。是节省人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质量、抢农时赶季节、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推动多种经营发展和进行大规模垦荒的重要手段,是广泛采用现代先进农业技术措施的必要条件。 ☚ 农业项目评估 农村仓储设施 ☛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广泛采用机器以代替手工工具和畜力工具,使手工劳动转变为使用现代化的机械操作。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要求是:在农、林、牧、副、渔各部门的主要生产过程和主要生产环节使用机械,以机械力和电力代替人力和畜力。反映农业机械化的指标主要有:农机站(队)人员数量指标,如各级农机站人数;主要农业机具数量指标,如农业动力机械的数量及动力总量;农业机械作业量指标,如拖拉机的作业量;机械化水平指标,如单项作业的机械化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作业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数量,增强农业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例如大规模开垦荒地,发展多种经营等)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逐步缩小以至最终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大多在20世纪40年代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党中央和毛泽东从来都是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是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一个根本问题看待的。50年代,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后,为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提出了“4年以内小解决、7年以内中解决、10年以内大解决”的具体要求。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进一步阐述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理论,并提出了成立农业机械部的建议。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经济力量尚较薄弱,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目前仅在少数地区部分作业项目上达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水平。全国范围实现农业机械化要根据我国国情,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不同地区、企业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机械化规划,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同资金、机器和能源的供应,多余劳动力的安排以及多种经营的发展相适应;实行农机具重点投放,即首先投放到商品粮基地、经济发达和劳动力不足地区以及急需机械操作的项目上;在相当长时期内,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农具相结合;农机具的生产实行大、中、小相结合,以中小型为主;以增产增收为目的,实行农业机械技术和农艺技术相结合、现代技术和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 ☚ 农业 农业现代化 ☛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以石油、电力为动力的机械化工具逐步代替以人畜力为动力的手工工具,凡是能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工序,全部实行机器操作。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人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质量; 抢农时赶季节、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机械化是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的必要条件,是改变农村落后状况的必由之路,它促进农工商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三大差别”的逐步缩小。我国人多地少,经济力量比较薄弱,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本途径是: 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多方筹集资金,不同地区和企业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机械化规划,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同资金、机械和能源的供应、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 在不同地区和部门实行选择性机械化对农机具重点投放;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农具相结合;农机具生产实行大、中、小结合,以中小型为主; 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实行农业机械技术和农艺技术相结合,现代技术和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 ☚ 农业水利化 农业全盘机械化 ☛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mechanization for agriculture农业中广泛应用机械设备以代替手工和畜力农具,这种农业生产方式被称为农业机械化,它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林、牧、渔等部门的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机械化,农产品的储运和加工机械化,以及农业基本建设施工机械化等。农业机械化是节省人力、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农业作业质量、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部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广泛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措施的必要条件。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欧洲的经济发达国家也先后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进入农业机械化时代。尽管农业机械化往往被看做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在许多人多地少的农业地区,有可能出现资金对劳动力的不经济替代,农业机械化更应依托于生物技术现代化,并以不降低土地生产率为限。 ☚ 农产品标准化 农业现代化 ☛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农活操作由使用人畜力转移为使用机械,手工劳动被机械操作所取代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1) 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生产作业机械化,如农作物的耕种、排灌、植保、收获,渔业的放养、打捞等; (2) 产品运输和加工的机械化;(3) 农业基本建设施工机械化等。其作用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对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三大差别亦有重大影响。在经济发达国家,大多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我国人多地少,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进程要适合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在步骤上根据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同需要,先有选择地部分实现农业机械化,再逐步形成全盘农业机械化。其中,要注意保持中国特色的农艺技术和精耕细作的传统。 ☚ 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装备程度 ☛ 农业机械化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