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 ❶农业为人们提供必须的粮食和副食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耕地少。农业是我们的生存之本。 ❷农业是轻工业部门原料的主要来源。 ❸农村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和劳动力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有了明显的加强。但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仍比较薄弱。今后在发展国民经济中仍然要始终地把农业放在首位。具体战略措施是依靠科技和教育振兴农业。 ☚ 我国的农业 星火计划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早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他就明确指出: “中国是一个有六亿多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如果不发展农业,不但影响最大多数人的生活,影响工农联盟和人民的团结,而且也不可能迅速的发展工业。” 所以,“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和现代化的农业国。”(《人民日报》1957年10月19日) 建国后,我们在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随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农业有了显著的发展。但 1957年后,“左” 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农村搞“大跃进” 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下降,导致了国家的不稳定。 1959年5月,邓小平通过慎重思考,对 “大跃进” 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他指出: 直接影响我国建设规模和七亿人口生活的真正的东西是农业。要讲政治影响,究竟是工业完成1800万吨钢影响大,还是农业问题引起市场供应紧张影响大?我看,还是农业问题影响大。国内外反映多的也是这个问题。这一步踩不稳,会天下大乱。过去就没有踩稳。1962年7月,他又进一步论述了上述观点: 我们要 “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从恢复农业着手。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2页)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农业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关系到治国安邦的大事。 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多次强调: “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重视发展农业。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6页)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政策,也是从农业开始的,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 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不仅如此,农业的发展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7—78页) 以农业为根本,首先必须使粮食增产,要首先解决吃的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在制定粮食生产全面规划的时候,邓小平指出:“二○○○年要生产多少粮食,人均粮食达到多少斤才算基本过关,这要好好计算。二○○○年总要做到粮食基本过关,这是一场重要的战略部署。”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23页)邓小平提出要求,如 “增加肥料”、“改良种子”、“搞好农田基本建设”、“防治病虫害”、“改进管理”、“多种经营”、“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等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坚持和完善 “米袋子” 省长负责制,“菜篮子” 市长负责制。 发展农业,要特别强调的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邓小平曾指出: “我很高兴,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未必读过我的讲话。他们从亲身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农民把科技人员看成是帮助自己摆脱贫困的亲兄弟,称他们是 ‘财神爷’。”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7页)农业依靠科技增产的潜力很大,要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普及优良品种,推广生产、加工、贮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 1996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 “科技兴农” 的农业发展战略。要求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 的新农业。党的十五大再次要求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要求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 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推广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 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改革粮棉购销体制,实行合理的价格政策;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5部分) 针对目前农村耕地破坏严重的情况,要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和种树种草活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认真保护好耕地。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指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是人类物质生活资料重要的来源,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最必要条件,它为人类生活提供粮食、肉类等食品,又为轻工业提供原材料。它是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只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的产品除维持人们自身的生存之外还有剩余时,才能从事工业及其他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活动。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越少,而与农产品有关的消费资料就越丰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就越发展。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对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决定的意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农业发展较快,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就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反之;就会使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