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夏至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夏至草 【名称出处】:《陕西中药名录》 【概况】: 异名 夏枯草(《滇南本草》),白花益母(《植物名实图考》),小益母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 为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夏至草的干燥地上部分。夏至草属全世界4种,中国产3种,其中1种药用。 原植物 夏至草Lagopsis supina(Steph.)lK.-Gal.ex Knorr.(Leonu rus supina Steph.ex Willd.;Marrubium incisum Benth.;M.supinum(Willd.)Hu ex Pei) 形态 多年生草本,披散于地面或上升,具圆锥形的主根。 茎高15~35cm,带紫红色,常在基部分枝。 叶轮廓圆形,长宽各1.5~2cm,先端圆形,基部心形,3深裂,裂片有圆齿或长圆形犬齿,有时叶片为卵圆形,3浅裂或深裂,裂片无齿或有稀疏圆齿,脉掌状,3~5出;叶柄长。轮伞花序疏花,径约1cm;花萼管钟形,长约4mm,脉5,凸出,齿5,不等大,三角形,长1~1.5mm;花冠白色,稀粉红色,冠筒长约5mm,径约1.5mm;冠檐2唇形,上唇比下唇长,长圆形,全缘,下唇3浅裂,中裂片扁圆形,两侧裂片椭圆形;雄蕊4,著生于花冠中部稍下,不伸出;花盘平顶。 小坚果长卵形,长约1.5mm,褐色,有鳞粃。花期3~4月,果期5~6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257页.图版5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可达2600m以上的路旁、旷地上。 分布于中国东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湖北、西南。原苏联西伯利亚、朝鲜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至前盛花期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化学】: 含β-谷甾醇、薯蓣皂甙元及三种同系高级饱和脂肪酸。 参考文献 河北医学院学报 1990;11(2):71 【药性】: 性味 《陕西中草药》:“微苦,平。有小毒。” 功效 活血调经,利尿,止痒。 主治 产后血瘀腹痛,月经不调,水肿,半身不遂,头晕,皮肤痒疹。 《陕西中草药》:“活血调经,治贫血性头昏,半身不遂,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敷膏。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四川中药志》:“治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夏至草15g,刘寄奴15g,金丝梅15g,香通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四川中药志》:“治皮肤痒疹:鲜夏至草适量,水煎,洗患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