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乌梢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蟲豸類 > 脊椎爬蟲部 > 蛇 > 烏蛇 > 烏梢蛇
烏梢蛇  wūshāoshé

同“烏稍蛇”。

乌梢蛇

药名。出 《本草纲目》。又名乌蛇、黑风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 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主产浙江、江苏、贵州、湖北等地。甘,平。入肝、肺经。祛风湿,通经络,攻毒。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肌肤麻木,骨、关节结核,小儿麻痹症,破伤风,麻风,皮疹瘙痒,疥癣。内服: 煎汤,4.5~12g; 研粉吞服,每次0.9~1.5g。亦可浸酒服。全体含有蛋白质及脂肪。本品具有抗炎、镇痛、抗惊厥、抗蛇毒作用。

乌梢蛇wū shāo shé

《本草纲目》鳞部第43卷乌蛇(1)。药名。参见“乌蛇”条。

乌梢蛇wūshāoshé

中药名。出《本草纲目》。别名乌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dhumnades (Cantor) 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主产于浙江、江苏、贵州、湖北等地。甘,平。入肝经。祛风通络, 攻毒。治风湿痹痛, 肌肤麻木, 骨、关节结核, 小儿麻痹症, 麻风, 皮疹瘙痒, 疥, 癣, 破伤风。内服: 煎汤, 9 ~12 克; 研粉吞服, 每次0. 9 ~1. 5 克; 亦可浸酒服。

乌梢蛇

乌梢蛇

乌梢蛇,又名黑花蛇、乌风蛇、剑脊蛇。始载于《药性论》,原名乌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除去内脏的全体。4~7月或9~11月捕捉,剖腹除去内脏,盘成圆形,用柴火熏至发黑,再晒干。
全体呈圆盘状,直径约13~16cm。乌黑色或黑褐色,外被菱形鳞片,鳞列行数为双数,有的鳞片已脱落,无光泽。头扁圆,盘于中央,眼大不陷而有光泽,口内有多数刺状牙齿。颈部较细,脊骨高耸,呈三角形。腹部切口边缘向内卷曲。肉厚,呈黄白色或已熏成黑褐色,可见多数肋骨密集排列。尾部细,多纳入腹内。质坚韧。气腥、味淡。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
本品味甘,性平。归肝、脾经。功能祛风,通经,止痉。主治风湿顽痹、麻风、破伤风、小儿麻痹后遗症、骨关节结核、疥癣痒疹等证。李时珍云: 乌梢蛇功与白花蛇同,而性善无毒。临床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手足拘挛,常配地龙、木瓜、独活、鸡血藤、伸筋草等药以祛风蠲痹。用治麻风病,可单用本品浸酒饮。《圣惠方》又用本品配细辛、独活、防风、天麻、苦参等药治身体顽麻,如乌蛇丸。用于破伤风及小儿脐风,证见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本品可与白花蛇、蜈蚣等搜风解痉药同用。现代报道,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骨关节结核,均可用乌梢蛇研末服。此外,本品尚用于疥疮瘙痒久不瘥,配黄芪、川乌、石南、秦艽等同用。湿疹、痒疹又可配蝉衣、荆芥、赤芍、地肤子等。用治紫白癜风,《圣惠方》取乌蛇肉配枳壳、天麻、白蒺藜、熟地黄等药浸酒饮。煎服,6~12g; 研末服,1.5~3g。病由血虚生风者,宜慎用。

☚ 金钱白花蛇   蝮蛇 ☛

乌梢蛇

乌梢蛇

蒙古名哈热毛盖、哈热额日延—毛盖茵马哈。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numnades )的除去内脏的全体。4~11月间捕捉。捕得后,将蛇摔死,剖腹除去内脏;盘成圆形,用柴火熏干,熏时频频翻动,至表面略呈黑色为度,再晒干或烘干。
本品味甘,性平;有明目,通经活络之功效。用于
❶视物不清,昏症、羞明等眼病:与铁衣、通经草、红花等配伍,制成九味明目散用。
❷子宫血痞:与火硝、沙棘、大黄、山柰、面碱等配伍,制成七味乌蛇散用。
❸便秘,腹胀肠鸣,嗳气,矢气不利等:与角蒿、萝卜、贝齿炭、肉桂等配伍,制成六味乌蛇散用。
❹闭经,腹痛:与沙棘、草三热药炭,鹫粪、万年灰、火硝等配伍,制成八味破血散用。
❺麻风:与黑云香、麝香、水萝卜、硫黄、雄黄等配用。

☚ 朴硝   白花蛇 ☛
000222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