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乌梅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成藥部 > 丸 > 烏梅丸
烏梅丸  wūméiwán

丸藥。以烏梅爲主藥製成,故稱。輔藥有細辛、附子、乾薑、人參等。主治濕濁久鬱所致之蟲動腹痛,惡心吐蟲,久痢不止,面黄肌瘦。漢·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烏梅丸》:“蛔厥者,其上當吐蟲。令病者静,而復時煩者,此爲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乌梅丸

❶《伤寒论》方。乌梅三百枚,细辛、炮附子(去皮)、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各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川椒 (炒出汗) 各四两。先将乌梅醋浸一夜,去核,蒸之五斗米下,蒸熟捣烂,余药为末,和蜜为丸,梧桐子大,食前饮服十至二十丸,日三次。功能安蛔止痛。治蛔厥,烦闷呕吐,甚则吐蛔,时发时止,得食即呕,手足厥冷,腹痛时作,及久痢不止,属寒热错杂者; 近代也用于胆道蛔虫症。方中乌梅与醋以酸制蛔,因蛔得酸则静,可使蛔静痛止,为主药; 然蛔动因其下寒上热,故用川椒、细辛、干姜、附子、桂枝温脏祛寒,以辛制蛔,因蛔得辛则伏; 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以苦制蛔,因蛔得苦则下,且其寒性又可缓解诸温药辛燥之性; 然辛热苦燥之品易伤气血,故用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防祛邪伤正;米饭与蜂蜜既可调和诸药,又为杀虫之诱饵。全方酸、苦、辛三味俱备,均为蛔虫所畏恶,故有安蛔止痛之功。又乌梅酸涩收敛,黄连、黄柏坚肠止痢,余药温中补虚,所以又能治疗寒热错杂而正气已虚之久痢。实验研究: 能使蛔虫麻痹、增加胆汁分泌,弛缓胆道口括约肌,使胆道蛔虫退回十二指肠。
❷《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方。炒乌梅肉、桂心、炙甘草、人参、升麻、肉苁蓉 (酒浸一夜,刮去皱,炙令干)各一两,常山、鳖甲 (酥炙)、虎头骨 (酥炙) 各二两,炮附子、桃仁(汤浸,去皮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麝香一分,炒豆豉一合。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食前粥饮送下。治肾疟,腰背痛,手足寒,食少无力。
❸《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乌梅三两。烧存性,醋煮米糊为丸,每服二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日三次。治大肠素虚夹风,又饮酒过度夹热,下利脓血,且痛甚者。

乌梅丸 《伤寒论》

【组方药物】 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 蜀椒56克(出汗) 桂枝(去皮) 人参 黄柏各84克
【制剂用法】 上药10味,各捣筛,混合和匀,以苦酒溃乌梅1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2千下,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饮服10丸,1日3次,稍加至20丸。
【主要功效】 温脏安蛔。
【适应病证】 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今用于胆道蛔虫病。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临床验证】 1.胆道蛔虫病:据笔者统计6篇报道,以本方治疗1315例,治愈率为60%~95%以上,有效率为83%~99.7%。2.钩虫病:治疗60例。经治后转阴者32例,阳性28例(《浙江中医杂志》1960,2:65)。3.急性菌痢:治60例。结果:痊愈53例,好转3例,无效4例(《四川中医》1985,2:26)。慢性泻痢:治疗31例,治愈率51%,有效率90%,显效26%(《广西中医药》1986,8 : 12)。4.溃疡性结肠炎:治疗25例,基本治愈16例,好转7例(《新中医》1981,6:26)。5.其他:亦有报导以本方治疗直肠息肉,顽固性呃逆、痛经等均获一定疗效。
【方义分析】 此为仲景名方,为临床所常用。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失调,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实验研究】 1.抑制蛔虫活动:实验表明本品有明显抑制蛔虫活动,呈死亡状态作用(《福建中医药》1960,6:29)。2. 增强胆囊收缩,增加胆汁分泌量。3.松弛奥狄氏括约肌(同上1)。4. 利胆及驱蛔等作用。本方能促进胆囊收缩和排胆作用,有利于胆汁引流,减少或防止胆道感染及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核心,减少胆石症发生,加大乌梅剂量作用更为明显,而单用乌梅作用没有复方强,表明复方有协同作用。实验还表明,本方在麻醉蛔虫体,使其失去附着肠壁的能力;促进肝脏分泌胆汁量增加,降低pH值;明显扩张奥狄氏括约肌,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尤对痢疾杆菌作用明显(《中成药研究》1986,3: 33)。


乌梅丸 《圣惠方》卷十三

【组方药物】 乌梅肉(微炒) 黄连(去须,微炒) 当归(锉,微炒) 诃黎勒皮(煨微黄)各22克 阿胶15克(捣碎,炒令黄燥) 干姜7.5克(炮裂,锉)
【制剂用法】 上药6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以粥饮调下,不计时候。
【适应病证】 伤寒,下痢腹痛。


乌梅丸 《民间秘传万病良方》

【组方药物】 木香 雄黄各15克 草果1个 乳香 没药各3克
【制剂用法】 上药5味,乌梅为丸,如弹子大。每早口含化1丸。
【主要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活血。
【适应病证】 妇人痰在胸膈,饮食不能下胃,经来食物即吐。

乌梅丸Wumei Wan

系由乌梅、黄连、细辛、当归等成分制成的一种驱蛔虫药。本品可麻痹蛔虫,增加胆汁分泌,促使胆道口括约肌松弛,有利于胆道蛔虫排出。临床上主要用于胆道蛔虫症,可驱蛔止痛。口服1日1~3次,1次8~10g;3岁以下小儿酌减。本品用量较大时可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反应;疼痛缓解后加服驱蛔药。

乌梅丸

《伤寒论》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檗组成。功用温脏安蛔。主治蛔厥证,症见心烦呕吐腹痛,时发时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又治久痢久泻。

乌梅丸wūméiwán

《伤寒论》方。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 炮附子六两, 蜀椒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蜜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 日三次。功能温脏安蛔。治蛔厥, 烦闷呕吐, 甚则吐蛔, 时发时止, 得食即呕, 手足厥冷, 腹痛时作。也用于胆道蛔虫病。实验研究: 能使蛔虫麻痹, 增加胆汁分泌, 弛缓胆道口括约肌, 使胆道蛔虫退回十二指肠。

乌梅丸

乌梅丸

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为辛酸苦合用,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祛邪之剂,是治蛔厥的代表方剂。方由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当归四两,蜀椒四两(出汗,即蜀椒微火炒,去其水分及少量油质),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蘗六两组成。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用法为乌梅肉用醋50%浸一宿,打烂,和入余药打匀,加蜜制丸,每服三钱,日一至三次,空腹服,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取汁,分二次服。功能安蛔止痛,温脏补虚。主治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本方所治蛔厥,证属上热下寒,蛔动不安所致。柯韵伯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名医方论》)。故方中以乌梅、黄连、川椒三味极酸、极苦、极辛之品合用为主药。因内脏寒热错杂,蛔动不安,故配以细辛、桂枝、干姜、附子佐川椒以温脏祛寒;黄柏佐黄连以苦降泄热。蛔动中虚,又以人参、当归补气血以顾正气之虚。为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剂。本方以安蛔为主,现用于胆道蛔虫症亦有较好的疗效,往往可配合使君子、苦楝根皮、槟榔、榧子等驱虫药同用。特别对蛔虫引起腹痛和吐虫,止痛、止吐,其效显著。此方用于治疗蛔虫引起肠梗阻效果也较佳,待梗阻症状消失之后,应继续给予驱虫治疗。此外,对于久痢,胃肠功能紊乱等所致的反胃呕吐等症,辨证属于寒热错杂所致者,均可用此方治疗。
椒梅丸(《张氏医通》卷十五) 秦椒三钱,乌梅、黄连各一钱。共研为末,饴糖为丸,如黍米大,量儿大小分二、三服,服后须臾得入虫口,次与紫草承气汤下之。功能安蛔止痛。主治蛔厥,体质不虚,并呈现肠胃实热症状者。椒梅汤(《万病回春》卷下) 乌梅、花椒、槟榔、枳实、木香(另研)、香附、砂仁、川楝子(去核)、肉桂、厚朴、干姜、甘草各等分。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功能驱虫止痛。主治虫痛或见呕吐者。
安蚘散(《张氏医通》卷十四) 乌梅肉三钱,黄连、蜀椒、藿香、槟榔各一钱,胡粉、白矾各半钱。上药为散,每服三、四钱,水煎如糊,空腹服。功能安蛔杀虫。主治吐蚘属热者。此方中有胡粉(即铅粉),不宜多服久服,以防铅中毒。
连梅安蚘汤(《通俗伤寒论》) 胡连一钱,炒川椒十粒,白雷丸三钱,乌梅肉两朵,生川柏八分、尖槟榔二枚(磨汁冲)。水煎服。功能清热安蛔。主治肝胃热甚,虫积腹痛,不欲饮食,食则吐蛔,甚则面赤心烦,口燥舌红,脉数身热等症。

☚ 驱虫剂   甘草粉蜜汤 ☛
0000459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