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游褒禅山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游褒禅山记》[原 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①慧褒②始舍③于其址④,而卒⑤葬之⑥;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褒⑧禅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⑩也。距其院东(11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12)其乃(13)华山之阳(14)名之也。距洞百余步(15),有碑仆道(16),其文漫灭(17),独其为(18)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19)“华”如“华实”之“华”者,盖(20)音谬(21)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22)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23),入之甚寒,问其深(24),则其(25)好游者不能穷(26)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27)火(28)以(29)入,入之愈深,其(30)进愈难,而其见(31)愈奇。有怠(32)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33)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34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35)深,则其(36)至(37)又加(38)少矣。方(39)是时(40),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41)也。既其(42)出,则或(43)咎(44)其(45)欲出者,而余亦悔其(46)随之,而不得极(47)夫(48)游之乐也。 于是(49)余有叹(50)焉(51)。古人之(52)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53),以其求思(54)之(55)深而无不在(56)也。夫夷(57)以(58)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59)、非常(60)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61)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62),至于幽暗昏惑(63)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66),于(67)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矣,而(68)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69)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70)悲(71)夫古书之(73)不存,后世之(74)谬其传(75)而莫(76)能名(77)者,何可胜(78)道也哉(79)!此所以(81)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82)也。 四人者:庐陵(83)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85),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86)。至和元年(87七)月某日,临川王某(88)记。 [注 释] ①浮图:梵(fàn)语(即古印度语)的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佛塔),这里是对得道高僧的敬称。②慧褒:唐代高僧。③舍(shè):名词用如动词,筑舍定居。④址:山脚。⑤卒:死。⑥葬之:“葬于之”的省略。⑦名:名词用如动词,取名,称呼。⑧褒:指慧褒和尚。⑨禅:梵语“禅那”的简缩,意为“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这里指禅师(过去对和尚的尊称)。⑩庐冢(zhǒng):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作“庐冢”。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11)东:名词作状语,往东。(12)以:因为。(13)乃:是。(14)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15)步:走路举足两次,不同于现代所指的举足一次。(16)仆(pū)道:“仆于道”的省略。仆,向前跌倒,也泛指倒下。(17)漫灭:模糊,磨灭。(18)为:有。(19)言:说,这里是“念”、“读”的意思。(20)盖:大概。(21)谬:错误。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写的今字,仍应按古音读huā,而不应读“华实”的“华huá。”(22)山:这里借全体代部分,指山路。(23)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24)深:形容词用如名词,指深浅。(25)其:那些。(26)穷:穷尽,走到尽头。(27)拥:持。(28)火:这里借指火把。(29)以:而。(30)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们。(31)见:动词用如名词,指见到的景色。(32)怠:懈怠,松劲。(33)且:将。(34)不能:不到,不及。(35) 又:更。(36)其:那。(37)至:动词用如名词,指到达的人。(38)加:更加。(39)方:当,正在。(40)是时:这时。这里应译作“那时”。(41)明:形容词用如动词,照明。(42)其:我们。(43) 或:有人。(44) 咎(jiù):责怪。(45)其:那个。(46)其:自己。(47)极:尽,尽兴。(48)夫(fú):代词,那。(49)于是:对于这。(50)叹:动词用如名词,感慨。(51)焉:句末语气词,啊。(52)之:取消“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大句子的主语。(53)得:心得,收获。(54)求思:探究和思考。(55)之:结构助词,用在谓语和補语之间,可译为“得”。(56)无不在:无处不在。意思是没有什么事物不在探究、思考的范围内。(57)夷:平坦。(58)以:连词,同“而”。(59)瑰(guī)怪:壮丽奇特。(60)非常:不同凡响,不寻常。(61)随以止:“随之以止”的省略。之,指“怠而欲出者”。以,连词,而。(62)随以怠:“随之以怠”的省略。(63)昏惑:使人迷乱,这里用如名词,指使人迷乱的地方。(64)物:与“己”相对,指己身之外的各种客观事物、条件等。(65)相(xiàng):动词,辅佐,帮助。(66)力足以至焉:下面省去“而不至”之类的话,意思是自己的体力足可到达却没有到达。焉,于之。(67)于:在。(68)而:却。(69)其:难道。(70)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71)悲:感叹。(72)夫(fú):那。(73)之:取消“古书不存”的独立性。(74)之:取消“后世谬其传”的独立性。(75)谬其传:以谬误相传,也就是“以讹传讹”的意思。(76)莫:没有人。(77)名:动词,指识其本名。(78)胜:尽。(79)也哉:表示感叹的语助词,“哉”的前面加“也”字,加重感叹的语气。(80)此所以:这就是……的缘故。(82)之;它(指流传的文字材料)。(83)庐陵:今江西省吉安。(84)长乐:今福建省长乐。(85)王回深父(fǔ):王回,字深父,北宋理学家。父,同“甫”。(86)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安国是王安石的大弟弟。安上是王安石最小的弟弟。(87)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赵祯年号。(88)王某:王安石自称。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写“某”或在“某”上冠姓,待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译 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朝的和尚慧褒原先就在这山脚下筑舍定居,死后就埋葬在这里,因此,在那以后人们就叫它“褒禅山”。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守护慧褒坟墓的房子。离那禅院往东五里,即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称呼它。离洞一百多步路,有块石碑倒在路旁,它上面的碑文因剥蚀模糊不清了,但从它的残存的字迹中,还能认得出“花山”(的字样)。现在把“华”读作“华实”的“华”,大概是音读错了。 那(华山洞)下面平坦开阔。有股泉水从洞旁边涌出,游览(时),(在洞壁上)题写诗文的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沿山路往上走五六里路,有一个洞又深又暗,走进洞去感到很冷,(要)问它的深浅,就连那些好游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进洞越深,那么前进越是困难,而所看到的景象也就越奇妙。(这时)有个泄了气想要出去的人,说:“要不出去,火把就快燃尽了。”于是(大家)就跟他一起退了出来。(大致)我们到达的地方,同好游的人相比,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可是看洞的两壁上,到这儿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那洞内更深处,那到过的人就更少了。(其实)那时候,我的体力(本来)还足够再往里走,火把也还足够照明的。(所以)出来之后,就有人埋怨那个要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跟着他(出来了),因而没能尽情享受到那游览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深有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往往有心得,(那是)因为他们钻研得很深,因而没有(什么事物)不在(他们)探讨、思考的范围之内。(地势)平坦而又就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地势)险恶而又遥远的地方,到的人就少。然而世上奇特雄伟,瑰丽怪绝,异乎寻常的景观,(却)往往是在艰险遥远因而人们很少达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可能达到的;(可是即使)有了志气(又)不跟着(泄气的人)而停止前进,然而(如果)力量不够,也是不可能到达的。(既)有志气和力量,又不(在中途)跟着别人而松劲,(可是)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惘的地方,(如果)没有外力来帮助自己,仍然不可能到达。但如果你的能力完全能够到达(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自然)是值得讥笑,而在自己看来也是值得悔恨的;(如果)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仍然没能到达,(那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难道有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那块倒卧的石碑,又由此感叹,(由于)古代的许多文献没能留存,致使后代的人以讹传讹,却没有人能说个明白,(这种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而谨慎采用流传下来的文字材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安石记。 [鉴 赏] 叙议紧密有机结合是本文一大特色。全文分五个自然段,除第五段为附加部分外,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二自然段为记叙部分,记游褒禅山之所见所闻。第三、四自然段为议论部分,写游山之所感,是记叙部分的升华。文中的叙事为议论提供感性依据,然后通过议论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文章前后照应,别具匠心。第一段写“有碑仆道”,似属闲笔,其实是为第四段“悲夫古书之不存”、“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也”的议论作铺垫。第二段、第三段更是环环相扣:记前洞之“平旷”,与“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的议论相呼应,记后洞之“窈然”、“甚寒”与“险以远,则至者少”的议论相呼应。记后洞“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与“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议论相呼应。记游洞时“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而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与关于“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尽吾志”的重要性遥相呼应,结构极为严谨,浑然天成。 字数:4334 [作者及作品简介] 王安石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② 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③ 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④ 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⑤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⑥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⑦ 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⑧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⑨ 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 庐陵⑩ 萧君圭君玉,长乐⑪ 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⑫ 王某记。 九方皋相马,遗形而得神,其用心在牝牡骊黄之外。这段话正可以移来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这是王安石集中唯一的一篇游记(其《鄞县经游记》实为其任鄞县县令时巡视各乡工作的日录),除去例行的结尾,整齐地分为两个大部分,前半记游,后半论说。第一段写游山,路线是: 入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段考证文字,考证了褒禅山和华山洞得名的由来,根据倒仆的石碑考订出华山应读作“花山”,纠正俗传的音误。至于一般游记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山的形势风光如何,作者一行有没有进禅院“随喜”等,却竟然毫不提及。第二段写游洞。前洞只有三句介绍性的概述,还谈不上“游”;后洞是此游的重点,但除概况介绍外,也只写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为止,究竟怎么个“难”,怎样的“奇”,也没有一字具体形容。游程就此半途而废,匆匆结束了。 作为游记,实在平淡无味,看来与王安石这样的大手笔不称。 出洞之后,似乎只剩下踏上归途了。然而作者此时却不惜笔墨,围绕着“悔”字做起文章来。首先详细补叙了两点事实: 其一,“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其二,当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十一”而已“所见愈奇”,则那未至的“十九”以及更深处境界之更加奇妙也可想。倘若真是“火且尽”,倒也无可奈何了,偏偏力尚足,火尚明,一切条件具备而“不得极夫游之乐”,这就构成了“悔”的前提。接着又对举了在共同现实面前的两种不同态度,以他人的“咎”旁衬自己的“悔”。只“咎”疲倦者之欲出,是从客观上推卸责任;而“悔”自己之“随之”,则是从主观上寻找原因。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有严于自责的精神,由责生悔,由悔生思,由思生悟,由悟生叹,引发了一段大议论,通篇为之振起,把如两崖对峙、壁立千仞的记游与议论两大部分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其过渡之自然,有似“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第三段以一声感叹接转,以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方能有得,兴起自己的思考,细致地叙述了“求思”的三个层次。自“夫夷以近”至“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为一层,从游洞的经历直接体会到欲达目的,必须“有志”。一人怠惰以出,众人盲从而随,不都是无志所致吗?“有志矣”至“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为二层,进而从反面作逻辑推理: 有力有物而无志,其后果已为实践证明;那么,有志而力不足,物不备呢?结论也是不可能的。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志、力、物三要素缺一不可。“然力足以至焉”至“其孰能讥之乎”为三层。物是客体,故暂置而不论,着重分析志与力的关系。志是意志,力是精力,二者虽同存在于主体之中,却非齐等平列,志起着主导作用。哪怕同样是“不能至”,有力而志不坚,在人会被讥,在己会有悔;尽志而力不足,在己既无悔,人亦未能讥。思考到这里,已经豁然开朗: 要争取理想的实现,就须意志坚定,尽力而为,成败在所不计。于是“此予之所得也”一句总束,完成了认识的全过程,获得了思想的升华。这一段是全文的中心,是作者用全力来捕捉和表达的主旨所在。层层析理,文意既愈进愈深,文笔更曲折多变。抓住四个“不能至”,交错叠用“然”、“而”等转折性的连接词,步步拗转,如登九折之坂,虽陡险而不断;如溯九曲之溪,虽萦回而相通,令人有“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不敢暇”(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的感觉,充分体现了作者峻拔奇崛的文风。 现在回头来看前面的记游部分,就都活了起来,显得勃勃有生气。原来记叙的详略去取,都是严格按照论说的需要选择的,恰如构建凌云台的材木,一根根都经过称量,铢两分寸丝毫不差。既因理而记事,复因事以明理。每一叙事都在为立论提供依据,每一论点都折射出游程的投影。前有所蓄,则后必有所发;后有所议,则前必有所本。可谓篇无剩语,句无剩字。那布局的严整,使人想起北京城的区划;结构的对称,又像一幅棋盘。作者运子于棋盘之上,而落势千变万化;驰骤于通衢之中,而腾踔无不如意,显示了驾驭文字的非常功力。至于那些似乎该写却与主旨无关的风光景物,则一概摒而不书,免得喧宾夺主。盖这篇“游记”本不为记游而写,作者的目光超越于山情水韵之外,正是九方皋之相马,“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也。 前后洞之游与志力物之辨的对应,构成本文的主线。还有一条副线,即第四段所得出的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论点,与第一段对仆碑的考证遥相呼应,是作者的又一思想收获。两者相辅而行,如泰山之有梁父,使文势更丰满。 王安石是学者、文学家、诗人,但首先是政治家。他目睹时弊,奋思改革,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念念在心,有触即发,这就是本文论述中心的“志”。还在他任鄞县县令时(1047—1050),就曾在境内推行青苗法并取得了成效。这篇《游褒禅山记》,不啻写下了献身改革的决心书。此后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以孔子“困于排逐亦终不为之变”的精神来进行“施为变革”,《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以至为相后推行新法遭到反对,在《次韵和甫咏雪》诗中所写的“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无不一脉相承。直到晚年新法失败,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还有“尧桀是非时入梦,固知馀习未全忘”(《杖藜》)的诗句。他确实已尽了“志”,因而至死也没有“悔”。那坚定的信念,正是游褒禅山时立下的。此志已决,虽然后来游踪更广,且不乏名山胜水,但游记确实不需要作第二篇了。 字数:3174 孟斐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③。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④。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⑤,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今言 “华”,如“华实” 之“华” 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⑥,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⑧,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⑨。 【注释】 ①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北。华山:是褒禅山的别名。按照本文所 讲,“华山”应读作 “花山”。②浮图: 印度古代文字梵文的音译,也写作 “浮屠”、“佛图”。本意为 “佛”、“佛教”。此处指和尚。慧褒: 唐代和尚。据记载“慧褒喜含山县北麓之胜,结庐其下,寒暑不出。” 舍: 动词。有筑舍定居的意思。褒禅: 褒,指慧褒和尚。禅,古时对和尚的尊称。③慧空禅院: 寺院名。庐冢(zhong): 即 “庐墓”。庐,屋宇。冢,坟墓。④阳: 山的南面。⑤漫灭: 模糊不清。⑥窈 (yao) 然: 深远幽静的样子。⑦咎(jiu): 责怪,责备。⑧夷: 平坦。⑨庐陵: 今江西吉安。长乐: 今福建长乐。安国:王安石的大弟。安上: 王安石的小弟。 【译文】 褒禅山,也叫它华山,唐朝和尚慧褒最初在这里建筑庙舍居住,并且死后葬在那里,因此,以后称呼它叫 “褒禅”。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是慧褒的墓旁的屋子。距离慧褒寺院东面五里,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称它为 “华山洞”。距离华山洞百多步,有块石碑倒在道路上,石碑碑文已模糊不清了,只有从碑文残留的文字还可以辨认出 “花山” 的名称。现在读“华”,如 “华实” 的 “华”,大概是读音错了。 它的下面平坦宽广,有泉水从旁边涌出来,而且题记游览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说的前洞了。沿着山坡往上走五六里,有个幽暗深邃的洞穴,进入洞穴十分寒冷,打听它有多深,就是那些好游的人,也不能走到洞的尽头,这个洞叫后洞。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入,进洞越深,那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到的景致就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洞的人,说: “不出去,火把快要烧完了。”大家就和他一起出来了。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好游的人来,还不及他们的十分之一,可是看看洞的左右石壁上,来到这里并且记游的人已经少了。大约是那更深的地方,到的人更加少了吧。正当这个时候,我的气力还足够用来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大家已经出来了,就有人责怪那个主张退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着他退出,因而不能极尽游览的快乐了。 于是,我有这样的感叹。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大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求思索的深刻而且无所不在。那些路平坦而且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众多; 危险而且远的地方,到的人就少。但是世间的奇妙雄伟、珍奇怪异、异乎寻常的景象,常常在又危险又遥远的地方,而且是人们很少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就不能到达。有志向了,就不会随着别人而中止,然而气力不足够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气力,而且又不随之而怠惰,到达幽暗昏惑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然而力量足以到达却没有能到达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在自己是后悔的; 尽到了我的志向,却不能到达的,便可以没有后悔了。难道谁又能讥笑我呢? 这就是我的体会收获。 我对于倒下的石碑,又有些感叹许多古书不存在了,后世的人又以讹传讹,而没有谁能说明白的,哪里能尽说呢? 这就是学者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且谨慎地采取它的缘故啊! 同游的四人是: 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 长乐的王回,字深父; 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 安上,字纯父。 【鉴赏】 王安石三十四岁时担任舒州通判,撰写了 《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通过游华山洞一事,说明治学或建功立业,必须尽志,不畏险远,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才能达到高深的境界。全文有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说明“褒禅山”这个名称的由来以及又称它 “华山” 的原因; 第二段,叙说“前洞”与“后洞” 的景况、作者等人游历的经过; 第三段,记叙作者这次游历所得到的启示; 第四段,从仆碑记讹说明为学应当持有的正确态度; 第五段,记同游者。此文是一篇游记文,在写作方法上,采取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的手法。前半部记事,后半部议论,而前半部记事为后半部议论作了铺垫,后半部议论提高了前半部记事的思想意义。其次是重点突出,本文重点是写游华山洞所得到的启示,尤其是游洞的经过,使作者得到深层次的体会,因此,记事部分和议论部分都把它写得十分详尽具体,既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加强了此文的思想深度。 字数:2342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506-508页.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褒禅山①亦谓之华山。唐浮图②慧褒③始舍④于其址⑤,而⑥卒⑦葬之⑧;以故⑨其后名⑩之曰“褒禅(11)”。今所谓慧空禅院(12)者,褒之庐冢(13)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14)者,以(15)其乃(16)华山之阳(17)名(18)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19),其文漫灭(20),独(21)其(22)为文(23)犹(24)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25)。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26),而记游(27)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28)五六里,有穴窈然(29),入之甚寒,问(30)其深(31),则(32)其好游者不能穷(33)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34)以(35)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36)愈奇。有怠(37)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38)尽。”遂与之俱出。盖(39)予所至,比好游者尚(40)不能(41)十一(42),然视其左右,来而(43)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44)其至(45)又加(46)少矣。方是时(47),予之力尚足以(48)入,火尚足以明(49)也。既(50)其(51)出,则(52)或(53)咎(54)其(55)欲出者,而余亦悔其(56)随之,而(57)不得(58)极(59)夫(60)游之乐也。 于是(61)余有叹焉(62)。古人之(63)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64),以(65)其求思(66)之深而(67)无不在(68)也。夫(69)夷(70)以(71)近,则(72)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7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74),常在于险远(75),而(76)人之所罕至焉(77),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78)以(79)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0),至于(81)幽暗昏惑(82)而无物以(83)相(84)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85)至焉(86),于人(87)为(88)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89)孰(90)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91)也。 予于(92)仆碑,又以(93)悲(94)夫古书之(95)不存,后世(96)之(97)谬(98)其(99)传(100)而(101)莫(102)能名(103)者,何可胜道(104)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05)。 四人者:庐陵(106)萧君圭(107)君玉,长乐(108)王回(109)深父(110),余弟安国(111)平父、安上(112)纯父。 至和元年(113)七月某日,临川(114)王某(115)记。 【注释】①褒禅山:在今安徽含山。 ②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这里指僧人。也可以指塔。 ③慧褒:唐代高僧。 ④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⑤址:基址,这里指山脚。 ⑥而:连词,并且。 ⑦卒:死,去世。 ⑧之:指褒禅山麓。 ⑨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⑩名:命名,动词。 (11)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12)慧空禅院:寺院名。 (13)庐冢(zhǒng):慧褒生前的屋舍和死后的坟墓。另一说: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14)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从文意看应写作“华阳洞”。 (15)以:因为。 (16)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17)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18)名:命名,动词。 (19)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20)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21)独:唯独,只有。 (22)其:指代石碑。 (23)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24)犹:还,仍。 (25)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奢侈、虚浮)实”的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 (26)侧出:从旁边涌出。 (27)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28)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 (29)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30)问:探究,追究。 (31)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 (32)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33)穷:穷尽。 (34)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 (35)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36)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37)怠:懈怠。 (38)且:副词,将,将要。 (39)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 (40)尚:还。 (41)不能:不及,不到。 (42)十一:十分之一。 (43)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 (44)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45)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46)加:更,更加。 (47)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48)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49)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50)既:已经,……以后。 (51)其:助词。 (52)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 (53)或:有人。 (54)咎(jiù):责怪。 (55)其:那,那些。 (56)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 (57)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58)不得:不能。 (59)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60)夫:那,指示代词。 (61)于是:对于这件事。 (62)焉:句末语气词。 (63)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64)得:心得,收获。 (65)以:因为。 (66)求思:探求,思索。 (67)而:连词,表递进,而且。 (68)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 (69)夫:表议论的发语词。 (70)夷:平坦。 (71)以:连词,表并列,又。 (72)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73)而:可是。 (74)观:景象,景观。 (75)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76)而:因而。 (77)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78)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 (79)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80)怠:懈怠。 (81)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 (82)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昏惑,迷乱。 (83)以:连词,表目的。 (84)相(xiàng):帮助,辅助。 (85)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86)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87)于人:在别人(看来)。 (88)为:是。 (89)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90)孰:谁。 (91)得:心得,收获。 (92)于:对于。 (93)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 (94)悲:感叹。 (95)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 (96)后世:后代的人。 (97)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 (98)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弄错。 (99)其:指“古书”。 (100)传:动词活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101)而:因而。 (102)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任何人。 (103)名:说出。 (104)何可胜道:哪能说得完。胜,尽,完。 (10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的固定格式,在这里表示原因。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学者:做学问的人。现在说“学者”是指学有专长的人,古今不同。慎取:谨慎地采取。 (106)庐陵:现在江西吉安。 (107)萧君圭:字君玉。 (108)长乐:现在福建长乐。 (109)王回:字深父。 (110)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 (111)安国:即王安国,字平父。 (112)安上:即王安上,字纯父。 (113)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 (114)临川:现在江西临川。 (115)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后来就把这座山叫做“褒禅”。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居住和埋葬的地方。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有个叫做华山洞的,因为它在华山南面就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块石碑倒在路旁,它上面的文字已模糊了,只是残存的字还可以认出,名叫“花山”。现在把“华”字读成“华实”的“华”,大概是字音读错了。 山洞下面平坦开阔,有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说的前洞。从山脚上去五六里,有个山洞深远幽暗,走进去很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可那见到的景色越奇妙。有个疲困而想退出的人,说:“如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我就跟他一起退出来了。大概我们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两边的洞壁,来此并题字记游的已经很少了。大概洞内更深的地方,到的人就更少了。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能够照明。已经出了洞,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跟他出来,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洞的乐趣。 对这事我深有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常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且广泛周密。大凡平坦而又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危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去的人就少。可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远的地方,人们很少到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即使不盲从别人而中途停止,但是体力不够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体力,又不盲从别人且不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糊困惑的地方而没有外力相助,也是不能到达的。可是力量足以到达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是应该悔恨的;如果尽了自己的努力而不能到达,便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的心得。 我对于倒在路上的石碑,因此有感叹:那些古代的文献不能保存,使得后世讹传而无人说明白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读书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采用的缘故了。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 字数:4914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49-555页.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1)。唐浮图慧褒(2),始舍于其址(3),而卒葬之(4),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5)。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6)。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7)。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8),其文漫灭(9),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10),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11)。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2),而记游者甚众(13),——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14),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5),——谓之 “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6);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17),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18),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19),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20)。既其出(21),则或咎其欲出者(2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3)。 于是予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2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5)。夫夷以近(26),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27),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28);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29)以相(30)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31),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3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33),何可胜道也哉(3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5)。 四人者(36): 庐陵(37)萧君圭君玉(38),长乐(39)王回深父(40),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1)。 至和元年(42)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注释〕(1)褒禅山: 在安徽省含山县北。(2)浮图: 梵文(印度古文字)的音译,亦译作“浮屠” 。古代和尚和佛塔都叫浮图,这里指和尚。慧褒: 唐代高僧。(3)舍: 建庐定居的意思。(4)卒: 去世。(5)禅: 梵文 “禅那” 的省称,是佛教徒的一种修养方法,后泛指与佛教有关的人、事。(6)庐冢(zhong): 即庐墓,修建在墓旁的房子。冢:坟墓。(7)阳: 山的南面叫阳。(8)仆道: 倒在路旁。仆: 倒。(9)漫灭:磨灭,模糊不清。(10)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残留的文字中单只花山两个字还可以辨认出来。独: 单独。(11)盖: 大概。音谬: 把字音读错了。(12)侧出: 从旁边涌出。(13)记游者: 指在石壁上题字以记游的人。(14)窈(ya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15)好游者: 爱好游览的人。穷: 走到洞尽头。(16)拥火: 拿着火把。以: 而。(17)怠:惰,这里指懒于深入前进。(18)不能十一: 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19)方是时:当这个(从洞内退出来的)时候。(20)明: 照明。(21)既其出:出洞之后。既: 已经。其:语助词。(22)咎(jiu): 责怪。(23)极夫(fu):尽。夫:语气词。(24)得: 心得,收获。(25)以:因为。求思: 探求。(26)夫夷以近: (道路)平坦而又近。夷: 平坦。以: 而。(27)瑰怪: 壮丽奇特。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的壮观景象。(28)不随以止: 不跟着别人一起停止不前。(29)物: 外力、机缘。(30)相: 帮助。(31)然力足以至焉: 意思是说,力量足以到达(而结果却没有达到)。(32)悲夫:感慨的意思。(33)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以讹传讹,使人不明白真象。(34)何可胜道: 哪里能说得完。(35)慎取:谨慎地选择。(36)四人者: 指同游的四个人。(37)庐陵: 现在江西省吉安县。(38)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39)长乐: 今福建省长乐县。(40)王回深父(fu):王回,字深父。宋代理学家。(41)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的两个弟弟。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42)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 宋仁宗年号。 〔鉴赏〕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他变法前在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任职时所写的名作。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游记,但细读全篇,便知不是以记游为重点,而是借记游写感想,发议论,是游记文的变格,又是议论文的特殊样式,可以说是一篇游记式的论说文。 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按照游程的顺序,很有层次地描写了山水景物和名胜古迹。一开头,叙述褒禅山名称的来历,其次写游山洞及出洞后的心情,再次写游览的感想,最后补写零星体会和同游之人及游览日期。作者根据自己敏锐的观察和亲身的体会,用生动的语言,精练的笔触,神形毕肖地把一般人容易忽视或遗忘的自然景色,图画般地再现出来,使读者产生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作者意不止此。他不是纯客观地描绘山水,而是在刻画奇妙景象的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之中,使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契合无间地结合在一起,把记游与说理巧妙地熔于一炉。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本朝人尚理。” 正如宋诗出现了议论化的倾向一样,宋人也利用游记进行说理。本文即一显例。作为一篇论说文,作者以游山为喻,借物言志。首先借游览华山洞的奇景和出游后的感受,提出总的论点: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其成就是没有止境的,愈要深入,碰到的困难就愈多,而所得到的收获也就愈大。但一般的人却浅尝辄止,“怠而欲出” ,不肯努力深钻,“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必须经过苦钻才能取得。在这一总的论点之下,作者又进一步阐述了两点精辟的见解:第一,一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有志” ,即树立雄心壮志;必须有“力” ,即具备足够的能力; 还必须有“物以相之” ,即争取外物的帮助。在 “志” 、“力” 、“物”三者的关系中,作者着重强调了 “有志” 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树立了雄心壮志,无论探讨高深的学问,还是创立宏伟的事业,才不会避难就易,半途而废; 树立了雄心,认定了目标,勇往直前,百折不回,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不至于后悔,可以免于受讥笑。第二,从亲见的碑文漫灭的事实中体会到,由于古书不存,文献不足,对于过去的事物,要“深思而慎取” ,决不能随便盲从,以讹传讹,妄加判断。这两点,概括起来就是: 立志进取,勤于思考。 作者在表达这种深刻而有情趣的哲理时,没有孤立的说教,始终紧扣游览探胜的叙述,联想自然,没有生拉硬扯的毛病。从通篇的章法看,前半部分主要是记游,后半部分主要是说理。记游时,句句为后面的说理作伏笔; 说理时,又处处紧联前面的记游。全文明写记游,暗寓哲理,以记游为先导,由叙事带出议论,记游是生发哲理的前提,议论是在具体叙事基础上的概括。前后呼应,环环相生,既使抽象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叙事增加了思想深度。 《游褒禅山记》中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不是空泛之谈,故弄玄虚,而是王安石思想性格的侧面写照。他在宋神宗时作宰相,认定“变法”对于振兴国家有利,就不顾保守派的攻击,坚持推行新法,毫不动摇,这正是不畏“险远” ,追求“非常之观” 的精神的体现。他反对守旧,主张改革,在研究学问上也独抒己见,创立新义,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为推行新法提供理论根据,这正是对古书要“深思而慎取”精神的生动发挥。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鼓励人们不畏艰难险阻,立志奋发图强,努力攀登事业的高峰,以达到既定的目的,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在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很强调文学的作用。他首先强调文章的内容,主张“所谓文者,务在有补于世” (《上人书》)。同时也很重视艺术形式的作用,认为文之有辞,“犹器之有刻镂绘画” (《上人书》)。他的散文时出新意,自树一帜,识见高远,议论透辟,语言简朴,笔力雄健,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逻辑性。《游褒禅山记》,就是颇具这种特色的名篇,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理论上的诱导和情绪上的感染。全文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得到和谐的统一,体现了王安石散文的独特风格。 字数:3424 陆坚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975-979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