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物质费用产值率
农业物质费用产值率是农业生产中物化劳动消耗量与农业生产成果的对比,反映物化劳动消耗的效益。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农业由于主要靠人畜力进行简单自然再生产,生产规模小、水平低,物质投入少,因而,取得单位农业总产值所消耗的物质费用少,物耗产值率低。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物质投入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物质消耗水平相应提高。
农业物耗总产值率。1949年,广东农业物耗总产值率为25. 17%,是各个时期中最低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需要,物质投入逐渐增加,在农业生产总量提高的情况下,农业物耗总产值率也就呈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1950年至1952年平均物耗总产值率26. 29%; “一五”时期稍有下降,为25.17%,与1949年相一致;“二五”时期大量兴修农田水利,物耗总产值率又提高到33.6%,1963年至1965年调整时期,物耗总产值率又有所下降,为28.44%。“文化大革命”期间,物耗总产值率又上升,“三五”时期为36.85%,“四五”时期为37. 61%;“五五”时期的1976年、1977年仍继续上升,分别达到38. 56%和38.59%。1978年后,农村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物耗总产值率呈下降趋势,1980年为34.20%;“六五”时期下降为32.51%。“七五”时期,由于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农业结构中物质消耗水平高的养殖业以及优质高效农业比重增加,农业物耗总产值率又达到36. 07%,1991年继续上升为36.65%。
农业物耗净产值率。每百元物质消耗产出净产值,1949年为297.26元,1950年至1952年恢复时期以及“一五”时期,百元费用产出净产值仍然较高,分别为280.36元和297.25元。1958年以后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但是1963年至1965年调整时期和“六五”时期有所回升,分别为251. 58元和207. 62元,其余均低于200元。其中,“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三五”时期和“四五”时期,物质投入的经济效益下降,获得的净产值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的时期,分别只有171. 33元和165. 86元。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物质投入主体为广大农民,讲求投入效益,百元物质费用产出净产值上升,“六五”时期和“七五”时期分别达到207.62元和177.2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