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凤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凤霞1928—1998;女

天津人
评剧表演艺术家。1951年参加解放军总政文工团,后又创立总政评剧团,任副团长。1955年与新中华评剧团合并为中国评剧院,与小白玉霜合作演出。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新派”唱腔。著有《新凤霞回忆录》。
原名:杨淑敏
小名:杨小凤、小凤子

新凤霞

新凤霞回忆录新凤霞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10月版337页,
(香港)三联书店1982年9月版487页
艺术生涯——新凤霞回忆录(2集)
新凤霞的回忆
以苦为乐——新凤霞艺术生涯
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新凤霞回忆录之三
剧作家吴祖光与新凤霞
粉墨生涯忆上海
我当小演员的时候
《新凤霞回忆录》后记
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
吴祖光和新凤霞的故事
我钦佩新凤霞
新凤霞和她的艺术道路
不认输——舞台生活回忆
一位音乐家对我的帮助
战罢艺场又文场——记新凤霞学文化
苦孩子,名演员,女作家——评剧演员新凤霞的
生活道路
新凤霞
新凤霞
新凤霞
新凤霞
刘正义
新凤霞
新凤霞
吴祖光
桑逢康
鲍文清
叶圣陶
周尝棕 筍船
新凤霞
新凤霞
齐建昌
胡炼龄
(香港)三联书店1982年7月版417页
北京出版社1982年12月版177页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6月版458页
三联书店1985年2月版500页
*明报1976年5月27日
解放日报1982年4月4日—5月4日
江西日报1984年5月19日
集萃1980年3期
随笔1980年11集
人物1981年1期
大地1981年3期
文艺研究1981年3期
戏剧论丛1981年4期
剧坛1982年1期
川剧艺术1982年3期
春城戏剧1982年4期
新凤霞在评剧艺术上的革新与创造——关于
“新派”艺术的一次探讨
夏 淳等人民戏剧1982年5期
新凤霞与“四大名旦”
新凤霞和她的徒弟刘秀荣
我的艺名
情郎才女悲欢离合——记新凤霞和吴祖光
学戏难,唱戏更难——回忆我的学艺生活
新凤霞收徒与写作生活
新凤霞的歌
新凤霞(1927— )
新凤霞传
贵在创造——记新凤霞
陈笑瑕
李 清
新凤霞
于 凭
新凤霞
方 知
白 夜 洗 颖
孙 川
常敬宇
岳云海
河北戏剧1982年7月
河北戏剧1983年1期
艺术世界1983年3期
北京艺术1983年6期
剧坛1983年6期
*中报月刊1983年39期
名人传记1985年1期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513页
中国现代戏剧电影艺术家传第250页
北京文艺年鉴(1982)第357页

新凤霞

我叫新凤霞
美在天真:我与新凤霞
我和京韵大鼓
飞来的祸
舞台人生
我演主角的开始
我的婚姻
新凤霞
吴新研编
新凤霞
新凤霞
新凤霞
新凤霞
新凤霞
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399页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376页
人民日报1982年12月16日
人民日报1986年1月29日
文汇报(扩大版)1991年3月6日
辽宁戏剧1980年11期
中国妇女1981年1期
虚心学习,革新创造——谈新凤霞对评剧发展
的贡献
胡炼龄春城戏剧1983年2期
往事——我和我的家庭
新凤霞与鲜樱桃
我和书
我的老师新凤霞
新凤霞
吕奇
新凤霞
刘秀荣
三月风1985年7期
艺术天地1985年8期
戏文1987年6期
大舞台1987年9、10期
从演员到作家——记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风
任丽等妇女之友1987年12期
新凤霞和她的女儿
我的妈妈新凤霞
哀悼吾妻新风霞“回首往事”
民国人物小传:新凤霞
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埋头著书立说
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为救灾义演
邓晓岩
吴欢
吴祖光
刘绍唐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妇女:1988年8期
*传记文学1998年72卷6期
*传记文学1998年73卷1期
*传记文学1998年73卷2期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374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2)第445页
评剧表演艺术家新风霞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
艺人奖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1998)第364页
1998年逝世人物: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
我的艺名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杨里昂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405页
艺术名人自述第519页
新凤霞

新凤霞1928—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生于天津,出身贫苦。从小喜爱戏剧,12岁时正式拜师学艺,先后从师于评剧艺人小五珠和张福堂,曾为著名评剧演员白玉霜、花莲芳、刘翠霞、芙蓉花等人配戏,虚心学习她们各人的演唱艺术风格。13岁时即主演《打狗戏夫》一戏正式登台。14岁主演《三笑点秋香》而一举成名。后主演了《花为媒》、《玉堂春》、《白蛇传》、《洛阳桥》、《杨三姐告状》等剧目,并在实践中吸取京剧、曲艺、河北梆子等艺术形式的精华,发展评剧的唱腔艺术。解放后,演出现代评剧《小二黑结婚》,家喻户晓,不久将其凤鸣评剧社更名为首都实验评剧团,并参加宣传婚姻法的现代评剧《刘巧儿》的改编、演出工作,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这一大胆追求婚爱自由、敢于向封建守旧思想抗争的新社会妇女形象。演出的主要剧目还有《祥林嫂》、《白毛女》、《兄妹开荒》、《红娘子》等。1951年加入总政文工团,任评剧团副团长。同年与著名戏剧家、导演吴祖光结婚。1952年在朝鲜前线进行慰问演出,演出了《志愿军的未婚妻》、《春香传》等。1955年由其主演的《刘巧儿》被搬上银幕。同年总政评剧团和小白玉霜的新中华评剧团合并组建中国评剧院,后演出了《无双传》、《乾坤带》、《调风月》和《金沙江畔》等剧,在演出中刻苦钻研评剧的传统唱腔艺术,不断推陈出新,首创了反调大慢板、凡字大慢板、蜻蜓调、格登调、送子调及降香调等新唱腔。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艺术。1964年其主演的另一部评剧《花为媒》也被拍成了电影。文革中被迫离开舞台,被害致残。文革结束后致力于培养评剧事业的接班人,使“新派”唱腔不断推广和发展。担任中国剧协理事,著有《新凤霞回忆录》一书。

☚ 红线女   袁雪芬 ☛

新凤霞1928—

现代评剧表演艺术家。女,原名杨淑敏,天津人。主演过《小二黑结婚》、《刘巧儿》、《花为媒》等名剧。近年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有《新凤霞回忆录》。其艺术伦理思想主要有:(一)真正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讲求戏德,“演戏容易学德难。要有戏德,要尊重人,团结人,容让人,不嫉妒人,做个宽厚的人”。(二)青年演员要有正确的理想。指出:“演戏不再是仅仅为了个人的出路,在这样优越的社会条件下,青年演员更应该有理想,长志气,下决心,好好学,好好演,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女演员要自重。“一个女孩子就像一只孔雀一样,要从小爱护自己的羽毛,一根也不许人家损坏!”(以上引文均见《艺术家与德育》第118—11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不然就身陷难拔。

新凤霞

评剧表演艺术家。女。天津市人,1927年生,1998年3月卒于常州市。7岁随姐杨金香学京剧。13岁拜邓砚臣为师改习评剧旦角。15岁即为主演,演于天津、东北、河北等地,1950年进京演于天桥万盛轩戏院,后转入北京市评剧团,后并入中国评剧院。代表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100余出。其中《刘巧儿》、《花为媒》被摄成电影。著有《新凤霞回忆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40:40